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雅共赏
——吐鲁番古代的木雕马俑和泥塑鞍马俑

2016-11-21 03:07阿迪力阿布力孜
新疆艺术 2016年1期
关键词:骏马吐鲁番泥塑

□ 阿迪力·阿布力孜

1972年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的彩绘鞍马泥俑

马是人类最亲密的伙伴和生死与共的朋友,在古代社会中,它不仅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同时也是古代作战中极其重要的代步工具。马在我国古代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无论是运输、作战、游宴、旅行等都离不开马。与此同时,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和文学艺术作品,马都是不可或缺的艺术创作和讴歌对象。

马在维吾尔语中被称之为“阿题”,以其高大挺拔的身躯,俊朗的外表,机警聪慧的神态,数千年来受到新疆人民喜爱。马在新疆历史悠久,1981年—1982年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巴里坤县境内的南湾墓地进行考古发掘,①出土了一些青铜时代的马骨,说明在公元前3000-公元前2500年左右,新疆古代先民就已经豢养家马并用于骑乘了。1987年考古人员还在和静县察吾乎沟墓地里,发现了距今2600年左右的马头、马蹄、牙齿、马鞍具和马衔等。1985年,考古人员在且末县扎滚鲁克墓葬里发现了距今2800多年的马骨和马鞭。马的形象在新疆古代其他文物中比比皆是,新疆各地发现的古代岩画、毛织品、丝绸、金器、铜器、绢画、纸画、钱币、石窟壁画、木雕、泥塑作品中都有各具特色的马的形象,最引人注目、但最值得关注的还是吐鲁番阿斯塔那晋唐时期墓葬里出土的彩绘木雕马俑和彩绘泥塑马俑。

魏晋时期的吐鲁番雕塑,与唐代娴熟的雕塑艺术相比,无论是彩绘人物俑还是动物俑,都显得那样幼稚简拙。特别是吐鲁番阿斯塔那东晋墓葬出土的几尊彩绘木雕马俑,雕刻的比较认真,但比例失调,散发出童真雅致的气息,如同现代流行的卡通艺术作品,看上去叫人忍俊不禁。

1966年,阿斯塔那51号墓出土的彩绘木马,横向圆柱形躯体,粗短的脖颈,张开似乎面带微笑的嘴巴,高挑细长的四肢,都显示出这是一尊充满童趣的艺术作品,其创作年代距今1500多年前。该木马分段雕刻组合而成,四肢部位凿刻出里宽外窄的凹槽,将四腿镶嵌。头部和尾(已残失)是榫(sun)卯组合。鞍是单独雕刻后粘接在马背上,马耳较短,竖起在马头左右。马身用红、黑色施彩,五官用黑、白两色施彩。马嘴张开,衔着红色丝织带。

1966年阿斯塔那51号墓出土的彩绘木马,东晋

1966年阿斯塔那51号墓发现的另一尊彩绘木马也充满童趣,其雕制方法与上面木马相同。先分别雕刻出马头、身躯、四肢和尾巴,然后拼接组装成型,用木钉固定,再施彩绘。马身长,呈椭圆形。马头狭长,马嘴张开,马眼突出,无耳(或失)。尻(kao)臀圆实,四肢上粗下细,无足,后腿稍弯曲,前腿直立。用墨线勾勒出五官。两片黑色木牌插入马背,然后用墨线勾勒出鞍垫,表示马背上的成套鞍具。

1964年,阿斯塔那22号墓出土的一尊彩绘木马,也是东晋时期的作品,与上两件木马相比,更像是一匹初出茅庐的马驹。身高25.5厘米,长43厘米。此件彩绘木马也采用了分段雕刻技法,马头、马鬃、马的上身、下身、马尾和四肢,共有13块,经胶合成整体。马通体敷彩,白色底上施以赭、黑和石绿等色描绘出五官和马鞍等其它部位。伸长弯曲的脖颈上,插着敷有黑彩的弧形木牌,以表示浓密竖起的鬃毛。马鞍下是宽长的黑色泥障掩盖着马的腹部,几乎触地,泥障中部绘有马蹬。马嘴咧开露齿,呈嘶鸣状,动态感强。双目注视前方,四肢粗壮,叉开站立。

1966年阿斯塔那51号墓发现的另一尊彩绘木马,东晋

1964年阿斯塔那22号墓出土的一尊彩绘木马,东晋

1972年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一尊彩塑鞍马俑

1972年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的彩绘鞍马泥俑

1960年在阿斯塔那336号墓中发现的泥马鞍子

以上列举的彩绘木马,其制作工艺,表现出东晋时期的雕刻水准,木马的各个部位分段雕凿,拼接粘连,工匠们采用了刻、削、琢、磨等工艺,形象饱满生动。这些木马与唐代的泥塑马俑在造型和艺术表现形式上,不甚相同,但它们与吐鲁番东晋时期墓葬发现的纸画和墓室壁画,在艺术风格上极为相似。如1964年魏晋时期墓葬出土的纸质《墓主人生活图》被誉为是我国最早的纸画,由六块小纸拼接而成,整幅画面用笔粗放,形象古拙,信手挥洒。画面正中绘垂流苏的覆斗帐,帐下男主人持扇跪坐在木榻上。主图右侧下部绘婢女和炊事,左侧树下绘马和马夫。图中的马线条简约,但充满了动感,如同一幅漫画,其神态与阿斯塔那出土的木马相似,这反映了当时雕塑和绘画艺术的工艺特点。这些1500多年前的木马虽然雕刻手法质朴,但造型生动有趣,无不散发着奇特艺术的气息,就是到现在,仍不失为一件别具特色的艺术珍品。

唐代是新疆古代俑塑艺术的高峰时期,无论从制作工艺还是造型艺术上讲,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是人物俑还是动物俑,都雕刻得栩栩如生。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的一批彩绘泥塑鞍马俑,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些骏马大部分收藏于自治区博物馆,特别是陈列于该馆历史展厅的唐代泥塑鞍马,以其非凡的艺术特色,吸引着无数观众。

唐代宫廷喜好马,皇帝和贵族的征战、出巡狩猎以及宫廷仪仗都离不开马。唐太宗李世民对马更有着深厚的感情,嘱人将他所乘战马“镌为真形置之左右”,这就是后来著名的“昭陵六骏”。在唐代,雕塑和绘画鞍马是很有特色的一大画种,各种形态的骏马形象被塑造得栩栩如生,因此马成为唐代艺术中常见的主题。曹霸、陈闳、韩斡、魏偃等都是唐朝画马的艺术大师。从流传至今的绘画和雕塑艺术作品中可以看出,长安、洛阳的马的形象往往偏于肥硕,浑厚雄壮有余,而骄腾轻捷不足。而阿斯塔那唐墓中的骏马,多为丰筋肉少的良马。1972年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一尊彩塑鞍马俑,高76厘米,淡青色彩,头小,面部干燥,双眼有神,额面平宽,小耳竖立,曲颈厚实有力,躯干雄壮,背长腰短,四肢蹬踏有力,是一个神形兼备的战马形象。马背上的鞍子呈桥形,前后边沿立起,桔黄色的鞍面上,饰有精美的花草图案,鞍下椭圆形的泥障垂于马腹上,桔黄地上装饰着呈放射状排列有序的柳叶纹,说明唐代西域居民十分重视马鞍的配备。泥障是设于马鞍之下垂悬马腹两侧障尘挡泥的马具,大约始自三国时期,据《太平御览》卷359引《魏百官名》,有“黄金镂织成万岁泥障一具”,可证当时已使用制工颇为精美的泥障。北朝时期的陶马所用泥障呈横长方形,不紧贴马腹,分向两侧伸张,实物似用较硬的材料托衬,颇显硬挺。我们从阿斯塔那唐墓中出土的彩绘泥马俑中看出,当时吐鲁番马匹配置的泥障呈椭圆形一般贴于马腹两侧,泥障比较厚实,可能是用毯、毡之类毛质品制成,制作考究,图案以花草为主,色彩十分鲜艳。马俑的项下挂有色彩鲜艳的桔黄色璎珞垂饰,与雄健有力的骏马相结合,为这尊泥塑骏马增添了几分姿色。

1972年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的彩绘鞍马泥俑,雕塑非常精美,长28.5厘米,高18.2厘米。

马通体为棕色,体形比例匀称,双眼炯炯有神,四肢强健有力,虽然延然卓立,但在静中含蓄着奔腾之势,是一匹举步轻捷,连力兼备,而有耐力的骏马形象(古人鉴别马匹是否健步如飞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腿细、蹄小而坚硬,西域马在古代素以强健的体魄而闻名)。马未备龙套,但马的项下和尻后饰有璎珞,鞍、鞯、泥障齐全,装饰精美,图案清晰,有强烈的立体感,为我们认识古代的马具和马饰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马俑是用当地的牲畜毛与泥混合后,进行成型塑造(称之为毛泥造型),然后在打磨细腻润滑的造型基础上精雕细刻而成的,非常注重表情神态的刻画,在敷彩和描绘纹饰上,主要采用是黑、白、红、绿、黄等着色原料。所以用的色彩明快,风格健康清新,富有质感,具有很高的技艺水平。1960年新疆考古工作者还在阿斯塔那336号墓中发现了一具泥马鞍子,长15.5厘米,宽17.5厘米,高15.8厘米。出土时基本完整,彩绘脱落,粘接修复后,可以看出它的原貌。手工捏塑,马鞍绘咖啡色,下围泥障。

自治区博物馆历史展厅陈列的一匹泥塑骏马,也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里。马鞍和泥障的装饰十分华丽。马鞍的表面为绿色,装饰着四瓣花草图案,鞍下的泥障呈椭圆形,黑色条纹镶边,棕色地上饰有放射状排列的树叶纹样,充满生活情调。这匹泥塑骏马的形貌与上述骏马相似。左前腿高高提起,充满动感。最值得关注的是马的颈部和臀部绘有斑纹,与其它的马俑显得与众不同。这种有斑纹的马,有可能就是唐代诗文记载的“五花马”。李白《将进酒》有诗曰:“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杜甫诗云:“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长安壮儿不敢骑”。北京大学教授林梅村先生考证,唐诗中的“五花马”,是古代和田出产的一种西域马,“堪与汉代西域名马——汗血马相媲美”。上世纪初英国人斯因坦,在新疆和田市以北90公里处的丹丹乌里克佛教遗址中,发现了几件唐代木板人物画,画中人物头上束带,或头戴卷檐帽子,身穿长袍,脑后有背光,他们均骑在满身绘有花纹的高头骏马上。林梅村先生推断,这些木板画上的花纹马,就是唐代于阗古国出产的“五花马”。

五代和宋代的绘画作品中,均有“五花马”的艺术形象。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幅《调马图》,为五代后梁画家赵喦的绢画作品,纵29.5厘米,横49.4厘米。画中一位深目高鼻、络腮胡须的马夫,头戴卷檐织虚帽,身穿圆领窄袖胡服,手牵一匹马首高昂的白地黑花马。宋代最著名的画马大师,非北宋时期李公麟莫属,他的《五马图》为纸本墨书,纵26.9厘米,横204.5厘米,原为清宫藏品,后流散日本,二战时毁于战火。内容主要表现西域向北宋朝廷进贡良马的情景。画中绘两位中原汉人和三位西域人,他们每人牵一匹马,皆为西域雄马。《五马图》中有一匹是周身花斑的西域马,被后人称其为“满花川”。

西域的骏马自汉代以来深受中原居民的喜爱,除了用于交通、军事和生活之外,还为无数文人墨客和艺术家们所青睐,也是中原与西域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吐鲁番出土的各具特色栩栩如生的雕塑艺术作品,就是一个重要例证。吐鲁番阿斯塔那230号墓出土的彩绘武士持旗俑,胯下的坐骑上,所绘的花斑纹清晰可见,说明唐代吐鲁番地区也曾出现过“五花马”。那么古代吐鲁番的“五花马”是否由于阗国传入的呢,我们不得而知,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本文列举的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木雕马俑和泥塑鞍马俑,显示出东晋时期与盛唐时期迥然不同的艺术特点。前者制作比例失调,形象拙雅,但生动有趣,如实反映了东晋时期木雕造型的工艺特点。后者采用写实的手法,造型、雕刻、施彩等方面都达到了十分娴熟的程度,虽不及内地三彩俑那样流光溢彩,但这些来自吐鲁番地区彩绘泥塑作品,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不可估量,而且显示出独特的地域特色,形象生动,充满生活气息,反映了吐鲁番唐代雕塑艺人的高超技艺。

注释:

①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巴里坤南湾M95或墓试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7年第5期。

(本文图片由阿迪力·阿布力孜提供)

猜你喜欢
骏马吐鲁番泥塑
多彩泥塑
泥塑师
民间美术——泥塑
眼前看得见骏马,心中装得下草原
相逢吐鲁番
董福宁与他的泥塑世界
骏马在锡林郭勒草原奔放
Beitaisi/贝肽斯 LM203(LM203 小骏马)
广西故事 奔驰的骏马
晚清吐鲁番协理台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