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乐走进初中语文课堂

2016-11-21 06:13雍锐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9期
关键词:兴趣初中语文音乐

雍锐

【摘要】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所形成的艺术形象或者意境,表达人们的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本文针对音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问题,用音乐营造学习氛围,配乐朗读课文,利用音乐深入体会文章主旨,用音乐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使语文与音乐完美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获得丰富的语文知识。

【关键词】音乐 初中语文 学生 兴趣 文章主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38-01

语文教学是一门极富艺术特色的创造性活动,如何化平淡的课堂为神奇的世界,增加课堂的艺术魅力,营造宽松学习气氛,把学生的注意力牢固地吸引到课堂上来,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探寻的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学两者结合起来,分别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通过音乐渲染情境,更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促使学生的语文感悟、学习能力得到发展,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将音乐引入阅读教学,提高学生解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朗读本身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响亮的口头语言,其心理过程特点是由“视觉中心—语言中心—说话中心—听觉中心—阅读中心”,这样一个由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通过朗读,能增强语感,发展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并能再现情境,加深对课文的感知与理解,同时还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感情的倾向和认识的水平。

另外,文学作品的阅读,向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的阅历,不同的思想,甚至阅读时不同的心情都会影响人们对文章的理解。同时,单纯的朗读,是远远达不到最终效果的,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我们不能增加学生的阅历,不能改变学生的思想,但我们能利用音乐很快地将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所以在朗读过程中,借助音乐将其完美化,收到的必定是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相对于语言来说,音乐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她那动人心弦的节奏,起伏跌宕的旋律,凝练的歌词,比语言更为直接,更为生动,很容易为学生所接纳。在音乐的气氛中,学生更能体会文章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关键就看教师怎样调好“弦”,定好“调”,弹响学生心中的“情弦”。

例如教学何其芳《秋天》时运用节奏活泼的《少女的祈祷》音乐完成一个美的配乐朗读,再让学生在美的沉醉中,用笔绘出“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三幅美丽的图景。这样一来,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以及感悟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将音乐引入朗诵环节,营造良好氛围

音乐艺术是情感艺术。当我们走进课堂,用智慧和情感营造艺术情境,使学生的心态从课堂的观众角色向课堂主人公角色逐渐转变,学生的情感就会和我们产生共鸣,这正是师生交流过程的最佳切入口。实践中,配乐朗诵是使用最多的教学手段,使用得好,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如朗诵《故都的秋》,可配上班德瑞的轻音乐,朗诵《我的空中楼阁》配上《寂静之音》,朗诵《钗头凤》,可配上《渔谯问答》,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将同学们拉进乐曲的意境和情感之中,他们在文学和乐曲交汇的海洋中神游。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读出了语言的美,读出了节奏的美,读出了意境的美,读出了情感的美。

三、将音乐引入写作教学中,激发学生写作灵感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绘画,是凝固的文学;而音乐,则是流动的文学。其中的美妙,我们可以流泻于笔端。不同风格的音乐,都可以使人们的内心受到不同程度的震动,只要细心聆听,插上想象的翅膀,我们同样可以使文字在音乐中飞翔。在学习《琵琶行》后,我们发现,课文中作者对琵琶声的描绘,可谓绝唱。受此启发,课后我曾尝试让学生听乐曲作片段文:先播放古筝名曲《十面埋伏》《高山流水》,让学生听后将感受付诸笔端,十分钟后让学生上台交流作品,很多学生都能任思绪驰骋,写出比较理想的片段来。

四、利用音乐渲染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音乐的感染力更为直接、强烈,用情调和课文情调基本一致的音乐作为背景,是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更快进入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例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朱自清的散文《春》一课时,笔者选择的是一段笛子独奏《姑苏行》,这段曲子旋律优美亲切、风格典雅舒泰、节奏轻松明快,整首曲子与散文相得益彰,为学生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的春日图景。学生们带着这种美好的感觉,沉浸在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再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时,笔者选取了古琴名曲《阳关三叠》,曲调情意绵绵、真切动人,蕴含着极其深沉的惜别情绪,勾起学生内心深处一种寂寥悲凉的情绪,为其理解这首小令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例如,在讲七年级下第四单元林嗣环的《口技》一课时,教师可以尝试采用一小段唢呐演奏的《百鸟朝凤》作为导入,当学生们惊讶于一根小小的唢呐具有如此强的艺术表现力的同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对于不借助任何外物,而能轻松模拟更多复杂声音的口技产生兴趣,使学生们更为热情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中去。

总而言之,音乐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语文课堂中,成为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兴趣点的有效教学手段,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成为语文教学改革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广大语文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充分利用音乐资源充实语文课堂,并不断进行尝试、探索、积累和总结,使语文课堂更富魅力。

参考文献:

[1] 周梅香.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J].甘肃教育,2008,1.

[2] 韩筱燕.在语文教学中巧用音乐[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05,8.

[3] 余启明.语文教学整合音乐元素的探索与思考[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05,5.

猜你喜欢
兴趣初中语文音乐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