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萍+王毓梅
摘 要:彝族酒文化具有丰富的旅游内涵和旅游功能,是彝族地区景观人文风貌的浓缩精华表现,并不断延续和发展。积极发挥彝族酒文化旅游资源应该产生与可能产生的旅游效益是一个极有意义、颇为重要的课题。本文构建了彝族酒文化旅游资源“同质异构-异质同构”开发模式,并提出开发彝族酒文化旅游资源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同质异构;异质同构;彝族酒文化
一、研究综述
在彝族酒文化研究方面,李鉴踪(1990)提出研究彝族酒文化是发掘彝族文化遗产的重要课题之一,酒在彝族人民政治、宗教、民俗、审美等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功用。潘正云(1999)探讨了凉山彝族人民的饮酒礼俗及酒在彝族人民生活中的民俗意义及其功能特性。陈国光(2008)指出酒在彝族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涉足方方面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从酿酒到饮酒的规矩,还是喝酒的酒具,弃族酒文化都独具特色。在彝族酒歌舞研究方面,肖惠华(2007)、李华东(2012)、山雨彤(2012)、杨潇(2013)、代晓琴(2013)从音乐舞蹈艺术角度介绍了彝族酒歌舞的特色与功能,何光群、朱卫华(2011)则从伦理学角度探讨了云南彝族酒歌具有的主要道德功能及其所蕴含的伦理观念和道德生活准则。在酒具研究方面,宋兆麟(1988)系统研究了彝族酒器的制作、用途以及丰富多彩的饮酒风俗,其他介绍性的文章较多,如廖大康(2008)介绍了神秘的马边彝族酒器等。
在彝族文化旅游研究方面,普开福(2001)研究了旅游发展中如何协调彝族文化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特别是彝文典籍文化与民俗文化开发之间的关系,曲比阿果(2004)以美姑县为例研究了彝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邱亚利等(2007)研究了凉山彝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李玉臻(2009)研究了凉山彝族节庆文化一火把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秦容(2010)研究了凉山州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应当加强旅游规划与管理工作。陈薇(2011)在梳理凉山彝族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指出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凉山州应当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开发民俗旅游产品。
不难发现,学者们在彝族酒文化研究和彝族文化旅游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彝族酒文化资源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但在彝族酒文化与旅游的互融发展研究方面却相对空白。目前学界对彝族酒文化丰富的旅游内涵和功能认识不够,或者偏重于酒文化现象和特征的分析,缺乏酒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应用研究,或者从彝族饮食文化资源、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提出开发彝族酒文化旅游资源,却缺乏应用性具体策略。
二、彝族酒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思路
在现有的彝族村寨旅游产品中,大众现光旅游产品占主体,以参观彝族村寨的建筑、村容村貌、村寨周围的生态环境队及民族文化的有形产品为主要旅游产品,体验性产品较少,其中富有彝族特色的酒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也仅限于品尝彝族咂酒。
文化内涵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极强的依附性和延伸性赋予旅游产品、项目以及服务的更高价值。酒文化旅游资源的核心是文化,酒文化从来就不是单独存在的文化现象,承载着人文历史、民俗文化、艺术美学、产业经济、饮食文化、人际哲学、健康养生等丰富的多元化特征。彝族以酒为贵,酒在彝族人民政治、宗教、民俗、审美等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功用。酒是迎宾待客、过节、婚礼、丧葬、探亲访友、毕摩祭祀等活动等必备礼物,婚礼以酒联姻,社交以酒作桥梁,祭祀以酒请神,“德古”以酒解除纠纷,来宾以酒款待,酒礼无处不在,无时不有①。彝族酒文化是彝族文化旅游开发所依托的旅游资源之一,是彝族人民在酒的具体生产、销售、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包括酒的制法、品法、作用、历史等酒文化现象,既有酒自身的物质特征,也有彝族人民品酒所形成的精神内涵。因此,彝族酒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要将酒文化旅游资源置身于自身独特的历史、宗教、饮食、民俗等文化体系中,应用“同质异构”和“异质同构”的开发模式,既提升彝族酒文化原有的文化内涵,又设计开发新的旅游项目。
三、彝族酒文化旅游资源“同质异构-异质同构”模式
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是近年来旅游投资的热点之一。对于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旅游业,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有着丰富文化资源但经济却普遍落后的彝族地区,发展文化旅游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意义。
“同质异构”和“异质同构”作为彝族酒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产品设计中的两种表现方式,通过运用酿酒工艺,酒德、酒礼与酒俗,酒歌,酒器,文化,彝寨生产生活,村寨风貌,图腾崇拜等要素,使这些元素之间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依赖,以表现彝族酒文化强烈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四、“异质同构”、“同质异构”的具体运用
1.“异质同构”的开发举措--突出彝族酒文化的环境氛围
文化旅游的范畴包括手工艺、语言、艺术和音乐、建筑、对旅游目的地的感悟、古迹、节庆活动、遗产资源、技术、宗教和教育等②。彝族酒文化旅游资源必须在彝族文化、环境、景观氛围的支持和配合下,才能转化为游客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
(1)土掌房建筑文化
对保存较好、能反映彝族生活特点的建筑进行加固、修缮,保护其原貌及功能,恢复土掌方堂屋、火塘等布局,展示家庭成员聚会、接待客人、煮饭、烧茶、取暖和照明等生活场景。对已建设的混凝土建筑、铝合金有色玻璃窗等进行风貌整治,统一为板顶、土墙风格,保持彝族土掌房的建筑外观。
(2)彝寨生产生活
营造一个纯真、宁静、自然、原生态的彝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氛围,对彝族村寨进行整体化营造与改造,弱化商业气息、淡化服务接待等手段,营造“彝寨居民在自然状态下自在生活,游客在寨内漫步游览”的一种状态。
(3)村寨风貌
建设村寨内部交通游线,铺装片石或鹅卵石。对寨内垃圾、乱堆乱放等影响村容寨貌的现象进行整治。加强寨前屋后的树木种植,美化绿化环境,提升民居内部卫生条件。
(4)图腾文化
彝族图腾,属先民信仰,盛行远古,遗风沿习至今,彝族以竹作为自己民族共有的图腾。为营造竹图腾这一文化氛围,可在彝族村寨的道路沿线上,采用文化雕塑和小广场的形式展示彝族独特的崇拜文化。
2.“异质同构”的开发举措--强调彝族酒文化的参与体验
紧紧围绕“酒”做旅游产品设计的文章,表达多种审美形态,构建出多种参与体验型旅游产品项目。
(1)酿酒工艺
彝族酿酒工艺有甜酒(彝族称“支边”)、蒸馏酒(彝族称“支几”)、泡水酒(杆杆酒)。其中会东彝族的燕麦酒属蒸馏酒,饮俗为转转酒,是会东特有的彝族酿酒工艺和独特的阿都地区饮俗文化。彝族酿酒工艺的旅游开发建立在非遗保护的理念上,注重物质与文化两个层面上的综合开发和永续利用。游客可通过参与制作的全过程、小批量订单式生产等方式在彝族传统酿酒小作坊中体会彝族燕麦酒古法酿造工艺的奥秘。
(2)酒德、酒礼与酒俗
展示彝族独特的酒德、酒礼与酒俗,要注意与彝族节庆活动结合起来,特别是唱颂“勒俄”、“玛木”、“克智”等传统文献经典和“打歌”、“跳月”等文艺表演,通过特色的彝族服饰和歌舞,在给游客展现彝族独特的视觉艺术和审美观的同时展现彝族酒文化。
(3)酒歌
彝族酒歌内容丰富多彩,格调多种多样,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较高。为了给游客营造一个原真性、自然性的彝族酒歌舞文化氛围,在开发中应注意不固定形式和场所,其中习俗性的酒歌表演与彝族婚丧嫁娶、祭祀节日或各种聚会时结合起来,突出彝族酒文化的生活化、情节化和情感化。
(4)酒器
彝族酒器造型古朴优美,形状有杯、碗、壶,酒杯中以鹰爪杯最为名贵,酒壶则以鸽子式扁形酒壶备受喜爱。酒器,凉山彝族一般酒器多为木制,剖木而成,辅以彩漆绘花,一般多采用黑漆为底色,再用黄色、红色绘出云彩形、水波形、马齿形、瓜子形、指甲型等图案。开发中一方面要将彝族酒器作为特色手工艺品加以创意包装和市场营销,而且要通过手工作坊、匠人工场等方式让游客参与制作过程。
五、结语
文化旅游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业高度关联、密切结合而融合成的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旅游多元化需求的发展背景下,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日益丰富。彝族酒文化旅游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体验游,旅游者通过体验参与活动实现对异质文化(相对于酒文化)的融合和接受,包括土掌房建筑文化、彝寨生产生活、彝族图腾崇拜等;另一方面,彝族酒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可以通过酿酒工艺、酒艺表演、酒歌舞、酒器具等方式的组合变化形成不同内容的旅游产品,实现彝族酒文化旅游品牌化和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阿克鸠射.彝族酒文化饶有情趣[N].凉山日报(汉),2008-4-5,A04.
②Jamiesion W . The Challenge of Cultural Tourism Canada Tourism Bulletin [J]. ICOMOS Canada Bulletin,1994,3 (3):3- 4.
参考文献:
[1]潘云鹤.文化构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谢元鲁.旅游文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白兴发.彝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2002.
[4]四川省彝学会.四川彝学研究[M].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5]肖惠华.中国彝族酒歌·楚雄辑[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12.
[6]周国庆.“酒文化”在武定彝族酒歌中的表现[J].民族音乐,2013(3):30-32.
[7]李鉴踪.凉山彝族酒文化[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0(3):64-66.
[8]潘正云.凉山彝族酒文化探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增刊),1999(8):3-6.
[9]何光群,朱卫华.伦理学视阈的云南彝族酒歌解读[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5):93-97.
作者简介:赵萍(1972- ),女,汉,辽宁沈阳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讲师,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王毓梅(1981- ),女,汉,四川隆昌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