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的逻辑

2016-11-21 02:19尹俊国
中国青年 2016年10期
关键词:沃霍尔网红娱乐

文-本刊记者 尹俊国

网红的逻辑

文-本刊记者 尹俊国

之所以出现网红这种现象,是因为年轻人有需求。

网红逻辑成立的大前提是互联网已经成为年轻人的首要信息传播渠道。多项调查显示了互联网在年轻人的生活中有多重要:90%的90后每天上网时长超过两小时,每天接触手机平均时长为3.8小时,电脑2.4小时,而看电视只有半小时。

这充分显示出,当下年轻世代绝大多数的媒介注意力,都被互联网吸收掉了。在这种情况下,网红的主要消费力量就是以80后和90后为主的年轻人。再进一步说,就是草根青年阶层在消费网红。

几十年前,艺术大牛安迪·沃霍尔就放出惊世骇俗的预言:未来,每个人都能成名15分钟!如今,脑洞大开的年轻人的目标是,将这15分钟不断复制下去,做成几个亿的大生意。

网红甚至不一定是人类,猫猫狗狗,甚至虚拟形象,只要得到广大网民的喜爱和追捧,就可以成为实力网红。比如日本有篮子猫、熊本熊,中国则有坐拥几千万粉丝的叫端午的猫和叫妞妞的狗,而作为韩寒的狗而爆红的马达加斯加,更是深刻证明了当网红绝不仅是你们人类界的事儿。

每一个深入人心的网红,都是一个符号,而每一个符号,都是一股力量。他们折射出社会的心态和需求,也成为一个个微妙的寓言,让我们得以看到无数嗷嗷待哺的心灵空洞。

从芙蓉姐姐、凤姐的1.0时代,到如今以Papi酱为代表的3.0时代,可谓是江山代有网红出,各领风骚好几年。这个过程,网友对网红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最初的不耻、取笑、恶搞,到如今的认可、欣赏和喜爱的过程。比如网友们对于芙蓉姐姐和凤姐的看法就发生了从嘲讽到认可的转变。

Papi酱那一句精彩的自嘲“人不穷怎么当网红”,虽然会让王思聪们不以为然,但却给广大的草根们指出了一条成名发达的希望之路,也给沃霍尔的预言下了一个网络精神十足的注脚。

网红不仅仅是一种网络亚文化,更是一门大生意。它意味着在一个互联网不断深入浸染生活的环境中,人们的娱乐方式正在发生转变。年轻人不再满足于抬头仰视那些在电视里光鲜亮丽的明星大腕,他们渴望看到更接地气儿、更无所顾忌的新新偶像,这种受众口味的变化,也意味着娱乐产品运作逻辑的深刻变革已经开始。一些嗅觉敏锐的资本开始布局网红产业,Papi酱加盟的公司被估值十亿,引起轰动。可以预见,当资本涌入网红业,势必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成为网红当作自己的梦想,也意味着一波新的网红制造海啸正在逼近。

网红并不只是在中国的互联网生态中才有的现象,在每一个互联网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有网红。只是区别在于,“别人家”的网红经常会关注社会议题,如性别歧视、种族平权等等,而我们的网红绝大多数只能被归入娱乐人物。在这方面,我们是不是也需要同样的“公共网红”,来增加网红界的技术含量,甚至成为推动社会前行的另一支生力军?

我们还要继续发问:这是一条人人都走得通的路吗?这对年轻人的价值取向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网红会有上位的那一天吗?会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主流文化现象吗?这场互联网时代的造星运动会持续多久,又会给年轻人带来哪些影响?

猜你喜欢
沃霍尔网红娱乐
成为安迪·沃霍尔
安迪·沃霍尔的个人艺术史“成为安迪·沃霍尔”
不要上“网红”的当
Jay-Z的沃霍尔情怀
安迪·沃霍尔:从A开始,再回归
网红滚滚
«ВаНхУН»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