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涛, 潘存孝, 路丹丹, 侯文敏, 徐 岩, 刘 伟
(山东丰源轮胎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 枣庄 277300)
侧壁白字轮胎胎侧口型关键点设计
郑 涛, 潘存孝, 路丹丹, 侯文敏, 徐 岩, 刘 伟
(山东丰源轮胎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 枣庄 277300)
侧壁白字轮胎胎侧从口型板研修到实现两条对称的胎侧(一条白、一条黑)同时完美挤出,须在口型上控制3个关键点,即a点厚度决定胎侧屈挠性能,影响轮胎路面使用性能;b点厚度决定覆盖胶厚度,影响成品轮胎最后一道工序的打磨;c点厚度决定白胶与胎侧胶搭接的坡面,影响部件生产时覆盖胶的贴合质量及胎胚成型后的外观质量。
口型板;胎侧屈挠;侧壁白字
随着社会的发展,汽车已成为现代生活的必需品,更新换代和新产品开发步伐日益加快。人们对汽车轮胎也有了新的要求,不仅仅要求汽车轮胎能提供其特有的性能要求,对外观也越来越重视了,尤其对轿车轮胎的外观要求越来越高[1]。除字体美观外,胎侧颜色的设计也变得更加重要。轮胎侧壁白字技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该开发项目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1)轮胎侧壁白字技术,主要是将轮胎侧壁商标与花纹标示部分制造成白色的,在整条黑色轮胎中凸显出来,使轮胎外形看起来更加美观;2)轮胎侧壁白边技术,主要是将轮胎侧壁环形部分制造成白色,增加轮胎的美观度。
轮胎侧壁白字技术的关键:
1)白胶、覆皮胶等胶料的配方技术,应能满足产品的性能要求;
2)胎侧部件设计应有专门满足白胶与黑胶的四复合技术,设计的挤出流道、预口型、口型板专门用于侧壁白字轮胎的半部件制造;
3)侧壁白字轮胎产品结构设计。
本文主要针对“胎侧部件设计”方面对白胎侧口型进行优化设计。
白胎侧生产所用三复合压出线为120C/250C/150C复合挤出机组。
Φ120×14D型销钉机筒冷喂料挤出机:
螺杆直径:Φ120 mm
螺杆长径比:L/D=14
螺杆转速:5~55 r/min
销钉数量:6个,10排
挤出最大产量:850 kg/h
Φ250×16D型销钉机筒冷喂料挤出机:
螺杆直径:φ250 mm
螺杆长径比:L/D=16
驱动电机功率:500 kW,AC380 V
销钉数量:10个,12排,带60个盲销钉
螺杆转速:2.6~26 r/min
螺杆与机筒间隙:<0.7 mm
最大排胶量(敞开机头):3500 kg/h
Φ150×16D型销钉机筒冷喂料挤出机:
螺杆直径:Φ150 mm
螺杆长径比:L/D=16
螺杆转速:4.5~45 r/min
销钉数量:8个,10排
挤出最大产量:1300 kg/h
其中白胶挤出所用挤出机为Φ120×14D型销钉机筒冷喂料挤出机。
开发设计的白胎侧示意图见图1。
图1 白胎侧示意图
传统式三复合压出线生产胎侧所需的口型板为上下板结构形式,对于简单的胎侧与子口胶的复合,此形式可完美实现胎侧挤出。
针对图1所示的白胎侧挤出,常规的上下板式口型板无法满足白胎侧挤出生产所需。
1.1 口型板形式的改变
针对上述问题,通过综合对比行业内口型板的形式,将常规口型板改造为带内口型的口型板。效果图详见图2。
图2 口型对比图
1.2 侧壁白字轮胎口型关键点设计
1.2.1 口型制作原理
以式(1)的计算为依据,算出新制作的口型外形(profile)的理论设计尺寸。
式中:D为新开口型须研修部位的理论尺寸,mm;A为类似口型板须研修部位的理论尺寸,mm;B为新开口型须研修部位第一次修整后的实测尺寸,mm;C为类似口型板须研修部位修整后的实际尺寸,mm。
根据式(1),以下比例关系成立:类似口型开口/类似口型实际测定值=新口型开口/新口型测定值。
其中A:类似口型开口为之前3个批次或规格的参照值。也就是在相同挤出机进行挤出后,口型各位置类似的宽度、厚度变化。
1.2.2 原因分析
通过多次挤出试验发现,白胎侧口型存在3个关键点。3个关键点对应胎侧位置详见图3。
图3 白胎侧口型关键点
针对白胎侧的3个关键生产点,展开如下工艺研究:
1) a点厚度决定胎侧屈挠性能,影响轮胎路面使用性能。
2) b点厚度决定覆盖胶厚度,影响成品轮胎最后一道工序的打磨、成品美观性、生产成本。
3) c点厚度决定白胶与胎侧胶搭接的坡面,影响部件生产时覆盖胶的贴合质量及胎胚成型后的外观质量。
2.1 a点厚度
通过白胎侧口型调整,使关键点a呈不同厚度,通过试验测试屈挠性能。
试验设备:屈挠试验机,型号为高铁 GT-7011-DG。具体测试数据详见表1。
表1 屈挠测试数据(第一轮)
实验数据显示,关键点a的厚度范围1.0~1.5 mm,屈挠测试数值显示效果最好。
在第一轮测试数据的提示下,为进一步优化、细化测试数据,并选定最优点,再进行第二轮测试。第二轮测试a点厚度分别通过口型研修控制在1.0~1.5 mm 6个不同的厚度,并对屈挠次数数据进行优化。测试时取相同a点厚度的胎侧,平板硫化后制作三个相同的试样,测量屈挠次数后取平均值。具体测试数据见表2。
表2 屈挠测试数据(第二轮)
经过2次试验后,白胎侧关键点a厚度口型控制标准定为(1.4±0.1)mm。
2.2 b点厚度
通过白胎侧口型调整,使关键点b呈不同厚度,查看白胎侧生产效果。
表3 b点厚度对应生产效果(第一轮测试)
现场生产结果显示,关键点b的厚度在0.7~1.0 mm之间生产的白胎侧半部件,胎侧与覆盖胶之间不会存在胎侧反包后破洞的现象,且使用的覆盖胶数量最少,可降低生产成本。
在第一轮测试数据的提示下,为进一步优化、细化测试数据,并选定最佳覆盖胶厚度,现做第二轮测试。第二轮测试b点厚度分别通过调整两辊压延机辊距,将覆盖胶厚度控制在0.6~0.9 mm之间,取5个不同的厚度,并对贴合效果进行验证,具体生产结果见表4。
表4 b点厚度对应生产效果(第二轮测试)
经过2次试验后,白胎侧关键点b厚度(即覆盖胶厚度)控制标准定为(0.70±0.05)mm。
2.3 c点厚度
在确认了白胎侧关键点a、b点的厚度后,白胎侧的贴合过程仍存在气泡问题。为解决白胎侧贴合覆盖胶的气泡问题,通过对白胎侧口型板及胎侧施工进行分析,决定通过试验调整关键点c的厚度来解决贴合气泡问题。初始施工设计关键点c的厚度为2 mm,具体调整试验数值见表5。
表5 c点厚度对应生产效果
实验数据表明,关键点c的厚度范围0.4~0.5 mm生产的白胎侧半部件,胎侧与覆盖胶之间贴合时基本不会存在气泡问题。
白胎侧关键点c厚度(即白胶与胎侧胶的高点落差厚度)继续降低至0.3 mm时,白字凸显效果受到影响。
最终白胎侧关键点c厚度控制标准定为(0.40±0.05)mm。
上述调整保证了白胎侧轮胎部件生产的稳定性,口型板白胶出胶口位置与白胎侧预口型对应。按白胶宽度设计出白胶所在的位置,与预口型白胶出胶口平行一致,可实现两条对称的胎侧(一条白、一条黑)同时完美挤出。效果图详见图4。
图4 白胎侧的生产
最终生产出了品质优良且外形美观的轮胎。成品效果图详见图5。
图5 侧壁白字轮胎成品
通过对三复合压出线侧壁白字轮胎胎侧口型板进行改造优化,找准影响侧壁白字轮胎胎侧生产的3个关键点。即,在保证胎侧屈挠性能的同时,通过调整白胶与胎侧胶搭接的坡面高度,解决覆盖胶与白胎侧贴合的各项质量问题;通过优化调整覆盖胶厚度,既保证了成品轮胎经过最后一道工序打磨后的外形美观,又降低了生产成本。
[1] 邓世涛,王传铸,单国玲. 白胎侧轮胎设计及生产工艺[J].轮胎工业, 2003,23(6):33-35.
[责任编辑:朱 胤]
TQ 336.1
B
1671-8232(2016)10-0040-04
2016-02-05
郑涛(1982—),男,山东枣庄人,工程师,主要从事轮胎现场工艺研究和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