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炯熠
摘 要:泛娱乐时代,以动作片当家的好莱坞,向来不缺乏独当一面的动作片导演:拍摄《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的詹姆斯·卡梅隆,以《指环王》系列一炮打响的新西兰导演彼特·杰克逊,和来自香港的导演吴宇森……而说起美国动作片的票房贡献,迈克尔·贝是不可不提的人物。他以近乎奇观化的影像风格在好莱坞独树一帜,本文就他电影的影像展开探讨,试图分析出奇观化影像的成因以及发展的同时,对其影像风格的特征予以发掘。
关键词:迈克尔·贝;影像风格;奇观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0-0095-02
从1995年的《绝地战警》开始,到1996年的《勇闯夺命岛》,1998年的《世界末日》以及再到后来的《绝地战警2》和《珍珠港》,在没有拍摄《变形金刚》之前,迈克尔·贝这位在当时的好莱坞只有三十几岁的年轻导演就以五部影片累计十亿的票房成绩,使他拥有了在好莱坞傲视群雄的资本。这位默默耕耘创造奇迹的导演,是成功探索好莱坞影像奇观的导演,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较为成功的商业片导演。虽然过程中的起落让人调侃,但迈克尔有着十分坚定的信心,一部大制作的《变形金刚》足以为他力挽狂澜,事实要从他的成长来分析。
一、成长中的影响
迈克尔·贝1965年出生在美国洛杉矶,这片盛产电影的土地成为了他日后发展的大本营。迈克尔·贝小时候就喜欢玩模型火车,对爆炸游戏非常感兴趣,他最喜欢的事就是自己先建造一个火山,然后再把它摧毁掉。有一次他不小心把地板给烧了个窟窿,父母还是原谅了他,毕竟孩子喜欢冒险是件好事。宽松的成长环境给予了迈克尔自由的发挥与创造的空间,他可以想象很多事物的毁灭与重组,这对于日后无论是爆炸追车,抑或是对于变形金刚的人物塑造,与迈克尔小时候的经历不无关系。
迈克尔·贝从电影学校毕业之后所从事的首个工作就是广告与音乐录影带的制作[1]。他制作的音乐录影带广受好评,并因此而获得了一系列的MTV大奖的提名。除音乐录影带之外,迈克尔还为Nike、可口可乐等世界著名品牌制作商业广告,并因此而获得多项广告大奖。
从前,他是一个默默无闻拍摄MTV的小伙,后来逐渐拍摄著名品牌的商业广告,在业界获得了不错的口碑。这既是他事业的起点,亦是他后来走商业路线,拍出极具冲击力的奇观影像风格的客观因素。迈克尔正是在拍摄广告和短片中锻炼了各项技术的运用,直到在电影中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
二、影像中的成长
从《绝地战警》到《勇闯夺命岛》,从《世界末日》到《变形金刚》,这一步步走来的影片并无很多,但宁缺毋滥,除了《逃出克隆岛》饱受诟病以外,其他的影片都是以卖座的高票房成绩载入了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史册。细数这些影片,我们不难发现铺天盖地的爆炸,惊心动魄的追车场景,香车美女的完美搭配以及活灵活现的机器人无疑既是迈克尔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亮点所在。
首先,爆炸和追车是最为常见的奇观场景。迈克尔曾一度被称为破坏王,不仅仅是因为破坏性的场景之多,更多的是爆炸频率之高让人目不暇接。从第一部《绝地战警》中就显示出了他的爆破天赋。小到遥控车、房子,大到地外空间,甚至对一些太空中东西的爆破应有尽有。在迈克尔的观念中,不仅要向观众传达爆炸这件事儿,更重要的是要让观众感受到爆炸的过程。在续集中仅仅十几分钟的追车镜头换来的就是二十几辆世界顶级豪车的爆炸,那深沉有力的发动机的响声,那快速剪切的追车镜头,无一不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也许,看过之后,你已经不记得故事情节了,但是那些经典的画面肯定会一直储存在大脑中,不时浮现。
电影《珍珠港》中,飞机从云层中投下炸弹,接下来的几个镜头全是特写关于炸弹下落的经过,切换不同的角度,表现战舰所受毁灭性之大。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场景,更是人们以为不可能这么近距离就能接触到的,但是迈克尔用3D和CG技术使得梦想变成了现实。此外,关于追车,这是影片中十分常见的一种场景,由于车在人的日常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车与电影的结缘无疑可以碰撞出不少火花。车的速度是人向往的,当追车的镜头从观众眼前闪过,那么激动的情绪无疑被调动起来了。但为了满足观众最大限度的视觉满足和感官刺激,迈克尔在影片中更多使用的是破坏性追逐。一场不到二十分钟的车辆追逐戏要以一分钟一部高档轿车的报废速度为代价。在《珍珠港》中,这种追逐进一步升级了,变成了空中的追逐战。在枪林弹雨中飞机在空中一闪而过,这种对于速度的奇观追求不停挑战着观众的观影期待。
二十世纪末,在电影中已经出现了爆炸的场景,只是,那个时候还不被很多人所接受。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逐渐成熟起来的技术使得对于爆炸有了更新更完美的表现方式,迈克尔的爆炸不仅要轰轰烈烈地爆,而且要爆得痛快,爆得淋漓尽致。
其次,迈克尔对于人物形象的独特刻画和这些奇观性场景的产生与技术的发展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1895年电影诞生之日起,电影史的发展进程亦是电影技术不断前进的历史。这百年来,电影经历了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单声道到立体声的巨大变革。电影越接近现实,所传达给受众的震撼力越强。在迈克尔崛起的时代,电影的技术已经发展到一种相对高级的阶段。从《绝地战警》到《变形金刚》,电影对于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风驰电掣的追车,快速坠落的逼真炸弹,和外星人出现在同一时空的奇妙场景都是电影技术飞速发展的见证。迈克尔对于电影技术的追求不是一般导演能够逾越的,对于“变形金刚”这个形象的设置,全身上万个零件,进而营造出了较为真实的场景,而不是小时候看到的那一个个方方的机器。这不仅仅是对于迈克尔个人技术的肯定,更是对于商业的巨大追求,《变形金刚》的周边仅在中国赚走了近十亿美元。
而后,值得一提的就是迈克尔快速凌厉的剪接。这种剪接其实并不独特,是我们经常所称的电影的一种剪辑方式,即为蒙太奇的表达。任何影片的剪接都是以影片的主题、影片的情节发展为基础而进行的,可以用不同的蒙太奇对于影片的主体进行恰如其分的表达。从这个角度上说蒙太奇在这里可以分为两大类:缓慢蒙太奇和快速蒙太奇。缓慢蒙太奇一个镜头比较长,故意拉长了与平时正常的标准镜头的时间,而另外一种则是快速蒙太奇,快速表示更替的镜头次数比较多,而每一个镜头持续的时间很多。这种即为笔者所要表达的快速凌厉的剪接。
在迈克尔的作品中,从《绝地战警》到《勇闯夺命岛》再到近两年炙手可热的《变形金刚》,这种快速的剪接时而出现,在《绝对战警》中马汀·劳伦斯与威尔·史密斯所饰演的两个活宝级的拍档在和敌人周旋的过程中追车场景的拍摄可以用炫目来形容,更多的是看到镜头不停的跳切,由不同的机位同时拍摄,最终选取最为震撼的经典镜头进行拼接,这样从视觉上给观众的不再仅仅是两台无聊的车子一前一后,而是在整体的感觉上给你以震撼的目不暇接之感,这种快速的镜头切换不仅感觉故事更为紧凑,并且更多的是使故事更加精彩,使观众可以一直沉浸在这个美妙而让人心跳的时段。
最后,地外空间和外星生物也是迈克尔喜欢表达的一个方面。虽然地外空间出现在电影里面已经不是新鲜的事物了,在《星球大战》《2001太空漫游》中这些地外的元素早已深入人心,在《外星人ET》《火星人玩转地球》上也有很详细的体现。但是真正到了迈克尔的时代,他又将这些元素重新拿起,塑造了一些异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塑造了一些表达太空的特殊方法。
在《世界末日》中,导演用了很长的篇幅拍了一块陨石撞击地球的细节,在飞行过程中所能体现的细节是前所未有的,陨石的飞行,表面不稳定的状态使得观众自始至终也都是十分紧张,在导演独特的构想下,这里还你了一个最为全面神奇的地外世界。
在《变形金刚》中,人物形象的改观也是他创作上的一大跨越,对于地外生命来说,谁也不曾想到会是一个变形金刚这样的机器人的样子,在大家感到熟悉而兴奋的同时不免又会心生疑虑,这样的一个夸张的东西如何拯救地球。这正是迈克尔想要达到的,他希望勾起观众的好奇心,使得观众继续欣赏下去,他的创作以及票房就是从这样平常的创意中来的。
三、影像奇观的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纸质图书的逐渐淡视,人们变得越来越依靠耳朵和眼睛来获取信息,尤其是通过看,无疑色彩是最具吸引力的。所以在“读图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依赖于视觉带来更美妙的享受[2]。奇观影像从某个角度上来说满足了人们猎奇和视觉的感官需求。它是不可或缺的,更是要大力发展的。在未来,受众势必对于影像的期待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但同时,无论人们的需求如何提升,电影技术如何发展,始终没有放弃的就是对于事实的纪实性追求。
影像是记录现实的一种工具,虚拟的同时我们还要被纪实性的东西拉回来。“哦,我们还在现实中。”这样的感慨其实也是为叙事或者说表意服务。正是产生虚拟与现实的反差才能够看到那么多不曾理解的意义,站在一个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自然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在迈克尔的作品中《勇闯夺命岛》《变形金刚》这些无疑是结合最为完美的,在做特效的基础上,从未间断过对于真实的追求。这就是世界,观众看到这样的片子,心理的落差与共鸣都会有,最终回归到现实,还有更多的东西是值得反思乃至质疑的。
四、结 语
在现今社会,虽然电影产业更多的是影片投资方和制作公司的商业考量,而消费者仅仅贡献了时间金钱去寻求娱乐价值,这种看似等价的交换一直在发生。但仔细思索,如果仅仅用娱乐这个标签来粘贴在电影上无异于是对这种文化的一种亵渎。所以,更多时候,我们期待通过影片获得视觉满足与心灵放松的同时,从中反映出对现实、历史或者未来问题的发问,承载着对于人类精神家园的思考这样的目的,应当才是迈克尔·贝这些电影人的终极梦想。
参考文献:
[1] 刘进华.炫目的影像奇观[D].西南大学,2009.
[2] 杨松芳.解析“读图时代”[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9-51.
[3] 青溪.迈克尔·贝:视觉时代,谁与争锋![J].大众电影,2007 (15):58-59.
[4] seak.詹姆斯·卡梅隆对谈迈克尔·贝《变形金刚3》和3D[J].电影世界,2011(7):102.
[责任编辑:传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