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快乐成长

2016-11-22 02:25燕学敏
中国德育 2016年17期
关键词:差异民族课程

学校提倡尊重差异,并从尊重差异中引领差异;提倡包容多样,并从包容多样中引领多样,努力创建一种自我、他我、物我多种形态和谐发展的环境。

尊重差异、理解差异、善待差异一直是差异教学提倡的教育理念。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以下简称“民族小学”)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性格特征,其差异显而易见,他们像一颗颗各具色彩的珍珠,有着不同的发展潜能。近年来,学校秉承“和而不同,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尊重、理解、包容和欣赏这些差异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文化要求。

一、以“和”为魂,形成和谐发展的

学校文化

学校最值得品味的东西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构建学校文化体系无疑是抓住了促进学校发展的“牛鼻子”。民族小学始建于1890年,是一所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底蕴的、多民族学生融合的百年老校。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北京帝都文化和学校的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中,成为民族小学自2003年以来一直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经过调查研究、分析诊断、制定规划方案、落实实践和验收通过等五个环节的具体操作,在继承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民族小学的特点和社会责任,学校提出了以“和”为魂的学校文化。“和”文化是中国人治国、邦交、修身和齐家奉行的价值观。五千年来,“和”文化完全融入了中国人的血液,成为中国人的灵魂。“和”更成为当今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以和谐为本的价值观反映在民族小学的学校文化中,孕育了“和而不同,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

“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子路第十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何晏在《论语集解》中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就是说,君子内心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现未必都一样,这种“不同”可以致“和”;小人虽然嗜好相同,但因各争私利,必然互起冲突,这种“同”反而导致“不和”。宋朝理学以及清代对于“和而不同”的解释基本上与《论语集解》一脉相承。这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对“和而不同”的辩证解析。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仍然充满生机和活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和而不同”的文化品格。“和而不同”在文化精神上表现为生生不息的创造性和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中,汉族文化以其独有的魅力吸纳和融合各少数民族的多元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和而不同”在当下仍有其积极意义,今之“和”则是和谐、统一,“同”是相同、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黑格尔曾经将“同一”划分为两种,一种是“排斥一切差别的同一”,另一种是“包含差别于自身的同一”,我们倡导的“和而不同”应该是后者,也就是在实现“同一”的过程中,允许不同、允许差别。反映在教育上,就是我们在追求孩子发展的共同目标时,承认差异、包容差异、尊重差异。

基于对“和而不同”的这种理解,学校将“和而不同,快乐成长”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孩子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倡导在追求“和”的过程中,必须接纳“不同”,“不同”是力量,“和”是精神,没有“不同”就没有发展,也就没有“和”。所以,学校提倡尊重差异,并从尊重差异中引领差异;提倡包容多样,并从包容多样中引领多样,努力创建一种自我、他我、物我多种形态和谐发展的环境。一个内在和外在和谐的人才能身心健康快乐,才能以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成长中的挫折与困难,感受成长过程带给自己的快乐。

二、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建设

灵活多样的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赋予了学校很大的课程自主权。国家课程注重普适性,很难兼顾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个体差异。而校本课程在这方面给予了很大空间。基于对校情、学情、生情和师情的综合考量,学校开发和设置了多元、发展的校本课程。课程的多元化和发展化体系既照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又兼顾了学生个体内的差异,使学生能够深入学习相关内容。

(一)国家课程的整体扩展和加深

学校基于差异教学的理念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整体推进,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国家课程进行了校本化的研究和实施。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实施的课程架构和教材,是根据全国小学生的平均水平为依据开设和编写的,这就存在“一刀切”的现象,这样的课程体系在多数情况下不适合北京小学生的发展水平。因此,有必要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拓展和加深。在进行课程改革时,民族小学依据“和而不同,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以国家课程作为改革的蓝本(注重“和”),以校情、生情、师情为发展脉络(注重“不同”),充分挖掘国家课程的深刻内涵,创造了适合民族小学的课程体系。

民族小学语文课改变逐字逐句分析的现状,而是采用讲一篇再带一篇相同文体或相同主题的文章,我们称之为“1带x”课型。在课时分配上,一周八节语文课,其中五节上“1带x”课型,三节上阅读课型。这样的语文课帮助学生找到了课内外结合的点,拓展了视野,使得他们学会迁移,快速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这样的改革也帮助教师转变了教材观和课程观,使得他们跳出教材,树立了大教材观、大课程观。

语文课程的改革也给数学课程的改革带去了启发,学校的数学团队立足课程与学生生活相结合、教学与学生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理念,开展了一系列好玩的学科实践活动,对数学课的课上和课下都进行了改进。他们将数学游戏大胆地引入课堂,并且将枯燥的数学课后作业改为有趣的实践性作业。这些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符合小学生喜欢动手操作的特点。

改革不仅仅体现在语文、数学课程上,也体现在其他很多课程上,如将每周三节常规的体育课进行调整,保留普体课,并在不同的年级增加了网球、跆拳道和健美操课,将体育课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深受学生喜爱。

(二)校本课程横向辐射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和特长,丰富、多元的校本课程满足了我校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结合“健康之体、规范之行、关爱之心、聪慧之脑、多才之身”的育人目标,学校开设了涉及科技、艺术、健体、生活四个板块共90多门选修课程,例如书法、机器人、魔术、趣味实验、泥塑、街舞、国画、武术、篮球、足球、厨艺、茶艺等。课程种类的开设是在调查学生意愿的基础上进行的,很多学生对于课程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比如有的孩子提到学校应该多开设法律类的课程,帮助学生守法懂法等等。学校还通过民族体育节、民族艺术节、国际文化节、科技节、小博士杯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平台,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成长与收获的喜悦。

(三)建设课程资源中心,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课程资源中心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能力发展和潜能发展的需要,提供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模式。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学生的潜能可以表现在八个方面,为了更好地开发孩子们的优势潜能,学校成立课程资源中心,其本质主要是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课程资源中心的主要做法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评估学生的兴趣和风格,对学生的优势潜能进行具体观察和实测。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判断学生的优势潜能,为了更加科学,再对被观察和实测的学生和家长进行求证,从而佐证原有的判断结果。

二是提供浓缩课程,使中等以上学生可避免重复和已精熟的课程,同时有时间从事挑战性的活动。比如:为学生开设英语拓展课、数学思维课、语文阅读课等。

三是提供丰富性课程,主要包括一般探究性课程,老师帮助学生开展“北京的桥”“中国的传统节日”“葡萄生长记”和“滴水实验”等研究型的课题。例如:在教师协助下,六年三班发起“著书立说”活动,从活动发起、设计海报、招募队员和规划小说框架全是孩子们自己完成,全校一百多名学生积极响应,一个月《我们班的那些事》这本书应运而生了。一年级学生研究的主题是“老北京的胡同”,六年级学生的研究主题是“一本书的出版历程”,还有“童话人物大串烧”“春节文化体验”等各种各样的专题。这些专题大多来自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老师们联合家长共同承担起了学习专题实践活动的工作,孩子们在活动中的体验会通过小组汇报等形式展现出来。浓浓的氛围带动了各班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小诗人班、民乐班、小科学家班,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激发。

三、挖掘优势潜能,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考试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单一的试卷考评仅仅体现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却不能全面反映分数背后的努力和辛苦,淹没了孩子们在某些方面的进步和能力。学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潜能,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通过单一维度的评价有失全面,因此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既要体现主体的多元化,也要体现内容的多维化和方法的多样化。

(一)考试评价不再一张试卷走天下

民族小学的语文团队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局限于试卷考评,而是全方位的多元评价,试卷考评仅仅占学生测试评价的60%,阅读积累、学科实践分别占20%。其中,阅读积累包括课外阅读和故事积累,学科实践则包含了书法、演讲和专题小研究。

(二)教育要齐步走还是尽情跑?

这是民族小学语文团队提出的话题,他们也在进行有益的改革。自2013年起,语文组开始古诗文考级,他们将古诗文进行整理编印,240首古诗词共分为八段,下有底线上不封顶。学生根据能力自由申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考评方式上,语文组的老师们培训了几十位学生“考官”,每个月都有一周的时间进行古诗文考级活动。考级时,考级点排成长龙,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很多孩子远远超出对于本学段的级别要求。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背诵古诗文的兴趣,大家踊跃参加,把它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来做。

(三)分类评价学生的阅读质量

阅读给孩子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为了使孩子的语文功底更加深厚,民族小学的老师进行了一项大胆的改革,每周八节语文课,压缩课时,拿出两三节让孩子们读书,很多孩子一个学期的阅读量达到了五六十本。各班都建立了图书角,同学们自发把家里的图书拿来与大家分享。为了鼓励孩子们读书,学校在楼道里设置了开放图书馆,让孩子们随手就能取到书。学校还为每个班配备200种书,每种书各3本,共600本。

每学期语文老师都会从必读书目中选择一两本作为精读书,指导孩子们阅读,开展专题讨论会,书中的一些重点人物、重要情节以及作者等内容会在期末进行小测试,以此来了解孩子们阅读的实际情况。其他书目的阅读效果,会要求学生通过手抄报、好书推介会等形式进行展示,给予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孩子们的阅读水平大大提高了,他们再也不觉得语文学习是负担了。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

【燕学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何 蕊

猜你喜欢
差异民族课程
相似与差异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MINORITY REPORT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