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物理概念教学中学生归纳思维的培养

2016-11-21 01:41李洪志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9期
关键词:分力弹力性质

李洪志

【摘要】知识与思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教学中可以共同促进。于归纳思维的两种类型完全归纳思维与不完全归纳思维来说,在物理概念中皆有体现。所以,在物理概念教学时,教师需要一方面细则化知识,一方面点透知识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物理概念教学 归纳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47-01

物理是物理学的基础,其地位不可动摇。学生只有扎实地掌握了物理概念,才能进一步学好物理规律,甚至发现物理规律。中专教师教学物理,首要之务,在于教学清晰物理概念。面对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如何有效进行物理概念教学呢?一个颇为有效的办法是与学生思维的训练相结合,在讲解某个物理概念的时候,向学生阐释其得出之逻辑思路,以此实现知识与思维的互相促进以及共同发展。本文着重于物理概念与归纳思维的互相作用。

一、归纳思维

归纳思维也称之为归纳推理,是由个别现象推理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个别到一般是其本质属性。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国的女孩儿爱漂亮,英国的女孩儿爱漂亮,美国的女孩儿爱漂亮……,由此归纳出,所有的女孩儿都爱漂亮,或者是没有女孩儿不爱漂亮。目前,一般将归纳思维分为完全归纳思维和不完全归纳思维两种类型。

1. 完全归纳思维

完全归纳思维是指由所有个别归纳出一般结论。在物理概念中表现为:客观对象P1表现出性质X,客观对象P2表现出性质X,……,客观对象Pn表现为对象X,P1、P2……Pn为P集合的所有元素,由此得出,P集合表现出性质X。

2. 不完全归纳思维

不完全归纳思维是指由部分个别归纳出一般结论。具有简单列举和因果联系两种思维形式。简单列举是对类属下的部分元素进行观察,发现其表现出某种性质,而且,在观察到的情况内,没有遇到反面例证,所以由此归纳出类属皆表现出某种性质。因果联系是指被研究对象A与被研究的某种性质B形成如果A则B的联系。因果联系由五种思维方法推出:求同、求异、同异并存、共变、排除。求同的思维方法是说在对象A出现的各个场合中,性质B皆存在,那么对象A与性质B形成因果联系。求异的思维方法是说在一定的场合中,如果有对象A,则出现性质B,如果没有对象A,则没有性质B,那么,对象A与性质B形成因果联系。同异并存在思维方式是说在一定的场合中,如果出现对象A,则出现性质B,如果出现对象C,则不出现性质B,那么对象A与性质B形成因果联系。共变的思维方式是说如果性质B发生变化,则对象A随之发生变化,那么,对象A与性质B形成因果联系。排除的思维方式是说如果对象A表现出的性质B可能由a、b、c……等造成,而经过考察,发现了除a之外的其他原因皆存在反面例证,那么对象A、性质B与A形成因果联系,简而言之,排除思维方式就是排除掉不可能,剩下则为可能。

二、归纳思维在中专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培养

在教学物理概念时,教师有两个侧重点:其一是具体的知识,即然,学生必须理解所学知识,然后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然后才能便捷地进行提取应用;其二是形成知识的过程,即所以然,学生只有了解了对具体知识的研究过程,才能更为准确地理解并内化知识,而且方便自己对物理现象进行研究解读。

1. 完全归纳思维于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培养

以电荷的性质为例,教材给出的概念是: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这个概念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接触过,再次提及不是新知识的灌输,而是形成对旧知识的深层理解。这个理解体现在对其所以然的探究上,教师需要把这点讲的明明白白。因为正电荷与正电荷是互相排斥的,且负电荷与负电荷亦是如此,而自然界中的电荷只有正电荷与负电荷两种形式,所以,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因为正电荷与负电荷是相互吸引的,而自然界中的电荷并无正负电荷以外的形式,所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了解了概念的形成过程,学生便能够准确解读概念的四层意思:电只包括正电与负电两个元素,正电之间相斥、负电之间相斥、正负电相吸。知识的细化有利于应用时的提取,有助于创新发现,具体的实践与研究,皆是在细节处见真章。

2. 简单列举思维于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培养

以合力与分力的概念为例,教材是这样定义的:一个力可以代替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力的共同作用,这个力叫做合力,其他力叫做分力。在教学时,教师不能仅仅要求学生识记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必须点透知识与思维:当一个力作用于某个对象时,对象处于某种状态,当不只一个力作用于对象时,对象依然是某种状态;合力的大小与方向不一定是分力的大小之和,也不一定与分力中某个力的方向同;一匹马可以把车按照一定的速度朝着一定的方向拉,几匹马也是如此,一件货物可以由一个人搬,也可以由几个人共同搬……,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可以与几个力的作用效果同。用列举思维方式得出概念,通常较为容易理解。

3. 求同思维于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培养

比如,在教学线速度的方向时,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明白:线速度是一种瞬时速度,线速度的方向是曲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曲线可以是圆周,却不一定是圆周。教师也要让学生知道:线速度的方向为曲线某点的切线方向,是因为在所观察到的场合中皆是如此,雨伞转动飞出的水滴、磨钢棒时砂轮飞出的火星、汽车驶过水坑时带起的水泥点……。

4. 求异思维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培养

比如,在教学弹力的概念时,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形成认知:弹力是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施与其他物体的力;弹力的产生是因为发生了形变的物体想要恢复原状;弹力具有最高限值,即超过了限值之后,弹力不在;弹力具有多种形式。教师也要让学生了解弹力的定义过程:只有当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且发生形变时,才会形成弹力,没有接触或者没有形变,则不会产生弹力。

5. 同异并存思维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培养

比如,在教学晶体的定义时,教师需要在让学生清楚晶体的主要性质——有天然的几何外形且熔点固定之外,也需要导引学生梳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像石墨等物体表现出了几何外形与固定熔点的特征,像玻璃等则没有表现出这些特征,表现出特征的就是一类,没有表现出特征的则为另一类。

共变思维方式在物理概念中的应用如自由落体运动,排除思维方式在物理概念中的应用如惯性的决定因素。在形成概念时,每种思维方式并不是单独使用,而是综合作用。所以,概念的习得过程就是知识和思维的建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一面教学知识,一面教学思维,实现知识与思维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顾驰斌.中专物理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研究[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6endprint

猜你喜欢
分力弹力性质
弱CM环的性质
彰显平移性质
巧用弹力带提升立定跳远能力
当两分力的方向不变时,是否分力越大,合力也越大?
人走路时为什么要摆手?
双曲线的一个性质与应用
自制“力的分解、分力关系演示仪”
弹力球
弹力是什么?
如虎添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