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敏
【摘要】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过于轻视修辞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应充分认识修辞知识的重要作用,适度加强初中语文的修辞教学。接下来笔者就对如何提升初中修辞教学质量与水平提出几点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 修辞教学 意义 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55-02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过于轻视、冷落甚至抛弃语法修辞教学的现象,本文旨在阐述语法修辞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建议给语法修辞教学以应有的地位。
一、修辞教学的内涵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漫谈研究》一文中说:“修辞好比穿衣服。人体有高矮肥瘦,衣服要称身;季节有春夏秋冬,衣服要当令;男女老少,衣服的材料、花色不尽相同。总之各有所宜。修辞就是讲究这个‘各有所宜。”换言之,修辞就是人们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进行交际时,运用语言手段加强言语表达效果的言语现象。修辞在我们的言语活动中普遍存在,只要你写点什么或者说点什么,其中就像必定有语音、词汇和一样,也一定有修辞。初中语文教师有必要加强修辞教学,让学生接受修辞的熏陶,使他们逐步掌握修辞的运用规律,并在作文教学中大胆指导学生实践,使之循序渐进地转化为语言运用能力。
二、提升初中语文修辞教学的意义
修辞教学本来就是初中语文中很重要的东西,它的作用不亚于听、说、读、写教学及古诗文背诵等。修辞的作用是让人们如何把语言表达得生动、得体。由此可见,要想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就必须学好修辞。当然,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提倡把修辞知识学深、学透、系统地掌握,显然也是不现实的。因为初中学生刚刚从小学中的识字、阅读和写作短小文章的阶段中走出来,他们的阅读面较窄,阅读量较小,阅读能力较弱;在写作方面,他们只是在学写一些内容简单、篇幅短小的记叙文和说明文,偶尔写一些短小的议论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初中语文教学就可以完全抛弃修辞教学。初中学生完全有必要学一些修辞,用来帮助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地遣词造句,更自觉地修饰语言。
在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修辞内容安排在初中阶段学习,高中语文教材中不再这些知识,可见,修辞是初中阶段的教学任务。如果初中阶段抛弃了修辞教学,就会使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失去学习机会。这既造成了学生语文知识的残缺,也破坏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完整性,不明智,也不可取。因此,坚持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修辞的教学,并适度加强,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大有好处。
三、提升初中语文修辞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遵循修辞教学的相关原则
“修辞”二者最早连用见于《周易·乾卦·文言》,“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此处的”诚“包括两点:一是态度真诚;二是信息内容真实。“修辞立其诚”是汉语修辞学的精华之一,所以初中语文修辞教学中应把其作为第一原则,培养学生修辞立其诚的修辞理念。不少中学生往往以为写好文章,辞藻华丽是第一位的。因此,在修辞教学中,一定要反复地强调这样一点:修辞并不仅仅是要美化语言,也绝不是只要用上一些华丽的、深奥难懂的词语,修辞的任务就算是完成了,修辞对语言进行的调整加工是为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服务的。
初中语文修辞教学不是以修辞研究作为其教学目的的,它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为主要目标。因此,初中中学修辞教学的重心自然不能放在修辞概念、修辞术语的考究上,也不能大量地去讲修辞理论。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构成方式上,放在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来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修辞作用和修辞效果上,并籍此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
2.创新修辞教学的具体方法
比较法是修辞教学中习用的一种传统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启发学生赏析修辞的妙处、体味修辞效果的有效方法。运用比较法,我们就像建立了一个修辞实验室,在各种表达方式的相互比较中,通过词语、句子等各种语言材料的增、删、改、换等,各种不同表达方式的不同的表达效果就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地呈现出来,从而使学生获得了一个清晰而鲜明的印象。如这一册《春》中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可将“偷偷地”删去,用“长”字来替换“钻”字,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原句更生动,“偷偷地”修饰“钻”,表现小草不知不觉,贪婪地享受春天的恩赐,写出小草具有人的灵性。
第二种方法是切镜法。运用切境法进行修辞教学,一方面就是在课文教学中要讲解题旨情境是如何制约语言材料的选用和修辞手法的选择的。另一方面就是在课文教学中讲解各种语言材料和修辞手法的选用是如何为表达主题思想服务的。
第三种方法是表情朗读法。经典作家作品的语言,往往不但表意精确,而且语言形式优美生动,学生通过对精彩语段的反复诵读,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发展语言的连贯性,领悟语言表达的规律性,增强对语言的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中的动词“穿”“向”的运用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穿”极为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想象中返乡时船行的轻快和峡窄流急的情态,“向”则表明诗人已从水路转到陆路,进而表现诗人在胜利后返乡的心切。
总而言之,要改变传统的初中语文修辞教学的方法,不仅要注重知识规则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各种修辞方法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自觉得体地运用;从动态的角度,把修辞放到特定的语境里去领会它的语用价值,使修辞教学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使学生真正通过中学语文学习,达到“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季红方.对初中语文修辞教学优化的对策及思考[J].新课程(教研版),2010,5.
[2]宋成林.浅析初中语文修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速读(下旬),2014,8.
[3]杜彩凤.浅谈初中语文修辞教学现状及对策[J].读与写(上,下旬),2014,22.
[4]方静.浅谈初中语文修辞教学现状及对策[J].快乐学习报(信息教研周刊),201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