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祭祀文化特征分析

2016-11-23 12:10张兆琰
丝绸之路 2016年10期
关键词:礼仪传统文化

张兆琰

(天水市博物馆,甘肃天水741000)

我国古代祭祀文化特征分析

张兆琰

(天水市博物馆,甘肃天水741000)

[摘要]中国古代社会,所有礼仪中比较重要的活动就是祭祀,它是“五礼”的核心。祭祀文化历史悠久,被称之为文化活化石,古代祭祀与我国传统文化互相验证,水乳交融,研究我国古代祭祀文化对挖掘古代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对我国古代祭祀文化的对象和场地进行分析,总结古代祭祀文化的特征。

[关键词]礼仪;祭祀文化;传统文化

通过特殊的形式来表现出对具有超自然精神的信奉和崇拜,以祈求满足自己的愿望的行为被称之为祭祀。祭祀是宗教行为的衍生物,是伴随着原始宗教活动而出现的。由于对创造神的恐惧,人们将这种力量赋予了人格,从而使得具有万物灵性的神鬼观念出现。人们普遍认为,能够给人们带来福祉的灵就是神,那些给人们造成伤害和不幸的灵就是鬼。受到趋吉避凶本能所影响,人们希望通过祈福可以将一些凶险消灭,从而使人们比较崇拜神,渴望得到神灵的保护,将鬼魅尽量驱逐,由此颇具特色、内容丰富的祭祀文化便诞生了。

一、祭祀对象

天、地、人是中国古代社会宇宙的主要构成元素,在《礼记·礼运》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在《史记·礼书》中也记载:“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一)祭祀神

从文字本身来说,神,从示,中声。神的本意是天上的雷电,进而引申出世间万物,对世间万物生长进行着主宰和控制。祗,从示,氏声,指的是地神,提出万物的是地祗。灵指的是天神,祗指的是地神。比如在少数民族中就有集体祭拜山神的活动存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就是布依族。对于不同地区来说,他们祭祀山神的日子也不一样,有的是二月二,有的是三月三,还有的是六月六。祭祀山神的时候,由村中具有威望的摩师或者是长老进行主持,祭山以前,所有的村民都要上缴钱财,以此来购买祭品,通过祭祀活动祈求上天的保佑。祭山的时候,家中男性长者要跟着长老或者是摩师进行祭拜,摩师选择最佳的祭祀位置,同时摩师也主持整个祭祀活动。祭祀用的猪或者羊等需要在山上宰杀,将它们的头、内脏和脚祭供山神,肉需要就地烹煮分给村民享用,以此来祈求上天保佑。祭祀结束以后,长老们组织村民制定规章制度,年轻人可以开展对山歌、赶表等集体活动。

(二)祭祀祖

祖先神灵所依附的神主被称之为“祖”,仰韶文化中,曾经使用陶罐偶像将其展现出来。有的少数民族地区,在节日里或者是家中发生喜事的时候,都会举行祭祀祖先的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就是布依族,这个民族会在正月里举行大型的祭祀祖先活动。比如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郑屯镇的坡岗村寨,他们在过年期间举行的祭祖活动从腊月二十九开始,直到正月十五才结束,期间举行各种隆重的祭祀活动。祭祖的时候,从腊月二十九到正月初二家家户户都要打大榆耙,以此来展现家境的富裕和子孙的孝心,这其中包含着浓厚的攀比之意。从初三开始,村寨中天天舞狮闹新春,家家邀请舞狮队伍来自家舞狮,舞狮队的节目比较多,有杀狮祭祖、仙鹅抱蛋、竹筷拆字等。

二、祭祀场地

平地是最简单、最适合、最为原始的祭祀场地。古人觉得,祭祀场地应该质朴简单,不可以封土作坛,只要有一块比较平整且非常干净的地方就可以当作祭祀场地,这被古人称之为“邺”。在《礼记·祭法》中就有“除地为邺”、“封土为坛”的记载,意思就是使用土石堆砌成一块平整高地来当作祭坛。受祭祀对象的影响,祭祀场地的形状也大不相同,方坛是祭地的,圆坛是祭天的,坛的宽度和高度也会因等级、地点和时间的不同而不一样。秦汉时期,在泰山之巅封土为坛以祭天,以此来行封禅礼;在梁父山扫地为邺,以此来祭地,二者合在一起被称之为“封禅”。在地上挖平坑当做祭祀场地,这被古人称之为“坎”。《礼记·祭义》中就有详细记载:“祭日于坛,祭月于坎。”《说文解字》:“宫,从占,貂省瞥。凡宫之屡皆从宫。”在邺或者是坛的基础上修建屋舍,这就是“宫”,在宫中将需要祭祀的对象陈列在其中,这就是“庙”。《说文解字》中对于宗和庙是这样记载的:“宗,尊祖庙也。”“庙,尊先祖也。”这就是祖庙的真实含义。

三、祭祀文化的特点

(一)祭祀活动的原始性和古朴性

从人类宗教文化演变过程来看,经历了多神论到一神论的演变过程,经历了原始宗教和人为宗教两种阶段。布依族地区没有一神教存在,只有从多神教中演变而来的摩教,摩教是具有明显神教雏形的民族宗教。从宗教形式来看,少数民族地区没有比较正式的宗教书籍,没有组织机构、教规和教义,也不存稳定的教众,他们的宗教信仰全部是对原始自然的崇拜,普遍信封神灵,比如石神、树神以及山神等。这也表明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依然停留在低级阶段,是自发的原始宗教,这就使宗教祭祀活动具有比较明显的多神崇拜和自然崇拜的原始性和古朴性。

(二)祭祀对象的多样性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由于民族不同,祭祀的对象也不一样。红水河和南北盘江流域中下游一带聚居着布依族,他们的居住环境依山傍水,是比较典型的农耕民族,他们依托自然和周边环境繁衍生息。费尔巴哈曾经说过:“人们生存和生活所依赖的东西也就是他们所认为的神灵。”所以布依族比较崇拜自然、信奉多神论,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来祭拜自然神,渴望得到自然神的庇佑,从而五谷丰登。此外,布依族还非常崇拜祖先,他们认为人死以后,灵魂是不会消失的,只是变成了神灵而去阴间生活,会对阳间子孙进行庇佑。所以,子孙后代会对他们的祖先进行祭祀和供奉,期盼得到祖先的保佑。受多神崇拜的影响,布依族的祭祀形式种类比较多,祭祀次数比较频繁,村寨每年举行的祭祀活动有十余次。

(三)民族传统教育的交融性

祭祀活动具有属于自己与众不同的文化氛围,人们置身其中,通过不断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就会形成属于本民族自己特色的传统教育。比如祭祀神灵而因此产生的有关禁忌,从客观的角度给人们传达了爱护自然的理念,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共处。扫寨等祭祀活动,不仅预示着驱逐邪魔,同时还集中教育了民众要有安全防火意识和讲卫生观念。在进行祭祀的时候,摩师要唱诵经文,经文中包含着深刻的伦理观念,通过经文唱诵可以使民众的觉悟得到提高。祭祀文化和民族传统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从而使祭祀文化具有比较明显的交融性。

(四)社会制约性

祭祀活动中出现了很多规范和禁忌。比如坟地不可以设在土地神、石神以及山神的附近,祖宗灵位前不可以出现任何不礼貌行为;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一定要祭祀先祖和神灵;正月间不可以动土;在进行扫寨的时候,外人不可以随意进入;树神不可以随意触碰,更不可以进行砍伐;祭祀山神以后,三日之内不可以耕作,也不可以动土;祭祀活动中残疾人、鳏寡孤独者以及女人不可以参加等等。在布依族社会,这些古老的禁忌和规矩依然具有较强的执行力,比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法规更具有约束力。就像马林若夫斯基说的那样:“宗教使人类的行为和生活变得更加的神圣,甚至会演变成具有较强效力的社会控制力。”通过祭祀活动形成了群体意识观念,使本民族民众对群体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归属感、认同感和约束力,民众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自觉的规范和约束,使正常的生活秩序和生产秩序得到维持。

(五)精神抚慰性

民间信仰中,神灵主宰着一切,人生的富贵与贫贱、事情的吉与凶都会受到神灵左右。人们的祭祀活动实质上就是一种收买和讨好,通过献祭一些贡品来祈求神灵保佑,这与人们之间交换关系通则有着相同的寓意。人们天真地认为神灵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崇拜和虔诚,他们享受了民众祭品以后,一定会帮助人们消灾避祸,会保佑人们安居乐业。从今天科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行为和心理非常可笑,但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缺乏科学理念的社会中,面对自然的瞬息万变,人类又显得是多么的弱小。饱受自然灾害伤害,人们本身又没有办法进行处理,只能将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通过自己的虔诚祭祀和祈求,从而获得神灵的庇佑,使人们的生存状态得到改观。人们通过祭祀活动,将自己的美好愿望寄托在神灵身上,希望他们可以赐福人类,使悲苦的心灵可以在神灵那里得到抚慰,使他们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信心和勇气,这对社会和谐稳定、人心安宁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总之,我国古代祭祀文化已经将民俗进行了全面的展示,其中包括娱乐方式、民族饮食、民族礼仪以及民间艺术等多个层面,同时还在祭祀活动中集中展示了审美情趣、价值观念、道德伦理和民间信仰等。我国古代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包容性的人文景观就是祭祀文化,它具有比较明显的民俗性和民族性。

[参考文献]

[1]友广.黄帝陵祭祀的历史地位与文化认同学术研讨会纪要[J].华夏文化,2015,(4):63~64.

[2]徐嘉.萨满神歌及萨满祭祀音乐文化研究[J].当代音乐,2015,(13):129~131.

[3]何源.黄帝祭祀的文化意蕴[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4~19.

[4]李永平.一个祭祀禳灾的神话文本:臊子面文化传统论[J].思想战线,2015,(6):34~41.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0-0050-02

猜你喜欢
礼仪传统文化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