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倚重的台湾“文化之父”

2016-11-22 06:30陶方宣
文史博览 2016年6期
关键词:蒋经国校名父子

陶方宣

蒋介石倚重的台湾“文化之父”

陶方宣

张其昀(1900-1985,字晓峰,浙江宁波鄞县人),是著名的史地学家、教育家,系蒋介石的同乡人,进入蒋介石幕府之前,他还是一位纯粹的学人。

1949年,张其昀到台湾,曾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教育部”部长等职。他在台湾创办了“中国新闻出版公司”“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发起创办《学术季刊》 等多种学术期刊以及“中国历史学会”等组织,对台湾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贡献甚巨。

到台湾后,一向人格独立的学者张其昀一步步沦为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忠心耿耿的“奴仆”,这是一个缓慢渐变的过程。

入台后的国民党内部派系依旧错综复杂。在诸多矛盾中,陈果夫、陈立夫两兄弟的CC派为突出代表。陈氏两兄弟把持着国民党组织,让蒋介石、蒋经国父子有时候也束手无策,故当时国民党内部有“蒋家天下陈家党”之说,这种局面导致国民党高层政令很难得到有效实施。

迁台之后,蒋介石鉴于国民党在大陆的溃败,决定改组国民党。1950年7月,国民党发表《中国国民党改造案》,张其昀在这个关键时刻担任“国民党改造委员会”委员,并被蒋介石委任为“国民党改造委员会”秘书长。

蒋介石与张其昀

经过全面改造,国民党彻底摧毁了陈果夫、陈立夫CC派把持20年的组织系统,重新组织了适合蒋家父子共治、兴建台湾的新的党务系统。在国民党立足台湾这个关键时刻,张其昀立下了汗马功劳,受到蒋介石的多次夸赞。

但是作为一个学人,张其昀念念不忘的仍然是文化教育。国民党大改组完成之后,他有一次来到蒋介石的办公室,当面向他提出任“教育部长”的要求,蒋介石没说二话当场同意。

1954年,张其昀履新“教育部长”。蒋介石退守台湾后,经费几乎全部用于军队,教育经费十分拮据,到张其昀出任“教育部长”时,台湾甚至没有一所公立大学。这种局面在张其昀担任“教育部长”之后迅速得到改变,他在台北市建立了南海学园,恢复了“中央图书馆”,并先后创设了历史博物馆、科学馆、艺术馆、教育资料馆、教育电视台及电台,推广电化教育。

张其昀行事有时候不计后果,雷厉风行,最让民众诟病的,就是他虽独断专行,却唯蒋介石马首是瞻,秉承蒋介石的旨意强力推行党化教育。

蒋介石认为自己之所以败退台湾,关键之一就是对教育和青年的失控,让很多青年学生站到了共产党的一边,使他失去民心。深领其意的张其昀帮助蒋介石从教育入手“挽救”青年,控制青年,让他们死心塌地为国民党效力。

1955年7月,台湾举行高中毕业生留学考试。在此之前,由于蒋介石的反对,自1953年起,高中毕业生不允许留学。而两年后的1955年,高中毕业生又可以留学了。殊不知,这是张其昀为蒋介石的孙子、蒋经国的儿子蒋孝文特地修改的“新政”。

当时蒋孝文即将高中毕业,由于成绩实在太差,不可能考取大学。蒋经国将这件事告诉了蒋介石,父子俩找来张其昀商量办法,在场的蒋孝文口口声声要去国外留学,蒋介石寄望于张其昀,张其昀不好拒绝,只得将“任务”接受下来。他想了几天,觉得唯一的办法是修改 “政策”,于是他在1955年举行了全台湾高中毕业生留学考试。他宁愿背上骂名,也要对蒋介石、蒋经国父子负责。

这次留学考试的“政策”公布后,全台湾一片哗然。张其昀充耳不闻,我行我素。可是他没有想到,考试成绩出来后,蒋孝文只得了161分,而台湾“教育部”规定的成绩是260分,蒋孝文差了99分,实在差得离谱。又一道难题摆在张其昀面前,他苦思冥想了一个星期,最后想出一个办法:不公布成绩,只公布录取名单。为了做到万无一失,发榜前,张其昀召开了“考试委员会”全体成员会议,要求大家统一口径,绝不允许走漏半点风声。会后,高中毕业生留学人员名单在媒体上公布,蒋孝文名列其中。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就在此时,香港《自由人》杂志公开报道了蒋孝文赴美留学的内幕。此文一经发表,轰动海内外,各界人士纷纷指责蒋氏父子与台湾“教育部”,最后罪责一致归结到张其昀身上。迫于巨大的舆论压力,蒋介石最后主动放弃了送蒋孝文去美国留学的计划。此后张其昀走到哪里都有人指着他的鼻子破口大骂,说他是蒋介石、蒋经国忠心耿耿的“奴仆”。张其昀一时声名狼藉,在台湾的威望一落千丈。这件事强烈动摇了他从政的信心,让他萌发了“弃政从文”的念头。

终于在1962年,张其昀付诸了行动。他离开了官场,一心一意要实现早年的心愿:创办一所有影响的大学。

蒋介石看到张其昀去意已定,便积极支持他的行动,谈到这所未来大学的校名,张其昀说:“名字我想好了,远东大学。”蒋介石摇头说:“不妥,不妥。”张其昀一时也捉摸不透蒋的心思,他问:“为何这个校名不妥?”蒋介石说:“你想想,远东这个名字是从美国地理角度而言,从我们台湾来说,取这样的校名并不合适。”张其昀一听,认为蒋介石说得有道理,便点头认可。蒋介石继续说:“先生一直是教育人、文化人,一直在弘扬中国文化,这所大学校名一定要有‘中国文化’字样,我知道这是先生一生的心愿。”张其昀点头称是。几天后,蒋介石给张其昀写来一封信,将这所正在创办的大学取名为“中国文化学院”。

后来,呈报“教育部”核准为“中国文化研究所”,设有工学、农业、哲学、文学、史学、政治、经济、法律、地学、家政等12个学科。1963年,大学部哲学、英文、法文、德文、史学、地学、新闻、美术、音乐、戏剧、体育、家政、建筑及设计等15个学系相继成立,更名为“中国文化学院”,成为一所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的综合大学,很快声名远播,于1980年升格改制为“中国文化大学”。而张其昀也因为在文化上的成就与影响,一洗昔日蒋氏父子“奴仆”的名声,被报界称为台湾的“文化之父”。

1985年8月26日,张其昀在台北病逝。

(邮箱:2003xyw@163.com)

(责任编辑:亚闻)

猜你喜欢
蒋经国校名父子
做好自己
学生题写校名一点都不“跌份”
“211”和“985”高校校名谁题写
蒋经国是被民进党气死的吗
父子Pk秀
父子Pk秀
父子Pk秀
父子PK秀
蒋经国曾贫困潦倒舀地沟油做饭
校名追求“高大上”是教育的短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