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喜,杨帅,马敬弟
新沂人民医院,江苏徐州 221400
糖脉康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探讨
徐明喜,杨帅,马敬弟
新沂人民医院,江苏徐州 221400
目的观察糖脉康联合甲钴胺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于该院住院治疗的60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糖尿病常规治疗,对照组另加用甲钴胺,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糖脉康颗粒,分别对两组进行系统临床研究,两组疗程均为12周,主要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主要临床症状、糖代谢、脂代谢、血流变、膀胱残余尿量的情况。结果经临床观察,两组临床总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是53.3%和80.0%;对于血糖控制方面治疗组没有明显优势,但在减轻临床症状、改善脂代和血流变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糖脉康联合甲钴胺可显著提高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治疗效果。
糖脉康;甲钴胺;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研究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约占糖尿病患者的27%~85%[1],近几十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日益升高,DCP患者也越来越多,有研究表明,即使DCP患者血糖控制良好,仍有25%的发病率[2],其详细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症状常以排尿障碍为主,常伴有膀胱充盈性感觉缺失、逼尿肌无力、膀胱残余尿增多,甚至尿失禁,易造成泌尿系统感染,已经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影响,但针对于DCP的治疗手段有限,临床疗效欠佳。该研究应用糖脉康联合甲钴胺治疗DCP,疗效肯定,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极大程度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均来源于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在新沂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参照《神经源性膀胱》[3]和《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断与治疗》[4]拟定DCP诊断标准,随机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人。两组患者均严格遵循糖尿病饮食,采用常规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适当运动,按时监测血糖。对照组:甲钴胺,0.5 mg,3次/d(国药准字:H20030812,剂量0.5 mg/片)。治疗组:糖脉康颗粒,5 g冲服,3次/d(国药准字Z10970026,剂量5 g/袋);甲钴胺,0.5 mg,3次/d(国药准字:H20030 812,剂量0.5 mg/片)。该次临床研究疗程为12周,在临床治疗观察过程中均没有患者因不良反应而终止。
1.2 疗效判断
根据文献报道将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5]。显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能够自行排尿残余尿量<100 mL,肾盂积水消失;有效:症状体征减轻,肾盂积水减轻,残尿100~200 mL;无效: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
1.3 统计方法
临床数据的研究和分析均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等采用秩和检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
注: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DCP病程分布比较,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具有可比性。
组别年龄(岁)性别(男:女)糖尿病病程(年)DCP病程(月)治疗组对照组58.47±9.2 60.03±10.5 1:1.1 1:1.3 13.78±5.57 12.97±5.20 12.23±4.25 12.69±4.17
①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糖代谢及脂代谢比较,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糖代谢及脂代谢比较(±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糖代谢及脂代谢比较(±s)
注:两组治疗前后和治疗后两组间糖代谢各指标比较,P、Δ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脂代谢各项指标,Δ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组间各指标治疗后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分组FBG(mmol/L)2hPG(mmol/L)HbA1c(%)总胆固醇(mmol/L)甘油三酯(mmol/L)低密度脂蛋白(mmol/L)7.92±0.23 10.61±0.55 8.11±0.53 6.63±1.54 2.59±0.65 4.08±0.71 7.43±0.33 9.55±0.34 7.81±0.46(6.41±1.02)*(2.28±0.49)*(3.51±0.63)*7.83±0.54 10.56±0.82 7.88±0.74 6.82±1.37 2.55±0.87 4.21±0.50(7.47±0.31)Δ(9.57±0.62)Δ(7.39±0.56)Δ(5.73±0.86)Δ◆(1.76±0.95)Δ◆(3.18±0.31)Δ◆
②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流变及残余尿量比较,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流变及残余尿量比较(±s)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流变及残余尿量比较(±s)
注: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流变指标和膀胱残余尿量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后治疗组血流变各指标比较,ΔP<0.01,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治疗前后*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组间比较,◆P<0.01,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残余尿量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组间残余尿量比较,P<0.01,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分组全血高切粘度(mpa·s)全血低切粘度(mpa·s)全血还原高切粘度(mpa·s)全血还原低切粘度(mpa·s)血浆粘度(mpa·s)纤维蛋白原(g/L)残余尿量(mL)7.15±1.18 11.64±1.98 16.05±4.29 23.65±4.96 1.81±0.15 4.71±0.79 271.78±74.53 6.79±1.07(11.12±1.68)*(15.72±3.69)*20.43±3.31(1.76±0.21)*(4.39±0.77)*84.03±14.82 7.68±1.02 11.85±1.79 15.13±2.48 25.97±5.50 1.79±0.13 4.69±0.97 280.59±76.27(6.17±0.78)Δ◆(10.16±1.39)Δ◆(12.58±2.21)Δ◆(16.95±3.45)Δ◆(1.35±0.20)Δ◆(3.59±0.65)Δ◆57.90±11.37
③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详细发病机制尚未研究清楚,经过多年临床观察研究,发现其主要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逼尿肌收缩和舒张功能的损害、支配膀胱的自主神经受损,以及血管病变的因素[6]。因此治疗上往往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通常会加营养神经的药物,促进神经轴索的修复和再生;加快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增加神经血流而使神经传导速度加快;加抗氧化的药物,清除自由基,减少自由基对神经的损伤。临床最常用的营养神经药物是甲钴胺,但是临床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糖脉康颗粒是运用现代提纯技术制作的中药复方制剂,其有效组成有黄芪、丹参、生地、麦冬、怀牛膝、葛根等。其中的黄芪、生地、麦冬具有补气养阴的作用,丹参、赤芍、牛膝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中的多糖能够明显改善T2DM胰岛素抵抗大鼠的血糖和脂质代谢紊乱,明显降低血清中TG、LDL的含量,糖脉康颗粒具有降低胆固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清除和对抗自由基、抗炎、改善细胞缺氧状态、减少血小板黏附等功效[7-8]。
该次研究表明,糖脉康颗粒联合甲钴胺治疗DCP效果明显优于甲钴胺,甲钴胺仅能够复受损神经,而糖脉康颗粒为复合中药,含有多种成分,作用机制复杂,既作用于神经,也作用于血管内皮、血小板、胰岛β细胞等多个靶点,进而能够改善DCP患者糖脂代谢、血流变、膀胱残余尿量的情况,减轻临床症状,从而患者的生活质量,为DCP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价值。
[1]董砚虎,钱荣立.糖尿病及并发症当代治疗[M].1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44.
[2]Siracu sanoS,d’AloiaG,Len tiniMG,et al.Diab eticcysto pathy[J].Dia betes NutrMebab,2002,15(1):41-44.
[3]陈忠.神经源性膀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84-189.
[4]衡先培.糖尿病性神经病变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14-418.
[5]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中医诊疗标准[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4):342-346.
[6]郭莹辉,张海燕,张海超,等.糖脉康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22):57-59.
R587.1
A
1672-4062(2016)10(b)-0024-02
10.16658/j.cnki.1672-4062.2016.20.024
2016-07-26)
徐明喜(1981.5-),男,江苏沭阳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内分泌。
马敬弟(1969.1-),男,江苏新沂人,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内分泌代谢,E-mail:75671425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