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水香
目前,我们课堂教学的现状怎样呢?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教师事先备好课,预设好教学环节,准备好一个个问题,然后在课堂上向学生发问。学生答对就表扬,答错了就请别的同学回答,直到答对了为止。教师的任务就是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想要的答案,而学生的任务就是说出教师希望他们说出的答案。这一切都在老师的掌握之中,都是老师事先预设好的,没有生成的东西,即使有也扼杀在老师的指挥棒中。没有生成的课非但不精彩,还可能是虚伪﹑虚假的“逢场作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让预设与生成同在。
一、掌握预设与生成理念,提高思想认识
“预设与生成”这个词儿眼前使用的频率很高。那么预设是什么﹖预设就是事前筹划,上课要有准备,精心设计好教学方案,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备课。生成是什么﹖就是教师对课堂上出现的新情况所表现出来的教学机智,即课堂中依据学生的现场思维成果或疑难问题,及时调整预设的教案而重新生成的教学流程。偶然性﹑差异性是其主要特征。
预设与生成没有轻重之分﹑优劣之别,应当一视同仁,共同为课堂的精彩承当责任,都应当在课堂中得到正确的诠释和有效的演绎。预设关注的是文本,如何将文本改造﹑转化成课堂教学的流程﹑环节和活动内容。生成是对学生的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反应都应收入教师眼底。例如教学《景阳冈》一课,老师这样预设: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写上小标题,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板书:
这时老师发现有两个学生在座位上嘀嘀咕咕,就问他们:“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其中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我看过电视,武松打死老虎后又回到了喝酒的小镇上,下山应该是返回,而不是往前走。”同学们都以“期待”的眼光望着老师,老师面带微笑说:“这真是个爱动脑的孩子,下面我们一起深读课文,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老师马上对预设做出必要的调整和改变。最后,师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明白了武松是返回下山,而不是往前走。毫无疑问,这是一段非常有意义的生成,但这个生成与老师的预设(小标题的板书)是分不开的。
二、正确把握预设与生成,共同创造精彩
课前应该怎样预设?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做文本的知音,教师要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之前,自己先认真地与文本对话,这种对话越深入越好。教师自己有一番深切的感悟,一番真情的感动,才能做好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引导者。然后精心设计教案,做学生的知心人。预设的重点应落在文本的重点、难点处。因为这些地方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提供了广阔空间,需要多元解读,可以预设学生学习的多种可能性或可能遇到的种种困惑。如《狐狸和乌鸦》一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明白;乌鸦是因为听了狐狸的好话,肉才被骗走了,告诉我们不要听好话,好话容易使人上当受骗,带来不好的下场。要多元解读,就不能仅仅满足于这样一种理解,还得进行这样的预设:是不是什么好话都不能听,是不是所有的好话都会使人上当受骗,你认为该怎样正确处理?从教学实践看,确有学生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好话都不能听,还要分辨真假,明白说好话人的动机。
怎样把握课堂生成?教师要顺学而导,学导结合,要把握好学生得以彰显的教学环节,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他们学习需求的反应和探究学习的开端,也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最佳时机。教师要发挥教学机智,充分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如教训《陶罐与铁罐》中有这样一段:在指导学生读陶罐与铁罐的对话时,老师是这样预设的:“同学们,在读陶罐的话时要读出一种谦虚的语气,读铁罐的话时要读出一种骄傲的语气,请同学们练读一下。”练读之后学生展示读,学生评价说谦虚的语气没读出来,好像真成了懦弱的东西。这时老师自己就和这个同学分角色对读,惟妙惟肖地读出谦虚的语气,然后换位读。这样,学生就把握了怎样读出谦虚的语气。
课堂教学需要生成,但课堂生成不能随波逐流,教师要适度点拨。曾看过一个案例,在《家》一课的教学中,当学到“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时,有一个学生问:“树林只是小鸟的家,难道不是大鸟的家吗?小河是鱼儿的家,大河不是鱼儿的家吗?”老师马上就表扬这个同学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接着就生成出下面的教学环节:我们一起来改改这首小诗,怎么改呢?把“树林是小鸟的家”改成“树林是鸟儿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改成“河流是鱼儿的家”。到这里,老师就脱离了文本的自身价值。课标指出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悟,但也要尊重文本的价值。如果老师能适当地点拨一下:小鸟是鸟类的总称,并不单指小鸟,也包括大鸟,小河是河流的总称,包括小河大河,就不会脱离文本。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水县八都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