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亚楠
内容摘要: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往往存在着很多意象。这些意象不仅仅指表面的事物,更是在长期的文学渲染下成为了一种精神符号,表达着特殊的情感态度。狐就是其中一种常见的意象。狐作为一种意象出现在古典文学作品中,体现了人类对这一动物特点的基本认识,也体现了不同社会文化的特征。因此,研究狐意象是分析比较中日古典文学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中日古典文学 作品比较 意象研究 狐
中日两国在地理上相隔甚近,在文化上也有一些共同性。狐意象作为一种文化象征,不仅对文学作品本身的内容起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研究中日两国文化异同的重要资料。本文首先对狐这一动物的特性与其意象结合在一起分析,然后对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狐意象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狐意象分析
狐之所以能够从一般的动物上升到文学作品中的符号,是基于其作为动物的基本特性,以及人们运用思想对其形象进行加工而完成的。找到狐与人之间的思想结合点,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狐意象的使用和含义。
(一) 狐狸的特性
狐狸作为一种动物,不但聪明机警,同时也狡诈多疑。在中国,狐狸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尤其是鲜亮柔和的狐狸皮毛,自古以来都是人们御寒的好工具,也是达官贵族追求的服饰时尚。可以说,狐狸的性格特征和一些生物特性都是在自然界的优胜劣汰竞争中逐渐演化形成的。
(二) 狐意象的特性
和狐不同,人类更善于使用抽象的思维情感,通过形象的比喻来概括事物的本质。因此才有了文学作品中许许多多不同的意象。而狐的文学意象常常与其自身的特点以及与人类的相似性联系在一起。
首先,狐狸生性狡猾,善于使用计谋。因此在中文中有“老狐狸”的说法,用来形容某人诡计多端或智慧超群。在面临强敌的时候,狐狸经常通过装死的方法来躲避伤害,且会静待时机杀对方一个措手不及,足可见狐的狡诈。其次,狐狸身姿优雅、面庞娇秀,因此经常与女性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加上狐狸阴险狡猾的特点,人们常常以狐狸来代指魅惑的女性。对于美丽且招异性喜爱的女人,人们往往用“狐狸精”这一带有轻微蔑视的称呼。然后,狐狸还具有神秘莫测的特点,因此人们常常以狐狸来代指神仙、妖怪等拥有非自然力量的概念。“狐仙”、“狐妖”等说法都是一种对超自然力量的幻想和崇拜。
二、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狐
在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狐是一种常见的意象,且含有丰富的思想寓意。下面本文将结合实例对其中的一些狐意象进行分析。
(一)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狐意象
狐意象的使用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它不仅存在于人们口头传颂的神话故事中,也存在于各类文学作品中。由于狐狸性格多变,人们对狐意象的运用也有很多不同的侧重点。在中国文化中,狐是亦正亦邪的典型代表,它可以是阴险狠毒的,也可以是善良美麗的。
狐可以作为一种代表神通广大的意象使用,例如《山海经》、明清各类志怪小说中都对狐的灵性和力量做出了描述。经过各类文学作品的加工,原本只是神出鬼没、行动敏捷的狐狸成为了一种神秘力量的象征,它拥有人类所无法企及的超自然力量,因此人类对它又敬又畏。
狐也可以作为一种妖娆魅惑的形象使用。比如在《封神演义》中,美女苏妲己就是狐的化身,它是女娲娘娘派到人间来魅惑商纣王、颠覆商朝统治的意象。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狐的意象不断出现,化身为各个不同的美丽女子上演着各式各样的奇幻故事。在一些其他的文学作品中,也不乏狐作为美丽女子的化身这一意象出现,给作品更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结合人类的思维,人们还创造出了一系列关于狐意象的成语,这些成语不仅出现在各种古典文学作品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兔死狐悲”以狐狸假装因兔子的死亡而悲伤,隐喻了有的人惺惺作态,假装慈悲。“狐假虎威”以狐狸冒充山中大王—老虎的权威对动物们发号施令,批评了那些自身能力不足,却假借他人权利作威作福的行为。“狐死首丘”以狐狸死亡时的地点选择揭示了人类对故土家园的眷恋,对落叶归根的思想认同。“狐朋狗友”以狐狸和狗为比喻,代指那些只会嬉笑作乐的酒肉朋友。这些意象的使用其实并不一定完全符合狐狸本身的特点,而是人们为了突出文学作品的思想主题而对狐的形象进行不断深加工,才成为了古典文学作品中经典的狐意象。
(二)日本古典文学中的狐意象
受到古代中国的文化外扩影响,对狐作为文学意象的使用也逐渐成为日本古典文学的一部分。在接受学习狐文化的过程中,日本也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创新,经过长期的演化成为了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一种文化现象。
在日本文学中,狐和人类的关系十分亲近。在传说中,人们将狐视为神灵与人类之间沟通的中介,也是作为日本人谷物守护者的形象,将其与稻荷神结合在一起进行供奉和祭拜。同时,“九尾狐”的概念从中国传入,形成一种对神秘力量的尊崇,这一点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很相似。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