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书有感
张 延
编者语:
当下,阅读已成大潮之势。特刊发张延先生《玉壶文集》部分作品,以飨读者。该文集共七辑,依次为“教育教学篇”“文艺思想篇”“小说影视评论篇”“散文诗歌评论篇”“博客创作篇”“祝寿华章篇”和“抒怀鉴赏篇”。
张延先生原任石家庄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系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会员。学养深厚,文学功底、文论修养、学术水平,令人称赏。每部书,每篇作品,都充溢着严谨不苟的学者精神,独具慧眼,富于创见,令读者折服。出版专著、散文集、小说集和文集多部,集教育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于一体,入选大中型辞书多部。1995年退休。
写作并出书是一种奉献,是呼唤更多的读者与作者分享愉悦。特别是回忆性作品,既是人们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也是人们一个最美好而又最现实的梦。
出过几本书,不论内容还是装璜,都很普通,可是我却敝帚自珍,把每本书都看得很金贵,不轻易赠人。读过一些上了排行榜的流行作品,有的确实优秀,无奈大多内容空洞,思想浮浅,尤其是那些所谓的青春文学,满篇生硬的网络语言,把传统文化肢解的面目全非,出版机构认为市场看好,故榜上有名。这也许是由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转型中,所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吧?
我出书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把生活中美好的瞬间,用文字与永恒联系起来,二是给自己的人生做个总结,也许对后人有所启迪。文学作品是一种特殊的记忆形式,我的诸多亲朋好友、或者某位长者青年,为我的某篇作品而微笑而动容,或者借此回顾了某段岁月留痕、成为某个历史片断的注解,只是这样一想,就使自己激动不已了。所以每次出书后,都要开列一个赠书名单,然后虔诚地写上请某先生、某同学指正、雅正之类的敬语,以最快的速度从邮局或快递寄发出去。
赠书,我最为关心的是这本书的归宿,该书是否被重视、被珍惜。新主人是如获至宝,还是视为敝屣?是放在枕边、桌上,还是扔在屋角、库房?是随便翻翻束之高阁,还是细细阅读甚至圈圈点点写些感想?是与其它书籍一并收藏,还是随手一扔和废报刊一起送进收购站?
我赠书的人很庞杂。既有大学教授学者,也有普通教师职员;既有知名作家编审,也有小荷才露尖尖的后起之秀;既有重任在肩的领导干部,也有劳动在第一线的农民工人;既有年长的老者,也有在读的后生。赠书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喜欢读书,愿意看我的书。见面时如能聊上几句书中的文章,不管见解深浅,观点相同或相左,不论是褒是贬,我都会很高兴的。也有一些外地素不相识的读者,不知从何处得知讯息,就写来热情洋溢的信索书,甚至寄款求购,这让我非常感动,会毫不犹豫地把书寄出,有了新书还惦记着这些从未谋面的读者。
我的亲友们,有大体类同的人生经历,和一个相似的生活背景,所以大都愿意看我的书。怀兄那时工作和家务较忙,读书的最大障碍是时间,于是就把赠书放在枕边,每天午休或晚睡前看几页,积少成多,一本看完再看另一本,几本看完后又重新从第一本开始。这是与怀嫂闲谈时,无意中透露出来的。大概回首往事或钩沉昔岁,在宁静的中午或夜色沉沉中,更能回味无穷吧!强兄收到赠书后,在复信中把读书和感受作了生动的描述:“大作收到并抢先读过,你大嫂也争相翻阅,感觉熟悉而又亲切,仿佛又一次回到故乡,回到过去那熟悉的生活”。根弟来信说得就更为离奇了:赠书《美学漫笔》小女爱不释手,带去学校。我只好去东院借阅,可能风火所至,身染小恙,头晕目眩,咳嗽不止。但抱病阅读,三天读完,病体亦康复如初。我有自知之明,这是过誉的夸张之语,但根弟认真阅读了该书确是事实。这封来信就是一篇书评,题目是《美苑中的奇葩》。如果没有认真阅读,那些确凿的论据:集知识性、趣味性等于一体的特点;学术著作却是文学笔法的风格等,或是寻找不到或是叙述不准确。生侄读我的作品后,在一篇文章中也说得出人意料:张先生知识渊博,读他的作品是一种享受,回味无穷。经他润色、指点的作品,我的第一感觉是面貌一新,光彩照人,我是其作品的“忠实粉丝”。我知道,这是晚辈孝敬长辈的新潮方式和时尚幽默。对此不可过于当真,但从中能体会到后辈与时俱进、不断进取的意蕴。当然,老年人也需要鼓励和褒奖,亲友们如此重视我的书,令我高兴万分。
我的同学和同仁对赠书也很重视。读得认真细致,且常有独到发现或见解。郑先生读我的赠书时,曾来电话质疑:“文集中署名大建、张佩瑜的文章,断定也是老兄的大作?”郑君阅读仔细,判断准确。文集在表现亲情的文章中,写长辈的,我多用小名大建,写平辈的多用张佩瑜,其它关系的大都用今名。在我的人生历程中,有的事件影响较大,就会在不同的文章或文集中出现,形成某一事件的交错重叠,故郑先生在阅读中能够做出准确判断。我学习深造受挫一事,就先后出现在“亦亲亦友的民姑”“真挚友情”(《如烟往事》)和“强兄的魅力”(《流金岁月》)等文章和文集中。郑先生阅读如此细心,令人感动。王先生读我的书也是如此,2013年末曾寄赠拙作,他阅读作品、深入研究、精心构思、反复推敲,写出数千言的评论文章,历时数月。当我电话致谢时,其夫人告知:去医院了,这些天一直忙于看书、写文,事情结束才感到牙痛,去医院看牙了。我想:王先生的牙痛一定是太过用心所致,终日忙碌,燥火攻牙,无暇顾及,事毕后才感到疼痛难耐,急忙去医院的。这是王先生的性格:做事一向认真负责,要求尽善尽美,一丝不苟地完成并做好。朱先生接到赠书,则总是以专业的敏感和视角写出评论。《如烟往事》出版后,第一篇评论就是朱先生写的,文中精确数点了作者们的身份后说道:“三代人写了五代人,穿越岁月时空,五代人相聚,浓浓的骨肉亲情交融在一起”。赞誉该散文集是“花篮里花儿香”“把这个大花篮献给家庭,则家庭和谐、幸福、美满;献给社会,则社会和谐,国富民安;献给时代,则时代进步,世界变得更美好!”文集《昔岁钩沉》出版后,第一篇评论依然是朱先生写的。称赞该文集是“选取历史的‘一页’‘一件’‘一束情感’,经过作家妙笔升华,给人们留下了真实生动的历史画面,留下了对那个时代极为宝贵的丰富多彩的情感记忆”。在我的人生历程中,得到众多同学和同仁的帮助,有这样一个知音群体,是极大的幸福。
当然,也有令我郁闷的事。我赠给一位亲友的书,他的孩子在某学校读书,当时学校正在号召学生捐书,以求图书达标,于是就把本人的赠书捐了出去。这一做法无可厚非,书就是给人看的,多几人阅读是件好事。遗憾的是这位友人没有看一眼就捐了,这却不是我赠书的初衷。心里不是滋味,也很郁闷,后悔多此一赠。此后,这位亲友也就从我的赠书名单中删除了。
赠书,能延续友情,共同回眸往事的快乐,在时空隧道里促膝长谈。我希望每一本赠书,都有一个好的归宿,物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