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粗缩病又称玉米的癌症。一旦染病,几乎无法控制,轻者减产30%,重者绝收。如何控制玉米的粗缩病,结合当地实际略谈一、二。
首先应知道传播玉米粗缩病病毒的主要害虫就是灰飞虱,要让农民朋友认识灰飞虱,知道玉米粗缩病的原因,虽然说是病,得控制虫的道理。该病属于昆虫传播的病害,主要侵染单子叶禾本科植物,如玉米、小麦、谷子等作物以及马唐、稗草等禾本科杂草。该病毒主要通过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灰飞虱一旦得毒便终生带毒。该病毒可在冬小麦,多年生禾本科杂草上越冬,春季第1代灰飞虱成虫在越冬 主上取得毒,并陆续从小麦向玉米上迁移,小麦收获期间形成迁飞高峰。第2、3、4代灰飞虱主要在玉米及田间杂草上越夏,随着玉米的生长迁至禾本科杂草上,秋季小麦出苗后,第4代灰飞虱转迁到麦田传毒危害并越冬,形成周年侵染循环。粗缩病的症状是叶色浓绿、短、硬、脆、宽、叶背叶脉隆起,病株节间明显缩短,严重矮化,叶片密集丛生,顶部叶片簇生。病株生长受到抑制,病株根系少而短,不及健株的一半,很易从七中拨出,特雄穗发育不良,花粉少,雌穗短小结实少,重病持雄穗不能缷出,或抽出分技极少,雌穗畸形不实或籽粒很少。
灰飞虱有长翅型和短翅两种,长翅型成虫,体长3.5—4.2毫米,黄褐色,复眼及单眼均为黑色,前翅淡灰色、半透明、有翅斑,两侧各有一个半月形黄褐色斑,短翅型成长体长2.1—2.8毫米,翅仅达腹部2/3其余均同长翅型。卵长茄形、微变曲,长约0.7厘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淡黄色,卵成块产于叶鞘或茎秆组织中。初孵若虫淡黄色后呈黄褐色至灰褐色。黄淮海原玉米地块一般每年发生4—8代,主要以3—4龄若虫在麦田、地边、沟边等禾本科杂草上越冬,长翅型成虫有趋光性,成虫寿命在适温范围内随气温升高而缩短。雌虫羽化后有一段产卵前期,而其长短取决于温度,温度低时长,但温度超过29度时反而延长,发生代一般为4—8天,每雌虫,产卵量一般为数十粒,越冬代最多可达500粒左右。
玉米粗缩病的防治目前尚无特效药剂,因此,要坚持治虫防病的原则,应采取减少灰飞虱虫源和做好传毒昆虫的预防措施,把传毒昆虫消失在传毒之前。
措施一:选用抗病品种。可根据土地条件,避开单一抗源品种的大面积种植,夏玉米应尽量避免与小麦套种,即使套种也要掌握小麦、玉米共生期不能超过7天,大力推广贴茬直播或小麦收后灭茬抢播。
措施二:在小麦、玉米作物播前和收后清除地边,沟边杂草,精耕细作及时除草,减少虫源。适当调整玉米播期,可前和后延都可错过灰飞虱的盛发期。
措施三:加强田间管理,增施有机肥,及时追肥浇水,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清除杂草,控制毒源,技除病株,结合间苗定苗,及时技除病株,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促进玉米健壮生长,缩短患病期,减少传毒机会。
灰飞虱可近距离扩散和远距离随高空气流迁飞,防治灰飞虱必须进行统一防治,一家一户的分散防治很难防住至少以村为单位,联防联治,统一时间,地边路边,沟边杂草也要进行喷药,最好在喷药的同时加入草甘磷等除草剂,破坏该虫的栖息环境,降低虫量。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为提高防治效率,要采用机防队大面积防治,再就是要早防早治,把灰飞虱消失在危害玉米之前,黄淮海地区在5月下旬及6月上旬,提早一天防治就可减少一分危害,麦套玉米的田地在麦收后要立即进行防治,还可结合玉米田除草一并施药,最好隔3—4天再喷一次药,连续喷2—3次。现在的玉米种子一般情况在种子加工企业就进行了一次包衣处理,提倡二次药剂处理,非常重要,可以预防多种病虫的发生。如果玉米种子二次处理的话,可用25%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2%进行拌种药剂。防治玉米粗缩病关键是治虫,一些抗病毒的药剂对粗缩病无任何效果。玉米出苗后,在玉米3—4叶期,对田间及地块周围喷药防治灰飞虱,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毫升加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毫升或48%毒死碑乳油60—80毫升,对水50公斤喷雾,玉米7叶期前喷洒25%扑虱蚜乳油50毫升对水50公斤喷雾,隔6—7天喷一次,连喷2—3次,喷药时不仅要喷洒玉米植保,也要喷洒田边和地头杂草。
农民致富之友2016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