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评论员 朱玉芳
房价:疯狂碾压我们的青春
文-本刊评论员 朱玉芳
有位朋友两年前大学毕业,在父母的帮助下在杭州购置了一套房子,如今无限感慨:“幸亏当时咬牙买了,搁到现在,咬碎了牙也买不起。”而更多的年轻人则没有那么“幸运”,G20后投资客涌入,杭州房价涨势如钱塘江大潮。杭州白领王涛从今年七月开始看房,越看心里越发毛,最终不得不放弃,放弃的理由令人唏嘘,“爸妈一辈子攒了几十万元,一个礼拜内就可能完全蒸发了”。
国内一线城市的房价如同每年应届毕业生的“最难就业季”一样,永远在创历史新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与2014年末相比,目前深圳、北京和上海二手房价涨幅分别为66%、48%和39%。北京一间十多平米的学区房,挂出500多万的天价,从最初引人倒吸一口凉气,到现在仿佛也不是什么大新闻了,人们对数字失去了本来的概念。真正令人感到恐慌的是,这一轮的楼市高涨从一线城市蔓延到了部分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以前在大城市漂泊的年轻人或许还可以想想有朝一日逃离“北上广”,然而现在家乡的房也买不起了,真成了无处可逃、无路可退、无家可归。
还有人在网络上提问,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不想靠父母的积蓄买房,不对吗?底下清一色回复:太天真!这年头想靠自己奋斗买房,等你以为自己攒够了钱,房价已经不知高到哪里去了,那时候你才是真正的“坑爹”。你看,高房价下,连“啃老”都变得名正言顺起来。然而正如开头所提到的,父母辛苦一辈子攒的钱,在高烧楼市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再看看,限购令催生出的离婚买房;某公司卖房保壳曝露出近千家上市公司半年净利润不抵北京两套学区房的现实;楼盘开售人群汹涌犹如“丧尸片”……铺天盖地的新闻让人喘不过气来,在疯狂楼市下,人性的底限不断被试探,任何非正常都有了合理存在的理由。难怪有人叹息《北京折叠》这本科幻小说简直是现实主义,我们生活的世界才是真正的魔幻现实啊!
深圳六平米的“鸽笼房”一口价88万,均价15万每平米,消息一出,又炸翻了人们的朋友圈。且不论其他的是非真假,咱们单说说这六平米。有人说这是超小户型的市场需求,称“按照量化标准,六平米的私密空间,也比合租更有尊严,对无家可归者来说,更是不可企及的天堂。这种开发商多一点,贫穷的人更容易实现房产梦,也更容易在大城市立足。”合租确实令人窘迫, 88万元对无家可归者真的“不可企及”,相比于动辄首付百万的房子,“鸽笼房”至少给人买得起的希望——但是,连手脚都伸不开的房子能给人带来尊严吗?我不敢苟同,也不敢想象。
《舌尖上的中国》里有一句解说词写得很令人动容,“我们短暂的一生,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夜眠仅需六尺”,这已经是过去人们所能想到的“极简”生活了,然而你要知道,在一个“鸽笼房”里,这六尺得每天从折叠的空间里“抠出来”才睡得下。我真的不知道,往哪儿安放青春?
房价不仅让我们活得缺少尊严,也没有未来,更无力去憧憬诗和远方。整个社会的创新成本都随着房价上涨而走高,作为创新主体的年轻人还未入社会,就已经在心理上被压垮,干什么都为了买房子,干什么都不如买房子。但我们受过的教育,奋斗过的时光,又使得我们对这一切感到惶然,感到不甘心,内心的纠结撕扯恐怕比现实更加磨人。曾经高喊“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的年轻世代就要和他们的父辈们一样,一头扎进过去嗤之以鼻的“房奴”世界,只不过这一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来得更艰难。
就像有人玩笑似地抱怨“我热烈盼望着泡沫炸裂”一样,我还是忍不住天真地想象,等到有一天疯狂褪去,那时的人们再回望现在,不知作何形容?当我们把一生的时间用来追逐房价,转过头来一看,身后会不会是一片荒芜,自己仍然一无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