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泉
吉林省白山市中心血站检验科,吉林白山134300
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检测血液病毒的比较分析
李玉泉
吉林省白山市中心血站检验科,吉林白山134300
目的探析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检测血液病毒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6年7月该血站检验科血液样本50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检测,并且计算与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率。结果在HBV(乙型肝炎病毒)检测中,核酸检测阳性率为3.0%(15/500),同酶联免疫检测的1.2%(6/500)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CV(丙型肝炎病毒)检测中,核酸检测阳性率为1.8%(9/500),同酶联免疫检测的1.6%(8/ 500)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测中,核酸检测阳性率为0.4%(2/500),同酶联免疫检测的1.8%(9/500)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液病毒检测中,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检测各具优势,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因此,可结合实际情况,给予两者联合应用,以此提高血液病毒检测准确性。
血液病毒;核酸检测;酶联免疫检测
输血是HBV、HCV、HIV传染的主要途径,加强血液的抗体检验或抗原检验,可以有效减少甚至避免输血中病毒的传染。现今,解决病毒传染“窗口期”是血液筛查技术的重要所在[1]。随着PCR探针、病毒核酸提取自动化的不断发展,在血液筛查检测中核酸检测应用越来越普遍。相较于酶联免疫检测而言,其“窗口期”更短,减少了假阳性。为了更好地落实血液病毒检测工作,对该血站检验科2013年7月—2016年7月抽检的500例血液样本进行分析,探究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检测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6年7月该血站检验科血液样本5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女性220例,男性280例;最小年龄是19岁,最大年龄是62岁,平均为(42.1± 4.4)岁。每份血液样本均放置于5 mL、7 mL的真空抗凝管中,保存在2~8℃的冰箱中。其中5 mL真空抗凝管中的血液样本在3h内予以血浆分离,之后给予核酸检测;7 mL真空抗凝管中的血液样本在24 h内予以血浆分离,之后给予酶联免疫检测。
1.2方法
1.2.1核酸检测在室温条件下,离心处理5 mL真空抗凝管中的血液样本,离心时间为20 min,并且保存在2~8℃的冰箱中。在血液样本常规检查合格之后,置于加样仪样品条架上,按照一级分配试剂程序予以操作。具体如下:向A号96孔深孔板中加入600 μL结合液与50 μL磁珠,向B号96孔深孔板中加入100 μL洗脱液及100 μL的A、B洗液,裂解血液样本,并且在操作过程中注意防范污染。裂解血液样本之后,利用核酸提取仪从A号96孔深孔板、B号96孔深孔板中提取核酸,同时配备扩增核酸的反应液。根据血液样本量,按照四级核酸扩增程序,向八联管中加入提取核酸后的结合液,并且置于PCR仪上予以扩增,详细记录结果,挑出呈现阳性的血液样本,之后给予拆分实验,从而对血液样本阳性率予以确定。
1.2.2酶联免疫检测在室温条件下,离心处理7 mL真空抗凝管中的血液样本,离心时间为20 min,并且保存在2~8℃的冰箱中。在完成离心处理后,利用全自动加样仪予以自动加样,并且采用全自动酶免分析仪进行分析,详细记录检测结果。
1.3观察指标
对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观察与记录,通过对比,探析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检测的应用效果。
1.4统计方法
将观察数据导入SPSS 19.0版统计学软件中予以分析,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示检测阳性率,并进行χ2检验。
2.1对比HBV的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检测
在HBV检测中,核酸检测阳性率为3.0%,同酶联免疫检测的1.2%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0,P<0.05),见表1。
表1 HBV的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检测结果对比[n(%)]
2.2对比HCV的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检测
在HCV检测中,核酸检测阳性率为1.8%,同酶联免疫检测的1.6%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0,P>0.05),见表2。
表2 HCV的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检测结果对比[n(%)]
2.3对比HIV的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检测
在HIV检测中,核酸检测阳性率为0.4%,同酶联免疫检测的1.8%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4,P<0.05),见表3。
表3 HIV的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检测结果对比[n(%)]
目前,病毒标记物检测的内容主要为病毒抗原、抗体的检测,从病毒进入机体至能够检测到病毒抗原或者抗体的过程,称之为病毒感染的“窗口期”[2]。在血液检测现行方法中,血清学检测技术的“窗口期”相对较长,对于处在“窗口期”的血液病毒检测而言,其结果均呈阴性,而事实上血液中已经存在病毒,并且具有一定的复制能力,所以,怎样缩短病毒检测“窗口期”,有效检测到血液病毒,成为了专业研究的重点内容。
在血液病毒检验中,核酸检测得到了广泛应用,因为其灵敏度与特异性较高,使其检测效果更好,有效提高了医疗质量。尽管核酸检测优势明显,但其对血液样本、检测环境及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的要求较高,倘若检测前无法确保血液样本的质量,那么也就无法确保核酸检测的效果,致使检测失败,出现漏检[3]。因此,为了有效提高血液病毒检测准确性,一定要加强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检测的互补。
在HBV检测中,核酸检测阳性率为3.0%,同酶联免疫检测的1.2%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此研究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4]十分相似。通过总结分析可知,致使出现漏检的原因主要有:①乙肝酶联免疫检测的“窗口期”较长:在HBV漏检中,乙肝酶联免疫检测的“窗口期”较长是主要原因,通常而言,HBV的“窗口期”在0.5~3.0个月之间,少数情况下可达到4.0~5.0个月[5]。②存在HBV变异株:HBV-S基因变异造成病毒衣壳抗原决定簇改变,进而引起相应的抗体变化,易造成漏检。③隐匿性HBV感染:因为季节因素的影响,导致HBV感染存在一定的隐匿性,易出现漏检。在实际检测中,两种检测方法均存在一些漏检的弱阳性情况,各具优劣势,所以,在实践应用中,可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给予两种检测互补,以此提高检测准确性。
在HCV检测中,核酸检测阳性率为1.8%,同酶联免疫检测的1.6%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研究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6]十分相似。由此可以看出,在血液病毒检测中,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检测均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应重视两种检测方法的互补,以此增强血液病毒检测质量。
在HIV检测中,核酸检测阳性率为0.4%,同酶联免疫检测的1.8%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研究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7]十分相似。由此可以看出,核酸检测血液HIV的阳性率明显低于酶联免疫检测,考虑到酶联免疫检测的假阳性较高,可采用两种检测方法联合应用的方案,以此避免血液浪费,提高检测效果。在该次检测中,核酸检测未出现漏检情况,原因可能为:①血站检测规章制度较为完善,并且质控措施落实到位。②达到了100%的自愿无偿献血,减少了恶意献血对血液样本质量的干扰。③二次酶联免疫检测得到了充分落实。④HIV酶联免疫检测的“窗口期”相对较短,进一步确保了血液样本的质量。然而有关文献研究显示,因为急性艾滋病毒感染者的病程中,血清中P24抗原减少、抗体增加,导致出现“第2窗口期”,其抗原、抗体浓度要比试剂检测限值低,进而致使出现漏检现象[8]。随着血液样本量的不断增加,在进行核酸检测的时候,不排除出现漏检的情况。为了有效控制艾滋病毒感染,必须重视HIV抗原、抗体的检测,从而尽早发现感染者,以此对其进行有效控制,避免传播。在进行检测的时候,一定要加强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检测的联合应用,以此最大限度地提高检测准确性。
当然,在血液病毒检测中,核酸检测也不是绝对可靠的,无法用核酸检测完全代替酶联免疫检测,因为核酸检测易受到众多因素的干扰,导致检测假阳性率较高。所以,在血液病毒检测中,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检测各具优势,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因此,可结合实际情况,给予二者联合应用,以此提高血液病毒检测准确性。
综上,为了减少输血感染,提高医疗用血安全性,一定要重视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检测联合应用。
[1]吴宝军.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检测血液病毒的对比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4(7):115-116.
[2]钟万芬,唐小勇.HBsAg和抗-HCV酶联免疫检测与血液病毒核酸筛查技术之间的相关性分析[J].肝脏,2015,5(11): 876-878.
[3]周丽君,郭伟鹏,谭湘涛,等.病毒核酸检测对降低输血传播疾病残余风险的分析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4,4(2): 214-217.
[4]于志军,邓雪莲,高慧卉,等.血清学检测与核酸检测在献血者血液筛查中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4,21(5): 532-534.
[5]潘水莉,李群娟,李培训,等.1例固定献血者HBsAg酶联免疫法检测无反应性而病毒核酸检测有反应性引发的思考[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9(18):30.
[6]关飞舜,石星亮.血清学检测联合核酸检测在血液中心的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 16(20):7,9.
[7]张金,曹馨匀,李秋英,等.血液筛查中核酸检测与ELISA联合应用的研究[J].甘肃科学学报,2014,26(6):59-61.
[8]陕柏峰,王斌,韩文,等.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在血液筛查中的对比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15,6(12):1306-1307.
Analysis of Comparison of Nucleic Acid Detection and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for Blood Virus
LI Yu-quan
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Blood Center of Baishan,Baishan,Jilin Province,134300 China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nucleic acid detection and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for blood virus.Methods 500 cases of blood samples in the 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in our blood station from July 2013 to July 2016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tested by the nucleic acid and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and the positive rate of two test methods was calculated and compared.Results In the test of HBV,the difference in the positive rate between the nucleic acid detection and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3.0%(15/500)vs 1.2%(6/500)](P<0.05),in the test of HCV,the difference in the positive rate between the nucleic acid detection and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1.8%(9/500)vs 1.6%(8/500)](P>0.05),and the difference in the positive rate of HIV between the nucleic acid detection and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0.4%(2/500)vs 1.8%(9/500)](P<0.05).Conclusion In the test of blood virus,the nucleic acid detection and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ach have advantages and have a certain complementarity,therefore,we can use the two at the same time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the blood virus test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condition.
Blood virus;Nucleic acid detection;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R7
A
1672-5654(2016)11(a)-0045-03
10.16659/j.cnki.1672-5654.2016.31.045
李玉泉(1968.2-),女,吉林白山人,本科,研究方向:血站检验。
(2016-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