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君一物皆有情记陶瓷艺术"行者"王一君

2016-11-23 08:21周少华
陶瓷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刻瓷瓷厂淄博

文/周少华

一君一物皆有情记陶瓷艺术"行者"王一君

文/周少华

Both of Wang Yijun and his works are emotive

A warm affinity was always started when the author appreciated Mr. Wang yijun’s works. This affinity reflected in the design ideas and artistic forms of expression, extending from the show of modeling to the connotations of each work, from performance of art techniques to the conveying of personal thought, which showed his intentions and soul and gave the work a distinctive vitality. The source of the vitality comes from his accomplishments, knowledge, experiences, skills, inspiration and passion.

读一君先生的作品,总有一种温馨的亲和力。这种亲和力表现在每一件作品的设计思想和艺术形式的表达上。从器物造型的展示,到作品内涵的延伸;从技艺手法的表现,到个性思想的传达;他的每一件作品,都能让人体会到作者的用心和用情。就是这份用心和用情,赋予了作品与众不同的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的源泉在于作者自身的修养、学识、经历、技能、灵感和激情。

我与一君先生相识在2012年的中华陶瓷大师联盟成立大会的筹备会上。由于我们都有瓷厂工作的经历,对瓷厂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所以一见如故,彼此间总有许多共同语言。

一君先生出身于山东淄博的一个陶人之家。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陶瓷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淄博是山东省的瓷都,淄博瓷厂曾是山东省陶瓷产业的龙头企业,也是全国著名的瓷器制造企业。一君先生的童年、少年就是在淄博瓷厂度过的。也许是瓷厂日夜不息的窑火浓烟的熏陶,也许是作为瓷工的父母无怨无悔的敬业精神感染,陶瓷艺术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已播下了发芽的种子。

《爱莲说》

九十年代末,一君大学毕业,以他那优异的学习成绩和出色的工作能力,完全可以在省城找一份轻松、舒适的工作。而他毅然选择了回淄博瓷厂工作。如果说,八十年代末,中学毕业的一君选择淄博瓷厂工作,那是能让同龄人羡慕不已的工作。而到了九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而传统的淄博瓷厂由于体制、市场、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原有的经营模式已不能适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企业步履艰难。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青年一代大多选择了进大城市“创业”。一君能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热爱的事业而回到一个早已缺乏了生气的工厂,这是要有足够勇气的。更多的恐怕是一份责任和担当,或是一种难解的“情”结。

九十年代初到世纪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陶瓷产业遇到的最严寒的冬天。国内大多数的陶瓷企业倒闭,产业工人下岗。不久,一君所在单位亦宣布破产,年青的大学生转眼间成为失业大军中的一员。而偏偏此时,父母同时患病住院,两位曾为国营瓷厂奉献了一辈子的退休老人,由于企业的衰落造成了医药费没处报销。他开始尝到了人生道路上第一杯苦酒,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人生。为了生存,他曾经在路边租房子给人加工刻瓷,30元一件,50元一套。那几年,他的许多从事陶瓷艺术的同行耐不住寂寞和诱惑纷纷改行,有的还下海开了设计公司。而他并不后悔自己执着的追求和选择。生活的磨难并没有改变他的初衷,他依然满腔热情地衷情于他的陶瓷艺术,始终保持着一颗乐观向上的心,坚守着自己父辈留下的那份事业,不离不弃。

正是这段不寻常的经历,让他开始冷静思考一些问题:传统的陶瓷艺术如何在新的形势下生存?发展的路又在何方?

他常常默默地告诫自己,中华陶瓷博大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如何不能让她在我们这辈人的手中消失,这是一项历史赋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因为这份无形的责任和使命,使他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他开始对中国陶瓷史感兴趣了,从研究中国古代工艺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到陶瓷艺术形式和内涵的不断丰富,再到历朝历代成功解决陶瓷技艺传承与创新的经验和模式。他感悟到:所谓创新也就是借鉴与吸收,探索与扬弃。为此,他为自己的陶瓷艺术确定了十六字的发展方针,“以我为主,博采众长,古为今用,创新发展。”他选择了具有齐鲁地域特色的鲁青瓷和骨质白瓷作为突破口,以传统刻瓷的技术手法为其特色,虚心向前辈师长学习,集传统陶瓷的釉下画、釉上彩技于一身,融高温釉色、低温绘艺于一体。他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工艺”与“技术”是陶瓷艺术成功的基础和保证。要成为一名真正的陶瓷艺术家,必须要在“技”和“艺”上狠下功夫。他对陶瓷工艺技术的钻研,不仅仅于彩绘和雕刻刀法,他熟悉釉料,对各种瓷质性能了如指掌,又能自己造型、拉坯、雕塑、烧制,自画、自刻、自己上釉上色,陶瓷制作工艺的任何环节,他都一一潜心研究。他发明结晶釉刻瓷、高温窑变彩釉刻瓷、半刀泥胎装饰加刻釉瓷等,将传统陶艺与刻绘综合装饰手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他创新烧造的“新斗彩”瓷别具一格。

所谓“新斗彩”瓷就是指采用釉下青花彩绘与釉上刻画相结合,在同一器物上完成一幅完美的釉上、釉下争艳斗彩的艺术作品。与明代宣德、成化时期出现的景德镇御窑中传统“斗彩”工艺相比,刻画代替了釉上彩绘。工艺的创新,使得传统名瓷焕发青春。由王一君先生创作的多件作品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最高奖。开创出新时代的山东刻瓷艺术新天地。

《吉语通福》釉上彩刻瓷

《和悦至祥》

《君子之风》釉上彩刻瓷

《绎》

陶瓷艺术设计是陶瓷艺术的灵魂和生命力。艺术创作需要真情、灵感和激情。真情产生灵感,灵感催化激情,激情创作艺术。我曾在一君先生的工作室里看到过一件看似非常普通但又特别让人震撼的作品。那是一件残缺的骨质刻瓷彩绘新“斗彩”圆盘。看上去在半成品修坯时便缺了一角,这样的坯理应是属于丢弃的废品。然而,一君舍不得。他介绍这件作品时深情地说:“其实,这原本是瓷厂工人不小心损坏的一块生坯盘,原打算扔掉了。但我知道一件陶瓷从泥巴到最终烧制完工需要几十道工序,这件不成器的半成品虽然残缺了,但其中已有前道多名工人化费的心血、丢弃了实在是太可惜了。所以,我就以此为器,精心构思了以《思念》为题的这件作品。”《思念》作品的画面为一幅以动物鸡为主题,一只富有爱心的母鸡昂立在自家的园子里,头仰望着缺口的天外,若有所思。圆圆的月亮下一左一右二只小鸡紧围在母鸡的周围,左的这只小鸡望着母亲,似乎想猜测此时妈妈思念的是谁?而右边的小鸡恰悠闲地在明亮的月光下觅食。一大二小,情趣盎然。工艺手法上,作者运用青花料描绘了动物的大片色块和粗线条轮廓,而细小的羽毛,鸡爪、眼睛和嘴等用刻刀补线绘制并加色,全套工艺运用了他新创的“斗彩”技术,画面非常灵动。一君先生解释说,这幅作品的主题是:中秋节,本该是家人团圆的日子,我们国家虽然已有香港、澳门的回归,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还有台湾同胞在天缺的那边。《思念》,祈盼中华儿女能早日团圆。作者通过匠心独运、巧妙地把设计主题升华到民族大文化的层面上来。一件本是残缺的废弃之物,经艺术家精心倾情地设计和雕琢,便成为了一件内涵丰富,又极具时代感;工艺创新,又能巧夺天工的作品。《思念》作品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了作者对每一件陶瓷艺术品创作的用心、用情之深。

几十年来,不管是刻瓷、彩绘还是造型、陶艺,王一君都是亲自把握每个工艺环节,反复进行试验,再根据瓷器的胎质、器形、釉面等特点,将材质、立意、设计、工艺、文化内涵与艺术手法融会贯通。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大气简洁、情景交融、富有创意和境界,具有独特的气质和韵味。也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方能有与众不同的艺术语境和温馨的亲和力及沁心的感染力。近十几年来,他多次应邀为国家主席、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和国务委员等领导人创作国礼陶瓷艺术作品,这代表的是国家级当代艺术家的水准。

《易·系辞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我的理解是:一件上品位的陶瓷艺术品,其设计思想所表达的内涵往往超越于本身的“形”和“式”之上,这就是作品的生命力,这就是“道”。 “道”是无形的物质实体,是世界万物的本质、根源和本体。而一件没有生命力的作品尽管“形”美“式”雅,也只能称之为“器”。从哲学的层面来看,“道”,就是指超越现实有形物质世界之上的精神文明之学问,就是形而上学;“器”,就是现实世界常见的有形的物质文明之学问,就是形而下学。给一件陶瓷艺术作品赋予哲学思想,这就是上品。一君先生的作品注重形式与哲思以及材质和技法的融汇与创新。因此,他的作品更具有独特的气质和韵味,更富有创意和境界,真正赋予了瓷器“生命”,让它灵动而有韵味。

一种文化的延续,不仅在于继承,更重要的是要在继承中不断地创新,从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而作为一名陶瓷艺术的传承者,必须是一名善于创新的践行者,而且还应是一名能够开一代文化风气、创造文化新气象的先行者。一君先生正是这样一位新时代的“行者”。

猜你喜欢
刻瓷瓷厂淄博
窑变刻瓷,工巧合一
千年瓷都演绎淄博陶瓷之美
景德镇“十大瓷厂”产品特色研究
山东淄博:“三云”活动助力复工复产
淄博少儿美术中心作品展示
刻瓷艺术浅谈
余效开藏品精选
五六七瓷 时代的印记
文雅清虚 淄博文石
大国工匠与历史的“对话”
——走进景德镇 “皇家瓷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