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远平 谢 红
做新闻事实的“记录者”
□樊远平谢红
地市台记者要在新媒体“抢滩”大战中立足,只有秉持专业优势和权威。地市台记者的专业优势在哪儿?四个字:“精益求精”。精策划、精画面、精细节,用最真实、感人的东西去留住观众,在“精”字上下足工夫,把每一个片子做精彩,让人印象深刻。
可视性是电视新闻的特点,电视要靠可见的新闻画面和可听的同期声去吸引观众,要增强新闻的可视性,拍到精彩的画面语言和细节,录到精彩的同期声很关键。一个好的细节画面,不仅能准确地反映新闻事实,而且能生动地传达新闻价值,从而增强电视报道的可看性、信息量,甚至升华电视报道的主题。只有回归到记者最初的职业状态,做一个记录者,才能挖掘到这些最真实、最打动人心的东西。
2015年夏天,我接到采访井冈山精神的“播种机”毛秉华的任务。这是一个老典型,怎么拍好他呢?还是细节取胜。临到午饭时间了,毛老说他去办公室简单吃点,就在办公室眯会儿,下午还有宣讲。去办公室的路上,我就打开了摄像机,一路跟毛老聊天,走进办公室时,我从镜头里隐约看到桌上的几个冷馒头,就问毛老说:“您中午就吃这个啊?”毛老自然地回答说:“是啊,已经习惯了,省得回家往返耽误时间,不能让客人等我。”这么大年纪,中午就吃几个馒头对付一下,下午继续去宣讲,让人肃然起敬。这个无意间抓拍到的瞬间,正是他平凡中见高尚的一个闪光点,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多少人还能做到这样无欲无求?
只有抓住了细节,新闻才有灵气。2013年我去采访一个留守儿童家庭在元宵节那天母子分别的故事——《离别难》,这新闻获得了当年江西广播电视新闻协作奖最佳节目。这条新闻也是采用记录式拍摄。比如,母亲离家前给儿子买手机、整理行李,爷爷奶奶在厨房炒菜,很沉默,我都是扛着机子拍,不去打扰他们。爷爷拿着送行的鞭炮坐在门槛石上若有所思、奶奶眼泪在眼中打转,爷爷奶奶一直目送着儿媳、孙女离开……
这些真实的画面细节,表达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传递出一种人情的温暖,看了之后有淡淡的忧伤,又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不同的角度给人的视觉效果不一样。我们在拍摄时,要注意从不同角度,借助不同前景、背景对主题进行展现,用镜头记录下拍摄对象最美的一面。注意前景的运用、焦点的变化,给人不一样的视觉体验。
常用的拍摄角度无外乎俯角、水平、仰角三种,每一种角度拍摄的画面给人的视觉感受不一样。俯拍出来的画面,如果是拍人物,会把人物的困境、无力感以及被攻击的情况显现出来,使人物显得卑微无助,给人一种压抑感。水平角度的画面给人一种平等的感觉,不用镜头角度来做价值判断,镜头是中性的,不带有情感,让观众自己做判断。仰角镜头与俯角相反,它会增加被摄物的高度,并且带有垂直效果,有一种庄严、令人尊敬的感觉。在电视画面中,综合运用各种拍摄角度,可以丰富画面表现力,延伸画面语言的内涵。
在构图方面,可以借鉴“黄金分割点”,风景主体或者人物放在画面的三分之一处,能更好地发挥主体在画面中的领导作用,有利于周围陪体的协调和联系,容易产生较好的视觉效果,使被摄主体更加鲜明、突出。
相信大家都看过央视的“海采”,像“你幸福吗”“家风是什么”等等,这些采访基本上采用开放式提问,采访的内容很自然、真实。
采访提问方式分为开放式提问和闭合式提问。采用开放式提问,采访对象回答的范畴较宽,可以展开话题。这种问题常用的词汇是“什么”“哪里”“告诉”“怎么样”“为什么”“谈谈”等,如,“您能谈谈对于留守儿童保护工作的建议吗?”封闭式提问,采访对象回答的范畴比较窄,答案比较明确、简单,一般是为了缩小话题范畴,收集比较明确的需求信息等。常用的词汇有:“能不能”“对不对”“是不是”“会不会”等,如,“我相信您作为公司的老总,一定非常关注公司的业绩,对吗?”
我们采访时应该多和采访对象聊天,建立信任度,打消对方对镜头的紧张心理。问话时也尽量采用开放式提问方法,让他自然而然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保证采访的流畅、自然、真实。2015年6月,我们去遂川采访留守儿童,小女孩的父母正好回来了,我在拍摄生活画面时就一边用家乡话跟他们聊天,聊他们父母打工,聊她的学习情况,渐渐地拉近了距离。后面采访的时候,就很顺畅,她的爸爸妈妈也放开了。讲他们的无奈,讲如何想孩子,想赚到钱早点回来盖房子;小女孩跟我聊着聊着,眼泪就开始在眼睛里打转,我趁热打铁问她:“爸爸妈妈回来玩几天就要走了吧?”她说是。我说:“那你又要好久才能见到他们了?”她眼泪哗的掉下来了。我又追问了句:“你希望爸爸妈妈怎么样啊?”她哭着说:“希望他们不要走了!”很流畅,很自然地记录下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所以说,采访的重要一步就是打消采访对象和记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这样才能录到最真实、自然、有意义的同期声。
做好一个新闻记录者,应该做到这几点:
一、提前构思。拿到一个选题,先不要急着拿起机子就跑过去采访,应该先打好腹稿,查找资料,在脑子里面“放电影”,试想一下会是一个什么场景,要从哪些方面去采访。把这些采访的前期工作做足了,到了现场之后再随新闻事件的变化去调整自己的思路,不打无准备之仗。在拍毛秉华时,我提前设计了七个方面的场景和问题,基本上包括了他的生活和工作,然后让他在这些情境里自由发挥,保证了采访的真实、自然、流畅。
二、善于观察。记者到了新闻现场之后,观察人物、环境是必须做的功课。这时,是考验新闻敏感性的时候。一个瞬间的细节,你要立即鉴别它是不是与你的新闻主题有联系。都知道,用黑白寻像镜看的时候,一般会闭上左眼更方便看清,而要抓拍一些细节,甚至要两只眼睛都睁开,一只眼睛盯着拍摄主体,一只眼睛还要观察环境,这是考验一个人“盲拍”的能力。
三、有所取舍。记录并不是原原本本的“照单全收”,而是根据新闻主题需要,不过多干预新闻事件、人物生活等,在遵循新闻事实发展的客观逻辑基础上,记录能为我所用的新闻细节、现场性同期,记录人性的东西。央视有句宣传词:用镜头真诚面对最真实的中国。这是电视人的态度。
(作者单位:吉安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