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万银,李艳辉,池宗伟
·安全用药·
儿科患者使用喜炎平注射液致不良反应危险因素分析
刘万银1,李艳辉2,池宗伟3
目的 分析儿科患者使用喜炎平注射液致不良反应(ADR)的高危因素。方法 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使用喜炎平注射液的1 180例儿科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ADR发生率,调查相关危险因素,并对其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 1 180例患者发生ADR 35例,ADR发生率2.97%,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的过敏性反应为主。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过敏史、给药剂量、溶媒种类、给药途径和合并用药是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3岁)、有过敏史、超剂量给药、溶媒为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给药和同时合并3种以上药物是喜炎平注射液致ADR的主要危险因素。儿童使用喜炎平注射液时,医生应进行危险因素预判,对可能发生ADR的高危患者进行适当监护,以安全、有效地应用喜炎平注射液。
喜炎平注射液;儿童;不良反应;危险因素
喜炎平注射液为纯中药制剂,主要成分为穿心莲内酯总酯磺化物,后者主要的有效成分为去氧穿心莲内酯、穿心莲内酯、新穿心莲内酯、14-去氧穿心莲内酯等[1],具有清热解毒、止咳止痢的作用,广泛用于儿童支气管炎、扁桃体炎、细菌性痢疾等的辅助治疗[2-3]。有报道,喜炎平注射液的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以变态反应为主,其中0~14岁儿童是高发人群,不良反应发生占总数的60%~70%[4]。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48期)指出,应警惕喜炎平注射液的严重过敏反应,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的宣传,尤其是加强儿童使用该品种的风险宣传[5]。目前,国内尚未检索到儿童使用喜炎平注射液致ADR的危险因素分析,本文分别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对我院儿科患者使用喜炎平注射液致ADR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减少用药风险,保障儿童使用喜炎平注射液的用药安全。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以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儿科病区使用喜炎平注射液的1 1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诊断、过敏史、合并用药品种数等均不限。
1.2 不良反应判断标准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定的评定原则:①开始用药时间与可疑ADR出现有无合理的先后关系;②可疑ADR是否符合该药品已知的ADR类型;③可疑ADR能否用合并用药作用、患者的临床状况或其他疗法的影响来解释;④停药或减量后,可疑ADR是否消失或减轻;⑤再次接触同样药品后,同样反应是否重新出现。根据这些原则,分5个级别来判断ADR,即肯定的、很可能的、可能的、可疑的(条件性的)、不可能的(很可疑的),其中肯定的、很可能的、可能的判定为ADR。
1.3 危险因素调查方法 设计危险因素调查表,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诊断、给药剂量、溶媒种类、给药途径、合并用药品种数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百分率(%)分析发生率,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分析。所有检验采用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患者一般资料 1 180例患者中,男706例,女474例;年龄0~15岁,平均(8.71±3.45)岁;呼吸系统疾病(上呼吸道感染221例、支气管炎208例、疱疹性咽炎157例和化脓性扁桃体炎209例)795例,消化系统疾病(病毒性腹泻)385例。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 1 180例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35例,发生率为2.97%。见表1。ADR临床表现以变态反应为主,其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一般性过敏性反应为常见,且多发于年龄<3岁的婴幼儿,重症的过敏性休克反应较少。一般性过敏反应患者经给予地塞米松、异丙嗪等抗组胺干预后症状逐渐缓解,较重者给予停药,同时给予吸氧扩容,其余患者根据ADR临床表现给予对症治疗,所有患者均好转痊愈,无死亡病例。
表1 喜炎平注射液致不良反应主要类型
2.3 单因素分析 对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见表2。结果显示,年龄、过敏史、给药剂量、给药途径、溶媒种类、合并用药品种数是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P<0.05)。
2.4 多因素分析 对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多因素分析,见表3。结果显示,年龄、过敏史、给药剂量、给药途径、溶媒种类、合并用药品种数是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表2 喜炎平注射液致不良反应的单危险因素分析
表3 喜炎平注射液致不良反应的多危险因素分析
0~3岁婴幼儿身体各器官处于极速发育阶段,免疫功能尚未完善,机体各系统在解剖和生理方面尚未健全,同时对于一些体弱的小儿,患病后病情恶化快[6],因此,本文以3岁为年龄分界点,对儿童使用喜炎平注射液致ADR的年龄因素进行分析。根据喜炎平注射液说明书,儿童用量为5~10 mg/(kg·d),最高剂量不超过250 mg来判断是否为超剂量用药。
王艳萍等[7]对国内学术期刊发表的喜炎平注射液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用药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结果显示,喜炎平注射液致ADR的发生率为2.02%,我院儿童使用喜炎平注射液后,ADR的发生率为2.97%,高于相关文献报道。儿童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受多种因素影响。①儿童生理病理特点:儿童年龄越小,抵抗力越差,患病几率越高,使用中药注射剂频率较高,频繁或超剂量使用易发生ADR;②中药注射剂本身:由于中药原料质量、提取工艺和制剂工艺不完善,使大部分中药注射剂成分不单一,易发生ADR;③临床不合理用药:儿童超剂量、长疗程和合并用药等易发生ADR[8-10]。目前,喜炎平注射液在我国医疗机构中不合理用药较为普遍[11]。影响其安全性的因素包括年龄、疾病治疗情况、给药方案、用药时间、配伍和剂量等[12]。本研究对儿童使用喜炎平注射液致ADR危险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患儿的年龄、过敏史、给药剂量、溶媒种类、给药途径和合并用药是主要危险因素。
喜炎平注射液说明书指出,该药可选用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配制。研究显示,喜炎平注射液在0.9%氯化钠注射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中,药液的性状、pH值、不溶性微粒、主要成分磺化物E含量、液相指纹图谱等在6 h内均无显著差异[13]。但本研究结果显示,以0.9%氯化钠注射液为溶媒的患者ADR发生率明显高于以5%葡萄糖注射液为溶媒者。儿童各器官生理功能处于不断发育阶段,尤其是新生儿肾功能发育尚不成熟,钠盐代谢还不完善,不宜选用0.9%氯化钠注射液为溶媒,以免引起钠水潴留;另一方面,儿童输液张力要求不能太高,因此,儿童患者不宜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为溶媒。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①纳入研究的样本量较少,本研究纳入的1 180例儿童患者中,发生ADR仅35例,不排除因样本量小而带来的统计学偏倚;②本文为回顾性研究,不排除在用药过程中因输液误差的人为因素带来的统计学偏倚;③研究的时间跨度大,使用多批次喜炎平注射液,不排除因制剂工艺不完善引发ADR。
综上所述,儿童年龄<3岁、有过敏史、超剂量给药、溶媒为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途径给药和同时合并3种以上药物是喜炎平注射液致ADR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建议年龄<3岁、有过敏史的儿童避免使用喜炎平注射液;首选肌注给药,静脉滴注给药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常规用药剂量,避免超剂量给药,溶媒首选5%葡萄糖注射液;减少合并用药品种数,避免同时使用两种中药注射剂。有报道,喜炎平注射液与抗感染类药物、激素类药物和呼吸系统药物存在配伍禁忌[14-15],应避免与上述药物联用,必须联用时,应更换输液管或用空白溶媒冲洗输液管。临床上对儿童使用喜炎平注射液时,可进行危险因素预判,对可能发生ADR的高危患者进行适当的监护,以促进安全、有效地应用喜炎平注射液。
[1] 王林丽,愈稼.穿心莲及其制剂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03,12(10):72-74.
[2] 黄毅岚,罗宏丽,胡永淑.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的系统评价[J].中国药房,2011,22(23):2195-2198.
[3] 耿丽,方宝霞,陈舒梅,等.喜炎平注射液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儿童呼吸道感染的Meta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29):3214-3216.
[4] 王志飞,谢雁鸣.喜炎平注射液文献不良事件个案报道[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7):2792-2795.
[5]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48期:关注喜炎平注射液的严重不良反应[EB/OL].http://www.sda.gov.cn/WS01/CL0078/72891.html.(2012-06-25)
[6] 王卫平.儿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7] 王燕萍,焦凯,何忠芳.喜炎平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的系统评价[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24):236-239.
[8] 张喜莲,李梦,戎萍,等.中药注射剂儿童不良反应分析与对策[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8):2807-2809.
[9] 刘凤军,孙素坤.儿科静脉用药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及护理对策[J].现代护理,2006,12(23):2212-2214.
[10]冯宇飞,吕邵娃,王艳宏,等.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9):278-281.
[11]姜攀.喜炎平注射液临床应用评价[J].中成药,2014,36(1):211-213.
[12]金勇.喜炎平注射剂安全性相关因素分析[J].中医学报,2014,28(5):706-708.
[13]杨小玲,程帆,李志勇,等.喜炎平注射液与溶媒配伍稳定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5):1415-1417.
[14]余婷.喜炎平注射液与不同药物配伍禁忌探析[J].亚太传统医学,2015,11(17):130-131.
[15]程帆,刘艳红,刘地发,等.喜炎平注射液与10种药物配伍稳定性考察[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3,32(9):756-760.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 of Xiyanping injection in children
LIU Wan-yin1,LI Yan-hui2,CHI Zong-wei3
(1.Market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Chengde County,Chengde 067400,China;2.Chengde Coun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engde 067400,China;3.Tougou Center Hospital of Chengde County,Chengde 067000,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factors for 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 of Xiyanping injection in children.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1 180 pediatric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with Xiyanping injection from January 2011 to December 2015 were analyzed.The ADR was observed,and the risk factors we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by single factor and multi-factor Logistic analysis.Results Totally 35 patients presented ADR in 1 180 patients,and the rate of ADR was 2.97%.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of ADR mainly was allergic reactions to skin and appendages damage.Logis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isk factors for ADR included age,allergy history,dosage,solvent type,route of administration and combination use of drugs (>3 kinds) (P<0.05).Conclusion Age less than 3 years,allergy history,high dose administration,0.9%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 of solvent,intravenous drip and combination use of drugs (>3 kinds) are the main risk factors for ADR of Xiyanping injection.When using Xiyanping injection to treat pediatric patients,doctors should predict the risk factors for ADR and monitor the patients with high risk factors of ADR,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safe and effective use of Xiyanping injection.
Xiyanping injection;Children;Adverse drug reaction;Risk factor
2016-03-23
1.承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河北 承德 067400;2.承德县中医医院,河北 承德 067400;3.承德县头沟中心卫生院,河北 承德 067000
10.14053/j.cnki.ppcr.2016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