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玉军
内容摘要:毛泽东经典的诗词共129首,内容博大精深,思想境界高超,气势宏伟磅礴,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完美呈现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画卷,无疑会受到大学生的热烈欢迎。毛泽东经典诗词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概论课》毛泽东思想专题教学过程中,善于引用毛主席不同时期的经典诗词及作品背景分析,深入浅出地阐释抽象而深奥的理论。按照时间主线,毛泽东诗词初略分为六个阶段,贯穿到毛泽东思想专题教学中去。同时加强毛泽东诗词实践性教学,增强教学实效性和吸引力。
关键词:毛泽东经典诗词 高职 毛泽东思想专题教育
一、反映国民党内的军阀混战和工农红军反围剿斗争的诗词
1929年秋的《清平乐·蒋桂战争》“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以及下阕中的“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等就凝练地揭示:白色政权之间因政权夺利存在着分裂和战争,造成小块区域的红色政权能够发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的基本形成—井冈山模式既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农村革命根据建设。1928年秋的《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词通过对黄洋界保卫战的描写,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井冈山将士坚守根据地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了诗人从容不迫,以不变应万变,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天才般的战略战术的思想。“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虽然当时敌军有四个团,我方只有一个营,敌我力量悬殊,形势相当严峻,但是我第一块红色根据地却坚不可摧;“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表明根据地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才会有“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胜利战果。《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1931年早春)、《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1931年夏)等词中“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等句,热情洋溢地歌颂了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的革命精神和人民战争的无敌威力。
二、反映土地革命的火热场景及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的诗词
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没有土地革命或其政策不正确,得不到农民的支持,武装斗争就会失败。毛泽东的词作《西江月·秋收起义》(1927年9月),短短的50个字,却真实地再现了秋收起义的历史,具有诗史价值。“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就揭示了党能够领导人们开展“土地革命”的根本原因。《清平乐·蒋桂战争》中的“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等诗句,则生动描绘了农民开展土地革命的欢欣活跃景象。正是党和红军彻底解决了广大农民的土地问题,于是才出现了毛泽东的《如梦令·元旦》“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1929年底)该词主要描绘了行军的畅达和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火热场面。《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1930年2月),“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加强了工农武装力量雷霆万钧的气势和必胜的信念。《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1930年7月),20年代末30年代初,全国各地出现大大小小十多块根据地,“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均反映了红军不怕牺牲、英勇作战的精神,真实再现了随着革命武装斗争的不断胜利使得根据地不断扩大的客观情形,展现了“星火燎原”般的壮观革命形势。
三、反映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的历程及革命的乐观主义的诗词
工农武装割据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重要内容,但当时并不为党内部分教条主义人士所接受,被指责为“游击主义”“狭隘经验论”等,毛泽东因此曾多次受到不公正的打击和处分。毛泽东的词作展露了他的心路历程。《菩萨蛮·大柏地》(1933年夏),因1932年10月中共苏区中央局宁都会议后,毛泽东受排斥,被免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的职务,改去地方上主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工作,这年夏天(即1933 年)他因从事调研工作,领导中央苏区的查田运动才重返大柏地,面对昔日(1929年阴历的除夕之夜大柏地大捷)金戈铁马的战场,他感慨万千地撫今追昔,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诗。“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全词语句跌宕优美,气势高远,意境深邃。通过对大柏地夏天傍晚雨后晴空的山川风景描绘,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胸襟。读者即在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气氛中受到熏陶,又在革命史诗中受到革命人生观教育。再看《清平乐·会昌》,它的上阙:“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结合当时的形势,就会发现其中很深的寓意。这首词写于1934年7月。当时,由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指挥,第五次反“围剿”节节失利,中央革命根据地日渐缩小,形势危急。东方欲晓,借喻最黑暗、最困难的时期即将过去,光明即将到来;莫道君行早,实则含有及早突围、实行战略转移的意思。“踏遍青山人未老”,自从秋收起义迄今,红军已经转战数万里,跋涉无数的山峰河流,然而心态未老,革命意志弥坚。“风景这边独好”是双关语,表面是说风光景色惟独会昌这一带好,实则指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南线一带由于执行了毛泽东的意见而出现新的局面。
四、作为革命英雄主义史诗万里长征的光辉记录的诗词
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毛泽东诗词多有体现。《十六字令·三首》,此词作于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五年长征途中湘贵一带群山间。三首词是一个整体,毛泽东写的是山,但是通过对山的描写,毛泽东那博大的胸怀、宏伟的抱负和超凡的品格完全显露了出来。《忆秦峨·娄山关》是毛泽东写于1935年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词,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通过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七律·长征》是毛泽东1935年10月创作的一首七律古体诗。8句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五、歌颂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和新中国成立盛况的诗词
解放战争是指1946年6月至1950年6月,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从根本上推翻了“三座大山”在中国的统治。毛泽东诗词多有充分体现。《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创作于1949年4月,诗人热情歌颂了人民解放军飞渡长江天堑,解放南京,改造黑暗旧社会的光辉史实。并以富有哲理意味的诗句,阐发了"追穷寇"的深刻军事哲理。《七律·和柳亚子先生》该诗是毛泽东于1949年所作4月,“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诗的前四句追叙诗人与柳亚子的三次交往,后四句对柳亚子的牢骚提出开导规劝,并表示殷切的期望。《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这是新中国建国一周年后的第一个国庆日,观看演出时,柳亚子先生正好坐在毛主席的前排。亚子填词以志盛,毛主席来和。全词首先从联欢晚会的热烈景象触景生情,联想到旧中国的悲惨情景;然后笔锋转而颂扬国庆晚会上的浓烈气氛,喻示了新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共创繁荣局面的美好前景。
六、展现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全景图画和国际形势风云变换的诗词
《七律二首·送瘟神》,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用头版头条报道了这个消息: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毛泽东读后十分欣慰,写了这两首诗,并在诗题下用一段优美的文字描述了作诗时的喜悦心情。全诗112字,毛泽东写于1958年。这两首诗通过血吸虫病在就社会长期流行,严重危害和新社会迅速被消灭的鲜明对比,揭露了旧社会给劳动人们造成的沉重灾难,歌颂了社会主义制度及劳动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焕发出来的冲天干劲和改造山河的英雄业绩。《七律· 到韶山》这首诗是毛泽东在1959年6月写的,全诗以人民英雄为主角,肯定了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在内容上可谓博大精深,在艺术上也独具匠心。它熔记叙、抒情和议论为一体,同时运用了多种对比的艺术手法,如时间上的昔与今对比,色彩上红与黑对比,感情上咒与喜对比等等,通过对比在总体格调上形成了从灰暗凝重到明朗欢快的旋律,使诗的境界大为开阔。《七律·登庐山》1959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登上庐山,站在襟江带湖的庐山顶峰,纵目远眺,水色山颜,尽收眼底,极富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毛泽东神驰目极,手心相应,又为庐山留下了一首豪放之歌。《念奴娇·鸟儿问答》是毛泽东于1965年5月,是一首反霸权的战斗檄文。借用鲲鹏和雀儿的对话、问答的形式,艺术地概括了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和当时所说的苏联现代修正主义者的大论战,以象征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展示了鲲鹏的博大、高远、无畏以及蓬间雀的萎琐、渺小、卑怯,不仅展现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新图画,而且能使我们看见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走过的艰难曲折历程。
毛泽东诗词是一座巍峨的艺术丰碑,人们吟诵它时,那种崇高的审美感受便会油然而生,那种对于巨大力量的崇敬,对于独步时代的先进思想、意志和高尚情操的向往,强烈地激荡、震撼着读者的心旌。这种崇高的审美感受所表現出来的艺术的道德感染、陶冶力是强烈而巨大的,鲜明地体现了毛泽东诗词的审美认识价值和教育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诗词的背景和底蕴进行阐发,有助于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感召力。把毛泽东经典诗词教学贯穿高职思政教育的始终,必将大大增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课题项目:本论文系2016年株洲市社科联立项课题,课题名称:毛泽东经典诗词在高职院校思政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编号ZZSK161019)。]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