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0.618
“小目标”为什么刷爆了朋友圈
文_0.618
不久前,你是不是也被朋友圈里的“小目标”刷屏了?又或者,你就是用“小目标”刷屏的人之一?感谢王健林,让我们对朋友们又多了一点了解—在这个普普通通的日子里,我们瞬间又知道了一拨朋友们的人生阶段目标。
即使没有王健林,微信朋友圈里也经常能看到朋友们晒的目标或计划—现在的“二次元”或者“90后”们更喜欢称之为“立flag”。一到过年、开学、毕业季,甚至月份或者季节更替的时刻,总是能看到各式各样的flag。读书、学习、背单词、减肥、健身、长腹肌、工作、旅行、谈恋爱……甚至还有人立下flag“从此不刷朋友圈”。
在朋友圈立flag简直成了微信时代的烧香—好像所有的目标都可以到万能的朋友圈晒一晒,万一实现了呢?不过,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在朋友圈晒小目标?
波士顿大学心理系阿什维尼·纳德卡尼和斯特凡·霍夫曼在综述了近些年学界对社交网络的研究后发现,人们使用社交网络无外乎两个原因:归属感和印象管理。
当大家都在晒“小目标”时,跟风晒有利于增强归属感。
每个人都需要归属感。大量心理学研究发现,归属感越强的人,自尊程度越高,自我价值感越强,也越能感受到生活的意义。
在中国这样的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更需要归属感。集体主义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要和集体文化和谐一致。正因如此,在中国的互联网上特别容易形成人人参与的网络狂欢。只要达到引爆点,“你妈喊你回家吃饭”“豆腐脑咸还是甜”这样无厘头的内容都可以火爆网络,更不用说首富的“小目标”致富经了。朋友都在转发,你好意思落下?
社交网络甚至因此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起到“助力现实”的作用。在个人主义社会—荷兰和美国的研究者保罗·基施纳和艾琳·卡平斯基发现,在社交网络上越活跃的学生学习越差。而余艳等中国研究者发现,通过社交网络的社会化学习,中国学生不但有了更强的社会接纳感,更加适应大学生活,而且学习成绩也因此有了积极的变化。
即使不为跟风,晒“小目标”也有利于管理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
真人见面靠打扮,网上交流靠“照骗”。得克萨斯大学塞缪尔·格斯林等人发现,人们能够通过一个人的Facebook信息比较准确地判断这个人的各项人格特质。塔夫茨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在线上受欢迎的人,在线下也同样受欢迎。
在实名社交网络中,人们会表现出和匿名状态下非常不同的一面。天普大学的研究者赵善阳等人发现,在实名状态下,人们会利用一些隐含信息,比如头像,来暗示性地提升自己的形象。也正因如此,辞旧迎新的时候总能形成一个立flag的高潮。每到过年,看到最多的除了祝福就是立志。其实这时候的祝福和立志的意义差不多,主要是为了在朋友圈树立良好的形象。
要在朋友圈树立自己的形象,没有比立flag更容易的了。你甚至不需要拍照、修图、去星巴克,只要立个flag,对你的情况别人就大致心中有数了:光棍节立志“脱单”的其实是在等你帮忙介绍对象,立志在Nature上发表文章的肯定是自豪又辛苦的基层研究者,立志月薪2万元的估计是踌躇满志的职场新鲜人,而这几天立志“先挣它1个亿”的多半是朋友圈的开心果。
当着朋友的面,我们也许很难有机会表现出野心勃勃的一面,但朋友圈给了我们机会,立个小目标,就能让整个朋友圈都知道自己是个有理想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