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欣宇 郭耕延 彭骞乐 翟亚文
摘 要:黄陵面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传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的一种民间传统风俗礼馍。本文挖掘并弘扬这一传统文化所承载的价值意蕴,分别从鲜明的艺术特色、丰富的历史内涵、独特的民俗价值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弘扬中国观点和中国态度,以非遗“面花”讲好“中国故事”。
关键词:黄陵面花;非遗;中国故事;文化意蕴
1 黄陵面花时代背景
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习总书记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理念和倡议“美丽中国”执政理念、“一带一路”和“走出去”伟大战略的新背景下,笔者立足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陕西黄陵面花为载体,深度挖掘其文化意蕴,讲述好“中国故事”。
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研究思路,本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蕴深度研究挖掘的宗旨,以黄陵面花为典型个例,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出中国梦的世界价值。一方面,挖掘黄陵面花的文化意蕴,使传统文化符号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得以彰显,增强国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促进黄陵面花顺应时代潮流,锐意创新,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现代经济发展相协调。传承并弘扬黄陵面花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进而更好地打造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品牌,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社会、经济价值。
2 黄陵面花文化意蕴
作为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寝所在地的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拥有着悠久深厚的祭祀文化,孕育着璀璨光辉的礼仪文明。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黄陵面花,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丰富的历史内涵、独特的民俗价值。黄陵面花,以其深厚的文化意蕴,具备着讲好“中国故事”的典型示范意义。
2.1 鲜明的艺术特色
制作黄陵面花的过程中,匠人们尽量保持了材质色泽、纹饰、肌理等的自然美,注重搭配色彩和造型,使其生动形象。面花美的视觉感受主要源于对自然材料、工艺的追求,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美好的心理和视觉享受。因而,面花不再仅仅局限于手工艺术,而是升华为一种艺术精神。它是一种独特的本元文化,带有强烈的民族精神文化气质,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每一位面花艺人都有自己独到的技艺,剪刀、镊子、梳子、汤匙、盒盖、小刀等是重要的工具。在他们的巧手下,捏好的面团被恰到好处地拍、拉、盘、揪、剪、切、扎,最终制作完成了一个个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万物生灵。
用于祭祀的黄陵面花,形象以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为主,色彩丰富而鲜明。其采用我国传统的五行观念,运用赤、青、黄、白、黑互补的同时,形成鲜明的对比,和谐而丰富,艳丽而凝重。
面花造型夸张、做工细致,作品如“二龙戏珠”“凤凰戏牡丹”“龙凤呈祥”“百鸟朝凤”“麒麟送子”“雄狮猛虎”“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神话故事和图腾崇拜寓意,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意蕴。作为凝聚着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与心血的结晶,黄陵面花是名副其实的颇具审美、欣赏价值的民间工艺品。
2.2 丰富的历史内涵
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就已有面花的记载。南宋名儒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中即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那时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谓之为“果食”。宋代吕原明在《岁时杂记》中写道:“但至七夕,有为人物之形者,以相饷遣”。至明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达,一些面塑艺人出现在城市的角落里。此时面塑欣赏性显著增强,且有独立的经济价值,并逐渐脱离食用性,演变成纯粹的艺术品,也正式奠定其独特的历史地位。
面花流传于黄陵,已有千年历史。作为一种庄重严肃的礼仪祭品,其蕴含着求吉纳福的祝愿。“二龙戏珠”便是由神话传说演化而来。从前有两条造福百姓的青龙在天池的深潭里修炼。一日,仙女们在天池沐浴,一个浑身长毛的怪物猛扑过来,把她们吓得高声求救。两条青龙听到叫喊声立即奔向天池,英勇奋战,将怪物打得四处逃窜。王母闻后善心大发,送给青龙们一颗金珠,助它们早日修成正果。二龙互相推让金珠,感动了玉皇大帝。他对两条青龙高尚的品德大加赞赏,便又赠金珠一枚。
黄陵面花是民间文化之林的一株奇葩,它源于对黄帝的祭祀,又深深融入黄陵人的生产生活之中。作为民俗文化符号,其不仅是一种原汁原味的乡间艺术,更是人们虔诚信仰和喜庆心情的体现。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在继承传统民间面花艺术的基础上,顺应时代潮流,创造出的面花更注重传神、色彩考究,内涵也不断丰富。
2.3 独特的民俗价值
在黄陵地区,从一个人出生到进入坟墓人们都会有送面花的习俗。作为礼尚往来的“民间雕塑”,黄陵面花渗透到黄陵民俗生活中,体现出中国礼仪之邦的文化气度,这对于我们建设“美丽中国”和讲好“中国故事”具有独特的价值贡献。
黄陵面花题材丰富多彩,因其内涵而各不一样。例如,春节前后,捏制动植物面塑,表示年年有余;寒食节祭祀,晚辈吃掉面塑“蛇头”,表明“灭毒头、免灾祸”;婴儿过月,捏制十二生肖,以“囫囵”祝福孩子能够健康成长。面塑艺人还根据历史故事创造出“嫦娥奔月”“天女散花”“大闹天宫”“霸王别姬”等作品,正如老艺人所说:“天上飞的,地下跑的,什么都能做。”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高要求,以及部分水果鲜花的不逢时节,面塑作為替代品应运而生。经过岁月的演变,在世世代代面塑艺人的传承下,面花与黄陵人的生产生活、婚丧嫁娶等活动紧密结合,增强了面花的普遍性和平民化的特征。
民间工艺品面花还是孩童的玩具,具备社会教育功能。在宋代,作为玩具的面花已发展得相当完善。通常,为启迪孩子的智慧,人们以孙悟空、猪八戒、白娘子、水浒英雄等面塑形象给孩子们讲故事,于潜移默化中打开孩子的想象之门。
黄陵面花是独具特色的“母亲的艺术”,其通过女人的手,将这一传统饮食文化以面和水的形式,融饮食、艺术与民俗文化于一体,从而把美好的寓意传达给亲朋好友。
3 黄陵面花的未来展望
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中,各式各样的面花名列其中,除黄陵面花外,较为出名的还有沈丘县的顾家花馍以及河北省的黄骅面花。从历史上看,黄陵面花与黄帝祭典融为一体,历史悠久,地位尊崇。从制作上看,黄陵面花便于长期保存,富有文化意蕴,图案、工艺都比其他面花精细许多。但就推广而言,沈丘面花已进行批量制作,销入市场,口碑良好,被称作“汉族民间艺术品”。
反观黄陵面花,它在千年以来担任的任务始终是为清明祭祖、婚丧嫁娶等活动提供礼品,暂时未能发展成为一种成规模售卖的商品。其几乎全部由女人捏制而成,却并未被普遍当作一种赚钱谋生的手段,对推广不够重视是阻碍黄陵面花发展的最大障碍。
如何让民间文化与时俱进,适应大众的审美要求,并更好地传达“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这是时下黄陵面花乃至中国丝绸之路饮食文化等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困境与问题。因此,必须对黄陵面花的文化价值意蕴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并以市场为切入点做好包装与宣传,注重消费者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追求,突破批量工业化生产与保障面花质量之间的难题。只有让以黄陵面花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了其应有的当代价值,才能更好地为建设“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王非.黄陵面花——捏出农家幸福生活[J].西部大开发,2012(4).
[2]杨晰.黄陵面花——民间艺术之花[J].文化月刊,2014(14).
[3]刘思莹,韩滨阳,李婉.陕西花馍的艺术价值研究[J].中国包装工业,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