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清,徐洪卫
(无锡市中心血站:1.质管科;2.成分制备科,江苏214021)
冷沉淀凝血因子质量控制项目的影响因素
许清1,徐洪卫2
(无锡市中心血站:1.质管科;2.成分制备科,江苏214021)
目的探讨能够影响冷沉淀凝血因子质量控制项目的关键因素。方法收集该站2014年及2015年冷沉淀制品的外观、容量、纤维蛋白原含量、FⅧ因子含量和无菌检查等5个项目的抽检结果,从冷沉淀制备的每个环节分析影响其最终质量的各种因素。结果冷沉淀制品的不合格项主要集中在FⅧ因子的含量上,容量也偶有不合格现象发生。结论个体差异、采集、融化、制备及检测过程均可影响冷沉淀凝血因子的最终质量。
沉淀;低温;血液凝固因子;因子Ⅷ;纤维蛋白原;血浆;质量控制
冷沉淀凝血因子是将保存期内的新鲜冰冻血浆在1~6℃融化后,分离出沉淀在血浆中不溶解的白色沉淀物在1 h内速冻而制成的成分血[1],含有丰富的Ⅷ因子、纤维蛋白原、纤维结合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Ⅷ因子[2]。《GB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中规定,冷沉淀凝血因子的质量控制项目有外观、容量、纤维蛋白原含量、FⅧ因子含量和无菌检查等[3]。无锡市中心血站从冷沉淀制备及检测过程的各环节着手,对能够影响其质量控制项目的关键因素做出探讨,为提高冷沉淀制品的质量,充分发挥其临床功效做出努力。
1.1材料
1.1.1材料来源随机抽取无锡市中心血站及江阴宜兴分站的合格品库内的冷沉淀凝血因子,每月各4袋。2014年及2015年每年共计144袋。
1.1.2仪器恒佳DT-502A电子天平(常熟市佳衡天平仪器有限公司),ACL7000全自动血凝仪(贝克曼公司),BacT/ALERT 3D细菌培养仪(生物梅里埃公司)。
1.2方法将抽检的冷沉淀凝血因子按照《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进行质量检查。根据冷沉淀制品的外观、容量、纤维蛋白原含量、FⅧ因子含量和无菌检查等5个项目的抽检结果,从冷沉淀制备的每个环节分析影响其最终质量的各种因素。
在5个质量控制项目中,外观、纤维蛋白原含量、无菌检查的合格率可达100%;容量的不合格率在3%左右;而FⅧ因子含量的不合格率接近10%。见表1。
表1 2014年及2015年冷沉淀凝血因子抽检结果(不合格数/总数)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成分输血认识的不断提高和对冷沉淀研究的不断深入,冷沉淀的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现不仅适用于传统的各种原因引起的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如血友病、大出血等,还适用于烧伤、肿瘤、皮肤黏膜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发伤和手术创伤等领域[4]。临床上常出现供不应求的状态。
冷沉淀中含有多种凝血因子,《GB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中仅对FⅧ因子及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做出要求。FⅧ因子参与内源性凝血过程,形成内源性凝血活酶。纤维蛋白原参与血液凝固,通过多种作用方式与生物组织相结合,把血凝块固定于胶原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在一定条件下可重新溶解,使凝固的血块液化,防止局部持续性血栓形成[4]。
冷沉淀的标示量为(25±5)mL。《GB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对其容量的要求为标示量的±10%,可以理解为18~33 mL为合格范围。由于本站冷沉淀的制备还是一个全手工的过程,制备时将大部分上层血浆移至空袋,将留下的20~30 mL血浆与沉淀物混合这个步骤完全是人为控制,以目测为主。每个操作人员的判断力会有差异,因此,装量有超出标准的现象应该也可以理解。也有单位制备时装量通过称量来控制,这样就比较规范。F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的检测结果表明,纤维蛋白原较为稳定,而且从测定结果来看,每袋冷沉淀的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平均值远大于标准规定的值。从目前来看,还未发现一例纤维蛋白原不符合规定。相对而言,FⅧ因子是一种不稳定的凝血因子,在体外的半衰期为12~24 h,其含量会随着制备时间的延长而下降,12 h可减少41.17%,24 h可减少42.82%[5]。抽检结果的不合格项主要集中在此项目上。
制备冷沉淀的过程实际是对凝血因子的一种浓缩过程[6]。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及跟踪查询,对影响冷沉淀FⅧ因子含量的关键因素分析如下:冷沉淀的制备经历了全血、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3个阶段,影响因素很多,任何一个环节的误差均可影响到冷沉淀制品的质量。首先,正常人群中FⅧ因子的水平相差较大,献血者的个体存在明显差异。其次,血液采集过程因素如血流不畅、出现凝块和溶血都会影响到全血中的FⅧ因子的含量。第三,融化及制备过程因素。在整个制备过程中,冷链的要求对冷沉淀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冷沉淀的制备常用2种方法:离心法和虹吸法。本站及2个分站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仍旧采用的是传统的离心法。将待制备冷沉淀的新鲜冰冻血浆置于(4±2)℃的冰箱中过夜融化,血浆是平铺在整个冰箱的不同架盘上。冰箱的不同位置温度会有差异,而且这个融化过程时间比较长,达十几个小时。离心时虽然也要求将温度控制在(4±2)℃的环境下,但在实际操作时,不可避免温度会有变化。在制备后期,整个操作过程是在室温环境中进行,环境温度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这些因素均可致FⅧ因子衰减较多,从而导致FⅧ因子的回收率降低。此外,速冻是保存FⅧ因子的关键加工步骤。冷冻速率和血浆中心温度是2个关键参数。拟速冻的血袋要逐袋平放,而不应重叠堆放。制备好的冷沉淀凝血因子应快速冻结,最好在60 min内将中心温度降至-30℃以下[7]。在冷沉淀的制备过程中,贯穿整个冷链的是人,人是做好冷链的第一要素。因此,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冷链培训,增强冷链意识,加强责任心和风险意识,使每个环节的人员都能认识到其在冷链中的重要作用,冷链才能得到保障[8]。有文献报道,使用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备仪的冷沉淀中,F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低温融化箱制备的,此设备值得在血站系统推广应用[9]。当然,质管人员的检测过程也应注意合理安排。检测时,通常是将冷沉淀30~37℃水浴融化,融化时间不超过10min[10]。融化时血袋应垂直放置,血袋连接口的上部应高出水面。融化后先去净化室做无菌检查,结束后再进行F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测定,测定前还需要一个稀释样品和配备相应试剂的一个过程。如果测量前期占用的时间过长,也会使FⅧ因子的检测结果偏低。因此,检测人员要尽可能地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样品置于室温中的时间,提高检测的准确度。
[1]兰炯采,贠中桥,陈静娴.输血免疫血液学实验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11-313.
[2]刘景汉,汪德清.临床输血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0-4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4]杨建英,雷万军,孙先玲.冷沉淀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5(4):318-320.
[5]易中梅,王红苹,李晨晨,等.全血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后的血浆再制备冷沉淀的质量评价[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2):117-120.
[6]章怿,邱颖婕,近魏名,等.冷沉淀制备时间对凝血因子的影响[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3,15(2):169-170.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技术操作规程[Z].2012-06-01.
[8]杨振宇,谭萍,张褔,等.浅谈血站冷链的关键控制点[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4,16(2):221-223.
[9]肖乐宇.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备仪制备冷沉淀的质量评价[J].中国输血杂志,2016,29(1):96-97.
[10]魏亚明,吕毅.基础输血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41-342.
10.3969/j.issn.1009-5519.2016.21.068
C
1009-5519(2016)21-3414-02
(2016-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