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教育关注个体间差异,将共性与个性辩证地统一起来;差异教育关注个体内差异,扬优补缺,开发潜能。
对儿童个性差异的关注是学校追求质量、坚守公平的重要特征。差异教育是基于个体又面向全体的教育,差异教育追求教育公平与质量的统一。差异教育关注个体间差异,将共性与个性辩证地统一起来;差异教育关注个体内差异,扬优补缺,开发潜能。
差异教育通过三级干预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教育服务:一级——在学校、班级层面建立平等参与的成长环境,对所有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并提供相应的教育服务;二级——对部分学生进行较多关注,通过民主科学的管理机制、规章制度约束学生,提供相应的教育服务;三级——对少数学生进行密切关注,运用行为改变技术提供个别化教育服务。[1]156其理念是“每个学生总是可以在三个水平中找到对应位置,得到有实效的服务。”[1]163
一级干预:为所有学生营造
平等参与的环境
良好的环境会使人脑神经元树突的生理状态受到合理的锻炼。从广义上说,社会风气、家庭条件等都属于学习环境,因为这些因素制约学习成效;狭义的学习环境主要指学校里的学习环境,包括学校的设备设施等硬环境,也包括师生关系、学生关系等软环境。
班风和校风对形成儿童良好的心理环境非常重要。班风、校风不仅影响学生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影响学生的态度、价值观和社会行为的学习。班风是一个班级特有的精神风貌,是班级绝大多数学生言论、行动和精神状态的一种共同倾向或表现。良好的班风能对班级的每一个成员产生积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班集体的优良发展,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积极、主动发展的学习环境。
教师在儿童心理环境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儿童都有适度的期望,对残疾儿童、学习困难儿童、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等不仅不应歧视,还要给予更多的关爱。但现实情况往往相反,学习好的学生常常得到教师的鼓励,而后进生得不到教师更多的关注、鼓励与及时反馈,使成绩更加落后,并出现很多行为问题:有的消极“怠工”,有的出现反抗的过激行为等。在遇到儿童的敌视或挑衅、依赖或要求、破坏或欺骗、吵闹或捣乱等行为时,教师要能正确分析,妥善处理,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
差异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学校应满足不同儿童对学习环境的要求,按学生的差异来调整教育教学环境。
二级干预:建立民主科学的管理机制
科学有效的管理,有助于良好环境的形成,反过来,环境的种种因素,如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技术的等等,也影响着学校管理和课堂管理。
为了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减少不良行为,除了需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之外,还应建立民主科学的管理机制,让学生参与到管理过程中来。
从管理的角度来说,首先应制订必要的制度或守则。制度或守则一般用正面教育的词语表述,如“尊重别人”或“按时完成作业”等。守则中的种种规定,应与教师在教育中计划使用的程序相一致。教师应组织学生共同民主地制订有关制度或守则,讨论和落实班规和校规。对于小学生,要向他们一条条讲解守则,组织他们讨论制订守则的必要性及如何遵守守则。要把讨论守则和讨论具体的教学活动相结合,并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演练,逐步将纪律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养成自我约束、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这对学生的社会化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养成坚持、耐心、自律的优秀人格。对于理解能力不强的儿童,不仅要向他们讲清这些规则,还要作必要的示范。对于少数不能自觉遵守制度或守则的学生,除了依靠集体对他的约束力,还要进行初步的法治思想教育。除了制订守则外,为了建立民主科学的管理,还要加强班、队干部的建设,帮助教师执行教育教学常规。常规应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时松时紧。
三级干预:改变问题行为
有些学生会出现一些问题行为,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有时还会影响班集体的学习和活动。因此需要运用行为改变技术提供个别化教育服务。
问题行为是指由于心理、身体、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影响到个人或人际功能的行为。一般地,问题行为可分为三大类:行为不足、行为过度、行为不当。行为改变的实施过程,实际上就是需求训练者在严密控制无关变量的情况下,慎重操作自变量,并客观地观察、记录与评估因变量的变化情况。如果操作了某项自变量之后,发现相应的因变量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即可肯定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相关的或因果的关系;如果操作某一自变量无效,训练者就得重新考虑并试着操作别的自变量,直至因变量发生显著变化为止。由此可见,行为改变技术是很严密的科学性的技术。
根据学生的差异及问题性质可以采用强化法、模仿法、代币制、消退法、系统脱敏法等改变行为的方法。行为改变的过程一般分为六步来进行:
1.发现问题行为
一种行为是否构成问题行为,一方面固然在其行为本身,另一方面也在于周围人对这种行为的看法。教师对儿童问题行为的看法与心理学专业人员的看法往往不一致,因而在确定某学生的某种行为是不是问题行为时要慎之又慎。
2.分析问题行为
分析问题行为是为了充分认识和全面了解问题行为存在的实际情形、产生的根源,为界定目标行为和制定行为矫正方案做准备。对问题行为的分析,应区分其问题行为是否由生物原因造成。如果问题行为是由于躯体疾病或器官的损伤造成,则不适宜采用行为矫正。对适宜采用行为矫正的人应进行具体分析,确定具体目标行为。
3.测量问题行为
确定目标行为后,要针对这一问题行为进行客观的测量。根据问题行为的性质,通常收集行为发生的频率、行为反应的强弱、行为的持续时间、行为发生数目、行为的意义,以便判断问题行为的范围或严重程度。另外,在测量问题行为时还要注意:问题行为的客观性;问题行为的稳定性;问题行为的可信赖性。只有这样我们测量的数据才真实可靠,才具有使用性。在测量工作开始前必须拟订好观察和记录的行为指标,并选择好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4.制定行为矫正方案
行为矫正方案一般包括:确定终点行为;选择恰当的强化物并合理使用;选择恰当的行为矫正原理;确定实验设计模式;营造良好的训练环境;安排实施行为矫正方案的日程表。
5.实施行为矫正方案
在实施行为矫正方案之前,应把实施方案的目的以及成就标准和强化分量的关系向受训者及家长交代清楚,以便为受训者提供努力的方向。如条件许可,最好和受训者及家长一起商定一份契约,并在适当的时候兑现,这样效果更好。其次要严格执行方案的程序,严格操作行为处理策略。最后系统而客观地记录行为变化的情况,收集详尽的行为资料。
6.评价治疗的结果
对详尽收集到的行为资料进行评价,从而判定行为矫正改变成功与否,以及今后值得借鉴的地方。
三级干预重视良好行为的塑造与问题行为的预防,提高了教育教学的实效,也体现了对人的尊重。从主体转向他者,从同一转向差异。教育要从“他”的经历与情景中理解“他”、尊重“他”,进而取得学生的信任,更好地教育学生,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使学生成为特别又唯一的存在。
参考文献:
[1]华国栋.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华国栋,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