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静+汪婷婷
内容摘要:语文审美教育就是通过语文学科教育活动进行美的教育,教育学生怎样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语文审美教育的特点,才有可能更好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审美教育。
关健词: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课堂教学
一.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问题
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传统的应试教育发生着碰撞,片面追求高分数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以“考”为本的教育痼疾仍旧令人担忧。究其主要原因在于,作为教材范例的文本及其解读方法,与实行素质教育的“大语文”教学理念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教师的教育观念正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主体认识以及对自己教学能力的认识,他直接影响教师的社会知觉、判断等心理过程,从而引发其相应的教育行为。在技术社会和信息社会的背景下,语文教师人文情怀和人文态度的缺失成为当今人类文明进程与学校教育的一大缺憾。如今,许多老师认为给语文课加的担子太重了,把一切的精神和道德的任务都顶在语文课肩上。对于广大语文教师来说,考试始终是一个指挥棒,是评估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硬指标。如此久之,造成了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失落,即使是有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也与思想政治课无多区别。
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策
对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对审美教育的正确方法进行开发应是当代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工作目标。下面对初中语文审美教育方法进行一定的分析。
1.语文教学中通过阅读等加强审美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中具有许多的审美教育元素,许多作品中包含了丰富的审美对象,这就给初中语文审美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其文学性以及美学性都能够在字里行间体现出来,构成了十分重要的审美元素。因此,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对文学作品进行相关的阅读以及赏析,能够熏陶学生的情感,并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老师应当通过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做一定的赏析,对于一些能够在朗读中体会到其文学美的文章和作品,应当引导学生们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让学生们能够从朗读中体会出文学作品所具有的韵律美。然而对于一些需要深入阅读才能体会其文学美的文学作品,老师应当引导学生们对于关键的字词、语句或段落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并结合文章的内容以及结构,促进学生们提高审美能力。
2.教育工作者提高自身素质。对于语文教学内容中所具有的众多的审美元素,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老师应当肩负起引导学生、教育学生的重任。当代教育工作者应当加强自身的审美元素的开发,并促进审美教育的内容的丰富度。在教学活动时,老师应作为模范,以自身的行动影响学生们的行为和思想。老师所具有的审美能力能够对学生的审美能力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应当体现正确的审美态度以及审美情趣,以便学生通过模仿,能够很好的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强化自我学习的意识,并通过专业知识的丰富以及观察能力的提高来促进自身文学素养有一定的提高,能够依靠自己知识与人格形成学生们的榜样。
3.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因材施教。对于学生来说,其审美能力以及鉴赏能力并不是由于客观事实决定的,而是由自身情况决定的,因此在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能够充分认识到学生自身具有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进行语文审美教育。因为中学生们都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渴望了解,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巧妙地对学生们寻觅美、发现美的兴趣进行激发,并调动他们学习语文提高审美能力的积极性。由于初中生具有较强的记忆力,他们更易理解并能接受审美教育,且初中生也具有较丰富的想象力,教师们可以让学生们充分的发挥想象,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美。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要尽可能地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营造审美的气氛,使学生在接受语文知识的同时,开阔视野,陶冶身心,最终丰富个人学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著名教育家斯宾塞强调:“没有油画、雕埋、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美感,人生乐趣就会失掉一半。”鉴赏艺术美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层次,所以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进行多种艺术鉴赏,拓宽视野,积累审美经验。
参考文献
[1]张家涛.试论初中语文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J].都市家教.2015
[2]毛寿民.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途径[J].考试周刊.2016
(作者单位:辽宁省营口市体育中学;辽宁省营口市体育运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