浅议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的革新

2016-11-23 10:01鄂录尧
东方教育 2016年17期
关键词:革新语文课程语文

鄂录尧

《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一个语文教师必须以课堂为主要阵地,大胆革新,在语文课堂这个浓缩的人生舞台上借助教材提供的平台演异彩纷呈的剧目。从以前封闭狭小的课堂形式到新课标下丰富开放的课堂形式,教师的角色也逐步由台前走到了幕后,成了名副其实的导演。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创设情景、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课堂因学生而精彩!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探索,初步认为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革新:

一、教育理念的革新

革新源于理念的改变,理念决定着一个人的目标,行为方式。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教师把握和从事教学活动中的价值观,世界观。决定对学生的评价和态度,在教师的思维活动中,有较大的稳定性。所以,课堂革新,教育理念要先行。否则,教学革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教学活动的创新也是缘木求鱼。在新课标理论学习中,我认为新形势下我们应树立这样的教育理念:

1、追寻语文的诗意

有人曾这样描绘语文:老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早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也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因为我们急功近利,有着渡船人的思想,因为各种题型把经典的作品弄得支离破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犹如盲人摸象,找不到学习语文的方法,只记得有多少东西要把背诵,却不能把握作品的意义。探寻学习的规律,那又怎么谈得上真正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在2014年的语文教师培训学习中,我有幸听了都教授对语文教学的解读,都教授认为:语文应该回归本位教学。使我茅塞顿开,我认为本位教学就是要发挥语文的本色,发挥文本的魅力,活力,生命力。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文本的特点,我引导学生学习这种体裁的方法:比如教学诗歌《长城谣》,在引导学生多种方式的诵读中,把握诗人的情感,抓住诗歌中的意象,让学生的思维纵横八荒,不但理解了诗歌含纳的内容,也渗透了诗歌的写法,并趁热打铁,让学生抓住某个意象,当堂写一首小诗。教学《背影》时,我引用歌词,并自己写下几句赞美父亲的句子,穿插在教学中,使学生很快进入意境,理解了深沉的父爱。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中国有句古话:"三天不开口,神仙难下手。"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应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思考、发现、批判的权利交给学生,激发学生潜在的主体意识.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再是追求同一答案、呆板无生气的答问过程,而是一个多角度、多层面、高密度的交流对话,是学生个体特点的自由展现.。在课堂中不是老师表演的有多精彩,而是尽可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自己探究得到答案。在教学中,很多老师抱怨学生不配合,只起不发,课堂死气沉沉,与其抱怨,不如改变自己的定位错误。

二、课堂形式的革新

语文好比一位妙龄女子,本有风情万种,可僵化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如同给这位妙龄女子戴上了一副呆滞的面具,使她失去了灵动的魅力。课堂革新可以从教学内容和形式入手。

1、课堂形式的革新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进行语文素质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的兴趣问题,学生时代的记忆中,语文课总是先介绍写作背景、作者,然后分段落概括段意,最后分析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在肢解完一篇文章后宣告大功告成。十多年下来,在脑海里搜索一下,竟然没有一节鲜活些印象深刻些的语文课,语文这门本该离我们的灵魂最近的学科也就从来不曾使我的心灵为之感,其实我们可以把很多学生感兴趣的节目移植入课堂,使问题鲜活起来,也使教学目标明确。在教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因本人喜欢古典小说,所以便以说书人的形式开场,书接上文………让学生对人物有个大概的了解,而且对章回体小说的形式很感兴趣,我让看过这段电视剧的同学复述这个故事,其他同学七嘴八舌的补充,接着,我让同学把课文按地点拟成章回题目,学生们跃跃欲试,长长的课文很快就解决了,后来我又采用穿越剧和面对面节目的组合,把“鲁达”和“金氏父女”请到现场,访问鲁达身为提辖官人,为什么不走法律途径?访问金氏父女为什么不报官也不逃走,学生水到渠成理解了主题,而“三激”、“三打”我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让学生描述三打,再体会作者的写作艺术,热热闹闹的一节课,学生掌握的东西很多。

2、师生地位的转变

2011年版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孩子的潜力是巨大的,我们应放手让学生去做,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知识的外延。况且现在学生的学习途径是多样化的,在教学《游山西村》和《过故人庄》时,我让学生了解唐代诗人的派别,收集山水田园诗,找出这些诗的共同点,再探讨他们微妙的差别。学生各显神通,很多问题迎刃而解。而在综合实践中,我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自己主持了一堂感恩母亲的主题班会。当学生向我陈述方案时,通过我的表情,便懂得了对还是错,群策群力,很是成功。我尝到了懒惰的甜头,很多问题不在面面俱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风气浓了,学生能力强了。

3、合作意识的培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当今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改革课堂教学,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机会,逐渐成为新课程教学实践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离不开合作。

三、教学目标的革新

语文教学不再是简单的听说读写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既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培养,也包括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品位的养成和提高。我认为知识,能力,情感都是重要的,甚至后者更重要。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钻研试题,而是应培养一个健全人格的人。语文学科是渗透情感教育价值观的重要学科,感恩,环保,亲情,意志……..不知不觉的已输入孩子的大脑,形成他们的世界观。所以我们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为学生指明方向,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当然,这些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品位的养成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如在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先让学生充分体会志愿军战士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感动氛围的基础上,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以及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意识。在教授《背影》的时候,我们思考,买橘子如此平常的小事,有什么能感动一代又一地啊的人呢?这些爱的细节你注意到了吗?说说令你感动的一件事,此时你想对父母说什么?说、写、情便融合到了一起。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主要阵地,是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所以,课堂的革新,是一张网,牵一丝而将动全局,三者甚至更多方面的革新是密不可分的。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学习成功教学模式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教学。与时俱进,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猜你喜欢
革新语文课程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周克芹纪念:捍卫与革新
复旧运转
继续努力,不断革新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伝統の極みを吸収し大胆に革新 篆刻家 駱芃芃 氏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