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泰华
凌惕安(1891~1950),贵州贵阳人。号笋香室主,原名钟枢,字惕安,以后就以字为名。凌惕安生于书香人家,其叔父凌秋鹗是曾两任达德学校校长的贵州著名教育家,凌惕安的成长与学术成就受益于凌秋鹗。
1917年2月,凌惕安随黄齐生、王若飞等赴日本明治大学留学,逾年后回国,随贵州教育考察团在北平、杭州等处游历后返贵阳。先后在中华书局贵阳经销处、达德学校、《贵州改进日报》、贵州文献征辑馆等处就职。曾任达德学校国文教师、《贵州改进日报》编辑、贵州文献编辑馆编辑、贵州文献征辑馆委员会副主任、省参议员。他多方搜求有关贵州的文献资料,致力于贵州地方文献、历史文化的研究,与此同时,他大量广泛地收藏各种经典古籍、宋元善本、地方史志、金石书画、碑刻拓片、名家手札、尺牍报刊,并执笔撰述、出版多种著作。
凌惕安编著有《柴翁书画集锦》、《清代贵州名贤像传》、《郑子尹先生年谱》、《黎莼斋先生年谱》、《滇游草》、《黔故掇拾》、《遵义夷牢溪谒墓记》、《笋香室牂牁故事》、《达德学校创办人黄干夫先生》、《咸同贵州军事史》等著作及《笋香室日记》。
现今省图书馆馆藏的《笋香室日记》,是凌惕安任达德学校语文教师期间(1921-1923年)写的,记述民国十年至民国十三年近4年间有关贵阳达德学校校史及当时贵州社会、政治、经济等事件。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贵阳达德学校旧址陈列馆的展览内容,多来自凌惕安的这本日记。
凌惕安酝酿10年后才动笔写作《咸同贵州军事史》,花了4年时间写完(1917到1931年)。该书资料丰富,作者所列出和引用之书达126种,以故事诗文佐证史料。该书达60万字之巨,记录了起于咸丰四年(1854年)止于同治十二年(1874年)的咸同起义及其后清朝的种种处置举措,是一部极有参考价值的史书。
《清代贵州名贤像传》收入凌惕安多年辛苦搜求得来的48位清代贵州名人画像,每幅画像都撰有行状,并附有时人的评价。
2014年,在贵阳乌当蔡家寨狮子山偶然发现郑珍手书“唐树义墓碑”残碑,文史专家在凌惕安编著的《柴翁书画集锦》中找到了由凌惕安先生亲自拓印的“唐树义墓碑”完整拓片,加上《清代贵州名贤像传》中所载的郑珍与唐树义、唐炯父子的像,贵州文史学者完成了《贵筑成山》一书的编撰,为“成山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佐证。
1938年夏,凌惕安赴云南,其时日寇侵华,全国抗战风起云涌,在情形下得诗百首,著为《滇游草》,其中许多诗歌对日寇的侵华罪行深恶痛绝,歌颂了为国捐躯的抗日阵亡将士。他在《自序》写道:“独念生当今日,忿胡骑之侵凌,痛生灵之涂炭……”又如一首七绝:“歌罢灵均重国殇,抚慈遗裔愿倾囊。长遗正气留天地,不愧挥戈有鲁阳。”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凌惕安的藏书有万卷之多,有一部分图书捐给了贵州私立贵山民众图书馆。只有一小部分包括明清贵州地方史志53种,及黔人、黔宦遗著26种,在1936年以以1.5亿元的极低价转让给省文献征集馆,当时,京、沪等地书商出资五六亿元洽购,凌氏未允。解放后,该部分收藏随省文献征集馆内藏书移交贵州省图书馆收藏。其余在家的大部藏书被收缴并付之一炬。
這位勤勤恳恳的学者、收藏家,1950年遭镇压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