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壮山河的抗日传奇
——大型广播剧《铁槟榔》赏析

2016-11-21 07:51胡光凡
文艺论坛 2016年24期
关键词:广播剧湘潭槟榔

○胡光凡

气壮山河的抗日传奇
——大型广播剧《铁槟榔》赏析

○胡光凡

我国传统戏曲的创作观,强调“无奇不传”。它体现了中华美学精神的一种重要的价值追求。戏剧大师李渔说得好:“有奇事方有奇文,未有命题不佳而能出其锦心、扬为绣口者也。”①他还说:“新,即奇之别名也。”②拿今天的话来说,优秀的戏剧创作一定要在题材内容和主题提炼上求新求异,力戒抄袭模仿和千篇一律,只有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努力讲好中国故事,才能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现代广播剧是一种大众艺术,它既是思想宣传的利器,又是大众娱乐的载体,自然不能例外。

大型广播剧《铁槟榔》 (湖南省文联、湖南省戏剧家协会联合出版,李立平编剧)传的是什么奇人奇事呢?曰:和尚抗日杀敌之英雄故事也!

这就奇了!和尚乃六根清净,代佛传灯,以杀生为戒的出家人(古印度和我国泛称“沙门”),他们会拿起刀枪,与敌人拼杀吗?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当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南岳衡山的和尚道士们曾自愿组建抗日团体——南岳佛道救难协会,并派出两个工作团分赴衡阳、衡山、湘潭等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老百姓称他们为“和尚抗日兵”。周恩来曾为祝圣寺爱国名僧暮笳题词:“上马杀贼,下马学佛。”③讲的就是这件事。据史籍载:由上封寺受戒的碧吾和尚(俗名马阳德)率领的一支游击队,活跃在衡山、湘潭一带,他们从敌伪手中夺取枪支,发展到100多人,沉重打击了日寇,后接受中共地下党的领导,由王震、王首道率领的八路军359旅南下支队收编。广播剧《铁槟榔》就是取材于这支和尚抗日队伍的英雄传奇故事,其中主要人物游击队长马阳德的原型就是碧吾和尚。当然,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它是在丰富的生活素材的基础上经过集中概括而成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是历史真实转化为艺术真实的艺术品。因此,它传的是有史可稽的奇人奇事,而又比历史上的和尚抗日故事更为可歌可泣,生动感人。

这个广播剧分上、下两集,将历史真实和民间传说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艺术的想象力,讲述了湘潭龙岩寺的方丈及其三位弟子(碧吾、弘莲、义真)在国难当头之际,奋起组建“铁槟榔僧侣抗日救亡队”,配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湘中抗日武装,大显神通,屡次痛击侵潭日寇的故事。上集着重描述他们如何用办法事做掩护,敢于“从虎嘴里掏食”,从汉奸、土豪(宋财主)家中智取枪支,武装自己,逐渐发展壮大;然后又巧战饶笋山,奇护达摩石,横夺潭衡路,打得日寇龟田部变成了“龟孙子”。下集更精彩,主要讲述八路军359旅南下支队北返经过湘潭时,他们又怎样运筹帷幄,一方面利用地方风俗,大办“槟榔节”,请方丈下山,与假惺惺信奉佛法的龟田队长谈佛论经,稳住日军指挥部;另方面在上方桥用鸭子摆设迷魂阵,使用调兵计,让围剿南下支队的日军上当扑空。南下支队趁机端掉江边炮楼,百筏齐发。在三小时内胜利渡过湘江。作品正是通过这些极富传奇色彩的战斗故事,以曲折复杂、高潮迭起的情节和生动、逼真的细节,相当成功地刻画了舍生取义的爱国高僧方丈及其弟子特别是队长碧吾忠诚、果敢、豪强而又足智多谋的性格形象。

鲜明的爱国主义主旋律和浓郁的地域文化——湖湘文化特色,是这部作品的最大亮点。它渗透在作品的整个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的统一体中。

广播剧名为《铁槟榔》,就耐人寻味,传递出多重信息,而又具有画龙点睛的意义。这个和尚抗日的故事发生在湘潭。爱嚼槟榔是湘潭人民一种流传久远的习俗,当地制作的槟榔闻名全国。湘潭人自豪地说:嚼槟榔能提神醒脑,还能嚼出文化,嚼出血性和豪气!在某种意义上,槟榔是这座现代名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一种象征物。作品抓住这一点,在艺术构思中做足了文章。

这支僧侣抗日武装的队长碧吾就爱嚼槟榔,而且常年挂着一串槟榔佛珠,其外号就叫“铁槟榔”。他告诉游击队员们:这“铁槟榔”也是“血槟榔”啊!原来,他老爸是湘潭一位马家拳拳师,因为路见不平,痛打为非作恶的日本浪人,夫妇俩都惨遭对方的毒手。老爸临终时把这串佛珠交给他,叫他去龙岩寺找觉悟大师,学好本领,报不共戴天之仇。

佛珠是出家人用以计数、摄心的法器,表示念佛修行不敢稍有懈怠,必须用心专一。所谓“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佛珠一般用香木制作,也有用玉石、玛瑙、菩提子等制作的,用槟榔作佛珠的恐怕只有湘潭人。碧吾和尚把父亲留下的带血的槟榔佛珠常挂胸前,并且把自己率领的游击队也唤作“铁槟榔僧侣抗日救亡队”,这表明他是何等虔诚而又坚定地把国恨家仇永记心间,誓与鬼子血战到底。他说得好:“家仇我可以忍,百姓有难不能忍!民族危亡关头更不能忍!”“我们虽然出家,但出得了国家这个家吗?”何等斩钉截铁!又何等义正词严!当师兄弘莲执着于“出家人不能杀生”的戒律,对参加抗日心存疑虑时,他和方丈一道,用周恩来在南岳向僧人发出的“上马杀贼,下马学佛”的号召开导他:抗日打的是鬼子,救的是百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达摩祖师不是惩恶扬善,斩妖除魔,才成佛吗?”“抗日就是斩妖除魔!”经师父、师弟指点迷津,胆小怕事的弘莲后来也成了英勇杀贼的游击队员。

敢闯、敢干、敢担当,为了报效国家和民族,为了赶走日本强盗,救民于水火,刀山火海无所惧,粉身碎骨志不移。这就是“铁槟榔”精神!——也就是中华民族的硬骨头精神!

这种精神,是自古以来,由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孕育而成的湖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宁死不屈的骨气与血性在抗日战争那个特殊年代的集中体现。它与“若道中华国果亡,除是湖南人尽死”的英雄气概一脉相承。

这使我想起了戏剧大师田汉在历史话剧《关汉卿》中张扬的那种“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的精神。从“铜豌豆”到“铁槟榔”,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的高度和典型意义虽不可等量齐观,但二者所焕发出来的人性和真理之光,却同样可以照亮广大受众的灵魂。

广播剧独擅的艺术优势,是通过语言(有声语言)、音响和音乐三位一体的有机组合来塑造艺术形象,演绎故事。让各种形态的声音美在作品中融为一体,强化听觉形象的审美效果,使之产生既悦耳怡神又净化人的心灵的审美魅力,达到寓教于乐、雅俗共赏的目的。

广播剧使用有声语言,它比无声语言(文字)要生动精彩得多,蕴藏的内涵也丰富得多。由于它直接诉诸于受众的听觉,因而与小说诗文等书面语言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果说后者是给人读的,文字要“雅”一些,“宜蕴藉而忌分明”,那么,广播剧的语言则要尽可能通俗、口语化,“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④并且要讲究传播的技巧和方式方法,这样才能抓住听众的心。《铁槟榔》做到了这一点。编导借鉴长沙弹词和说书的手法讲述全部故事,主线分明,启、承、转、合,环环紧扣,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让听众欲罢不能。主要人物的语言个性鲜明,直白而不乏文采。说唱配合,伴奏和自然音响水乳交融,特别是主题歌词曲俱佳,富于湖南花鼓戏韵味。

因此,它一经播出就深深拨动了广大受众、尤其是湖南老百姓的心弦。

请听,上集是怎样介绍游击队长马阳德(碧吾和尚)的身世和奋起抗日的原委的:

敌机空袭湘潭,猛烈的轰炸声和百姓的惨叫声连成一片;寺庙里传出老方丈超度亡灵的钟声、木鱼声、念经声。接着,是难民涌进佛寺的吵闹声,弟子义真悲愤地怒吼:“日本鬼子都打到家门口了,杀我的亲人(注:他全家人都死于敌机的炸弹下),还当什么和尚!”伴随着这些声音营造的战争气氛,作品插播了如下一段述说(念):

马阳德湘潭长岭人,从小人称过江龙。槟榔佛珠挂胸膛,他是龙岩寺里一和尚。吃斋拜佛念经文,参禅悟道心意沉。鬼子轰炸湘潭城,马和尚一下愣了神。佛珠捏得咯吱响,他要上战场杀豺狼。

这些场景,逼真地再现了当年日寇铁蹄下湘潭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具有强烈的时代氛围和时代特征。它把碧吾和尚发动、组建游击队奋起抗日的背景和动机交代得一清二楚,让人闻其声如见其人。

再听,下集是如何讲述“铁槟榔僧侣抗日救亡队”巧计掩护359旅南下支队夜渡湘江的:

广播剧在绘声绘色、娓娓动听地叙述了游击队在上方桥用鸭子大摆迷魂阵,诱使日军上当扑空的战斗之后,紧接着调转笔头,更加浓墨重彩地渲染了那场精心策划的“槟榔节”:

说白:……槟榔节上真热闹,鞭炮礼炮冲云霄,莲花闹闹出数来宝。

众人:晒槟榔啰!晒槟榔啰!

此时,“晒槟榔”声此起彼伏,礼炮声、鞭炮声响成一片。随之传出节奏分明、充满幽默情趣的莲花闹声:

湘潭人,嚼槟榔,婆婆佬佬年轻小伙细伢妹仔

个个都是槟榔王。

望着槟榔眼放光,口含槟榔喷喷香。

嚼得腮帮子往外鼓,嚼得血性也方刚。

越挫越勇是本真,嚼出犟劲斗志强。

城里人声鼎沸,“过槟榔节罗!”“晒槟榔罗!”热闹非凡,城外却不断传出阵阵枪声和震耳的炮声。在同一时空里,多声道、多色彩、多层面的声音,自然音响和人为音响,巧妙地协调在一起,相互烘托、映照,把战火纷飞中举办的那场特殊的“槟榔节”既热闹、欢乐又紧张、惊恐的场面和环境气氛,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了,让听众有如亲临其境。

正是在这个不寻常的槟榔节,令人崇敬的龙岩寺老方丈在与龟田讨论佛法时,严正地谴责日军在中国举起血淋淋的屠刀、滥杀无辜的罪行违抗佛旨,而奋起抗日的中国游击队则是斩妖杀贼的正义之师。当龟田惊悉南下支队已抢渡湘江时,他气急败坏地下令点火把老方丈活活烧死。这位爱国高僧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南下支队渡江的胜利,以满腔碧血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日救国的凯歌!

这,正是“铁槟榔”精神最辉煌的显现与升华!是全剧的最强音和高潮中的高潮!

注释:

①李渔:《闲情偶记一卷·结构第一》,《李笠翁曲话》,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页。

②李渔:《闲情偶记一卷·结构第一·脱窠臼》,《李笠翁曲话》,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3页。

③周恩来为爱国名僧暮笳所写题词“上马杀贼,下马学佛”的照片,至今保留在南岳衡山何键别墅遗址二楼。当年,田汉还为暮笳题诗一首:“锦衣不着着缁衣,敢向人间惹是非。独惜潇湘春又暮,花前趺坐竟忘归。”均传为美谈。

④李渔:《闲情偶记一卷·词采第二·贵显浅》,《李笠翁曲话》,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9页。

(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 孙 婵

猜你喜欢
广播剧湘潭槟榔
湘潭高月塘大桥施工线型监控与合拢策略研究
湘潭八仙桥都市民俗活动空间调查
急救知识普及
湘潭:天生C位
广播剧还有前途吗?
耳朵里的声音大戏:新中国广播剧风雨历程
2018中国广播剧年会在辽宁丹东召开
5月槟榔市场监测分析
8月海南气候动荡 农作物减产剧增
6月槟榔市场监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