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鲍淡如
创新与复制
■文/鲍淡如
鲍淡如
曾任上海市社保中心主任、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受聘任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特约研究专家,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客座教授。上海现代金融职业研究所所长。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重温习近平总书记今年上半年在两次重要会议上的讲话,不由得记起他两年前谈到明末清初我国科技为什么渐渐落伍时说的故事。康熙曾经连续两年零5个月不间断学习西学。时间不谓不早,学的不谓不多,但并没有让这些知识对经济社会发展起什么作用。1708年,清朝政府组织传教士们绘制中国地图,历经10年绘制了科学水平空前的《皇舆全览图》,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这样一个重要成果长期被作为密件收藏内府,反倒是参加测绘的传教士把资料带回西方整理发表。习近平提出一个重要观点:“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学得再多,束之高阁,只是一种猎奇,只是一种雅兴,甚至当作奇技淫巧,那就不可能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
虽然习总书记讲的是科技创新,但管理创新的道理也是一样的。我们的社会保险经办事业就是一路伴随创新而发展的。20多年来,我们的管理工具从算盘到计算机,从单机版到网络版,从局域网到广域网再到互联网;我们的管理服务场所从办公室到服务大厅,从市级大厅到街镇大厅,从实体大厅到虚拟大厅;我们的管理体制从专管员到综合柜员,从分险种经办到五险合一经办,从科层式控制到扁平化响应……这所有的过程无一不与创新相联系,与科技成果运用相联系。
尽管我们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很明显的。首先是创新发展很不平衡。先进的地方已经与时代接轨,而落后的地方还保留着许多传统做法,两者之间相差十多年。其次是创新上重复劳动较多,也就是说创新成果转化不足。各地有各地的基础和财力,各地有各地的权限,于是你搞你的,我搞我的。尽管人社部也推广先进经验和创新成果,但由于并非复制式地推广,还是难以避免重复劳动。最后是对于创新的认识问题不少。一是片面的政绩观,“唯新是求”:明明别的地方已经实现了的新方式,偏要自己重新来过,费时费力不说,也不见得新到哪儿去。于是在名称上下功夫,你叫“一门式”,我叫“一窗式”,或叫“一网式”“一号式”。二是“独创论”,认为不是“独创”就不叫创新。其实创新是相对的,学习、复制别人的创新成果改变自己的习惯做法也是一,而复制创新成果也是最常见方式。
创新是分层次的。基础理论创新是最高层次,关键技术创新是第二层次,再往下是基础理论运用和关键技术应用。到了应用阶段创新面就广了,创新活动也就越来越丰富了。创新有巨大回报,也是需要巨大投入的,为了保护创新利益,世界通行核心技术保密和实用技术专利保护做法。创新成果权利人追求创新成果转化的最大化,而复制是最重要的手段。新技术、新产品、新工具就是这样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可以说复制和创新是整个创新活动的孪生姐妹,创新是发现,复制是实现。
企业是讲经济效益的,对创新特别敏感。一有新东西,“山寨”版马上出现,虽不足取,但说明复制何等重要。社保经办机构是讲社会效益的,我们也要增强创新的敏感性,有了创新成果的机构要向同行公开,想要学习的机构要积极复制。国家要制定政策,鼓励公益性创新成果在公益机构中快速复制,使不同地域的老百姓共享创新带来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