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知堂学诗札记

2016-11-23 13:11雷于怀
东坡赤壁诗词 2016年5期
关键词:俗语

雷于怀

学诗必先谙律。不懂律,不知诗之难,更不知诗之妙。信口胡诌,形似打油,自以为诗,其实去诗远矣。因此,初学者应在格律——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多下苦功,百炼以致纯熟。

会诗自可破格。《红楼梦》中林黛玉与香菱谈诗,实为高论。诗以意为主,千万勿以律害意。诗人刘征《悼程光锐老友》颔联“残年谁与共,三友我独存”,沉痛至极。但“独”字处应用平声字,“独”却为仄声。试改一改,有哪个字比“独”字更合适?杜甫于诗要求甚严,做到“毫发无遗憾”(《敬赠郑谏议十韵》)。但其律绝不合律处甚多。如“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隔户重杨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等等,“二四六不分明”“孤平”“三仄尾”“三平脚”都有。可见古人为诗,也有许多破格处。

谙于律而不囿于律,这是从初学到纯熟的进步。初学者勿以前人不合律处为自己不懂律辩护,读诗者——尤其是编辑们——勿以他人诗某处不合律而轻易讥评、改篡。

读古人诗,常觉用字典雅,其实有的不过是当时俗语。杜甫《春水生二绝》中“数日不可更禁当”,《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中“自在娇莺恰恰啼”,其“禁当”“恰恰”都是当时俗语,一为“承受”,一为“正好”,至今口语中仍有“禁当不起”“恰恰合适”。李白《菩萨蛮》中“寒山一带伤心碧”,有些人将“伤心”解释为“悲伤”,是不确切的。“伤心”是当时俗语,表示程度上的“非常”“万分”之意。杜甫《滕王亭子》中“清江锦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斑”,其“伤心”也是这个意思。今四川人口语中仍常用到,如说两小口子恩爱为“好得伤心”。再如王梵志诗“不可隐我脚”,张泌词《菩萨蛮》“红腮隐出枕函花”,其中的“隐”字就是当时俗语,读“ěn”不读“yǐn”,意为“被硬物上压、下垫或旁挤而致伤痛或形成痕印”。今天我们仍在说:“脚被石子隐痛了”“躺在竹床上,背后都隐出很深的印痕”。

俗语入诗,可增强诗的通俗性、生动性、趣味性。今人写诗,应当有意识地引入某些俗语。关键是要用得恰当,不要滥。段天顺《竹枝》:“最是关心天下事,大槐树下侃新闻”,是当今名句。“侃”就是今天的俗语,意为“快乐地闲聊”。“侃”字用得很好,把老百姓关心国事那种热心劲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陕西诗人刁永泉《过酒楼》:“疾步朱楼下,号歌声正狂。金杯权贵手,红袖富翁床。腥腐餍猫鼠,残余弃稻梁。不堪窥呕吐,衣锦半肮脏”。揭露官商勾结,过着荒淫腐朽的生活。其中“金杯权贵手,红袖富翁床”,是全用实字的佳句。

明谢榛《四溟诗话》:“律诗重在对偶,妙在虚实。……实字多,则意简而句健;虚字多,则意繁而句弱。”所谓“多用实字”,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句中尽量用名词,不用动词或其他修饰词。人们常提到的例句有: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崔涂“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梅尧臣“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欧阳修“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等。这种句式的特点是:将几个独立的名词(或词组)并列在一起,中间不用动词连接,因而找不到谓语,可称之为“无谓语句式”。这种句式,在一般的文章(特别是议论性、科技性的文章)中,是不允许有的,但在诗词中却允许存在。它的好处:一是提供的信息量多,语言十分简洁;二是几个名词之间的连接关系,构成的意境,需要读者去思索,去探寻,去填补,因而耐人寻味。唐诗“水村山郭酒旗风”,元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也都是“多用实字”,只有名词(词组)而无动词的“无谓语句式”。值得今人认真学习摹仿。

当今有些人作诗,在继承想象、联想、比喻、夸张等传统修辞手法的基础上,大胆地加以创造,引进了新诗的某些手法。具体地讲,就是将某些本不可能搭配在一起的事物(虚字和实字),偏要搭配在一起,表达出令读者看似不合理但又能理解、接受的新鲜诗意。如郭省非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拨尽乌云散尽霾,愁花开尽乐花开。精挑几粒明天籽,种入春风长未来。”种籽何来“今天”“明天”?又如何“种入春风”里?又怎么长出“未来”?这几种意象本不能连接在一起,作者偏把它们连接起来,歌颂改革开放给国家和人民带了新生的希望。令人十分新奇,但又不难理解。又如李元洛的《遗失启事》:“扯片白云书启事,归心遗落万山中。”“白云”如何书写?“归心”又如何“遗落”,也是将本不能搭配的几种意象搭配在一起,比简单地说“留连忘返”“不忍归去”要生动有趣得多。不过运用这种手法,特别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一定让读者能理解,能接受。比如“秋风割进夕阳里”,看似新奇,实则难懂。“秋风”如何“割进”“夕阳里”?与农民秋收如何联系起来?还有“时光跌倒,不许西风笑”。“时光”如何“跌倒”?又为什么“不许西风笑”?都令人费解。

南方人分不清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中in与ing的区别,做诗用韵,往往将《诗韵新编》中的“痕”与“庚”,混用在一起。这行不行?我以为算不上很好,但也还是可以的。《诗韵新编》中写道:“痕、庚二韵,历来绝大多数是泾渭分明,互不通押。但宋代名家诗词中实行通押的已有前例,今人更少拘检。故通押与否,悉由作者自便。”我很赞成这种观点。诗的用韵,发展到今天,还是宽一点好。关键看两点:一看诗意是否好,二看能否改动,改了是否有伤诗意。苏轼《浪淘沙》:“昨日出东城,试探春情。墙头红杏暗如倾。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东君用意不辞辛。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城”“情”“倾”“英”是“庚”韵,“春”“尘”“村”“辛”是“痕”韵,相互混用。董必武《题<中学生>杂志》:“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分阴。”“寻、阴”是“痕”韵,“撑”是“庚”韵。李元洛《幕阜山八咏·山呼》:“千峰肃立不知名,依旧沙汤秋点兵。似听声声声怒吼:‘苍天还我大将军!”“名、兵”是“庚”韵,“军”是“痕”韵。他们也都是相互混用。《中华诗词》2013年第7期,张国鹄著文对李元洛的这首诗给予很高评价,并未说它出韵了。可见还是以意取诗,而不是单以格律取诗。

中唐诗人李涉一次从九江至皖口,住在江边的一个小旅店里,半夜来了一群抢劫的强盗。有人告诉说:“这是李涉博士(李曾任朝廷太学博士)。”强盗头子说:“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名,愿题一篇足矣。”于是李涉马上写了一首《井栏砂宿遇夜客》送给他:“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强盗们放下财物,高兴地走了。这叫“以诗退贼”。白居易在一个天将大雪的夜晚,闲寂无事,想邀老朋友刘十九(名字不详)来喝酒,于是写了一首小诗《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叫“以诗邀友”。唐元和年间崔郊与姑母家一婢女相恋,后来这个婢女却被卖与显贵于頔了。一年后,崔郊有次外出,遇见婢女,旧情难忘,就写了一首《赠婢》:“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于頔读到这首诗,就让崔郊将这个婢女领回去了。这叫“以诗赎婢”。晚唐女诗人薛媛的丈夫南楚材游历在外,遇一地方官吏爱其风采,欲以女妻之,南也准备抛妻另婚。薛媛知道后,自画了一幅肖像,并写了一首《写真寄外》:“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已惊颜索寞,渐觉鬓凋残。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她将肖像画与诗一起寄给丈夫。南楚材见后,自觉惭愧,回家与妻团聚。这叫“以诗劝夫”。这些例子说明,诗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天,短小精悍的律诗绝句,已成为人们日常交往、联谊、沟通、应酬的一种重要手段,一种最简便又最高雅的文学形式。因此,稍微多读了几句的知识分子,不论当官还是当百姓,都应该努力掌握这种文学形式,并在日常生活中充分利用它。

网上读到同一题材两首诗,诗题、作者皆不知。一为“隔窗望见儿抱孙,我儿只知他儿亲。单等他儿成人后,他儿饿断我儿筋”。一为“隔窗望见儿抱孙,我儿抱着他儿亲。但愿他儿长成后,莫要负了我儿心”。儿子不孝敬父亲,却疼爱自己的儿子。这是社会上不良的却又常见的现象。做父亲的应该如何对待?前一首,父亲的态度是:你对我不孝,希望你的儿子成人后,对你更不孝。这是阴暗的报复心理。后一首,父亲的态度是:你对我尽管不孝,辜负了我原来对你的一片爱心;但我仍然希望你的儿子成人后,能很好地孝敬你,不要辜负了你现在对他的一片爱心。这是善良的愿望。我由是想到诗还是要写出人性美、心灵美;不要因为对某个方面的不满,就任意宣泄自己人性丑恶的一面。这样,诗才有社会价值,才能引导读者追求真善美,提升道德境界与精神境界。

(作者系东坡赤壁诗社前任副社长)

猜你喜欢
俗语
为什么不说“一问四不知”
Cool Words炫词解密
拓展教学俗语名句的运用实践
客家俗语巧诵读
反问俗语
俗语图文对对碰
数字俗语
近代汉语俗语词研究的重要成果
近代汉语俗语词研究的重要成果
那些年,我们误传的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