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昆曲的不解之缘

2016-11-20 12:03徐超
剧影月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杜丽娘牡丹亭梦幻

■徐超

我与昆曲的不解之缘

■徐超

昆曲对于我来说似乎有着一种无法言语的美,描述她的形容词有多种,梦幻、悲壮亦或是深情、苍凉。不同的审美观念会赋予她不同的姿态。于我而言,昆曲恰似一朵幽兰,沁人心脾,令人难以忘却。昆曲的写意与抒情,令人如痴如醉。作为一名昆曲演员,此生能与昆曲结缘实属命运眷顾。本文将以昆曲的至情至美为出发点,阐述昆曲的特征及我心中的昆曲样态,并叙述我与昆曲之间的不解之缘。

昆曲的至情至美

昆曲艺术经过六百多年的流转,已然形成自身一套完善的体系,被称之为“百戏之祖”,兴盛于明末清初。其在中国戏曲艺术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昆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汲取其他姊妹艺术的精华,融会贯通,极大丰富了自身的表演体系。昆曲的唱腔婉转细腻,字声与音律均有极大的考究。它的美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一种声乐艺术,它的唱腔是美的,声调极富音乐性,有着其特有的高低抑扬和阴阳顿挫。昆曲是昆山腔、海盐腔、弋阳腔和余姚腔的四大声腔的组合,后经过不断革新、极致打磨,成就了其细腻婉转的水磨调。流转的腔调给人一种梦幻之美,梦幻中或许有隐秘的忧伤亦或是有较真挚的喜悦,而大多时候这些忧伤与喜悦是藏于人内心深处的,更是在现实中被抑制,无法释放的。而这种种情绪在昆曲美轮美奂的视听中均可寻找到。昆曲的梦幻之美大抵如此,能够让人感受到现实中难以寻觅的美。

此外,昆曲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赋予其律动美。除昆曲自身美的特征外,还在于其情感上的至情至美。昆曲又被称为昆剧,但从字面来看,便知昆曲有一定的剧情,剧情大多描述的是至情至性。因此在欣赏昆曲之时便有一种审视自己,反省生活之感。昆曲的另一种美为写意之美,其有着较为深厚的意蕴,在表演中有固定的程式,昆曲正是通过这些固定的程式来表现出一定的浓情,给人一种过目不忘,而又能够引起心灵震撼的视听。昆曲舞台之上,演员一系列的动作均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舞台之下的观众正是通过演员程式化的动作来领悟个中涵义。正如演员在舞台之上兜转两遭,便已是走过万水千山。锣鼓的声音敲响,已是一夜天明。

昆曲具有“诗化”的美学特征,其抒情唯美的写意手法能够诠释出自身的美轮美奂,能够使观众在欣赏之时感受其作品之外的更为深邃悠远的诗情与意蕴。昆曲雅致的辞藻及优美的唱腔更使其具有一定的诗情,自古文人爱昆曲,其中昆曲所蕴含的文学底蕴不言而喻。

说到与戏曲相识,我要感谢我的母亲,母亲十分喜爱看戏,因此从小便有意识地培养我对戏曲的兴趣,期望日后能成为一名好的戏曲演员。与昆曲结缘应从初中音乐课讲起,依稀记得读初中时,昆曲学校老师来我们学校招收昆曲学生,音乐老师向他们推荐了我,他们也发现我对艺术有些天赋,因此鼓励到苏州昆曲学校学习昆曲,从进入学校起,至今已有14年的光景。在这14年中我与昆曲朝夕相伴,昆曲也已然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难以割舍。在学艺之路中我碰到很多昆曲名家张洵澎、林继凡、顾湘、王奉梅、陶红珍等,能够遇到如此德高望重的老师们,实属幸运。老师们的谆谆教诲为我指点迷津,在昆曲演绎之路上带我攀登艺术的高峰,为我保驾护航。

初学昆曲之时,先从昆曲的基本功练起。每天早上五点就起床练早功,自己给自己加大任务量。我深知学习昆曲不光要有好的身段与好的嗓音条件,更要有克服困难的毅力。一遍又一遍地练习,一次又一次地摔倒等等,这些都需要坚强的毅力才能克服。我自觉自身的功力不足,于是在日常练习中一遍又一遍地挑战自己,不断克服困难,在昆曲的演艺道路上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昆曲仿佛是我生命中的一股清泉,涓涓细流,一旦相遇,便难以忘记。昆曲也是一种精神食粮,能够带给我无穷的力量。昆曲表演中的一句念白、一段唱腔及一个身段表演基本能给我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此外,我将昆曲视为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能带给人无限遐想可以自由自在戏曲的世界里畅游,畅游自由地奔向远方,在走向远方的路途中不急不慢,从容优雅。在多年昆曲的演艺之路上,能够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能够更多的感悟人生,感受人生百态。昆曲舞台是生活中的片段亦或生活缩影,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均可在昆曲中得以感受。

我心中的角色塑造

在昆曲的演绎之路上我塑造了诸多角色,能够在昆曲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在这诸多角色中我钟爱杜丽娘。《牡丹亭》这一经典作品影响着无数人,杜丽娘这一形象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她在情与理的冲突中,冲破精神枷锁,显现出更深层的文化内涵。在《牡丹亭》中,杜丽娘无论是在梦中亦或是现实中都会呈现出一种反抗的姿态,这种姿态是对现实桎梏的抨击。杜丽娘心中满怀对大自然及对大好青春的向往,其寄情于梦中,在虚幻的梦境中去寻找真实的情感。平日,杜丽娘受到呆板僵化的封建传统价值观束缚,在其大家闺秀的外表下有着天性使然的情感。在表现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时应该遵循其人物性格特征,将其放置在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下进行人物剖析,才能将人物进行全方位且更加立体地把握。在判断一个角色是否成功,评判标准在于在刻画人物时是否运用一种既有自己独到见解而又能被观众认同的表演。在诠释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时,除了对杜丽娘准确定位之外,还应有自己的见解。许多前辈艺术家们常常讲用心演戏,无论遇到何种角色都要对人物用心感受和诠释,根据人物及剧情的变化淋漓尽致的演绎,将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完整的展示。

在诠释杜丽娘这一大家闺秀时,身段表演应该含蓄稳重,最重要的是唱腔,演唱时多用假嗓,以柔音为主,在换声点处应该注重真假声的转换,流畅的声音更有助于情绪的表达。在演唱中还应注重装饰腔的运用,如顿腔、豁腔、擞腔等。其中顿腔的吞字唱法,如《牡丹亭·游园》中“一生爱好是天然”中的“是”字,在实际演唱中将第二音吸入半口气,就恰似将此音吞没,使得旋律更加灵活生动。“擞腔”是昆曲演唱中常用的装饰腔之一,擞腔的作用便是使唱腔变得更加摇曳多姿,在演唱擞音时首先应先确保喉咙的稳定,然后运用连贯的气息唱准音韵,应将每一个字符扎扎实实地唱出,不能虚唱,而是应将每一个音符均交代清楚。《牡丹亭·游园》[步步娇]中“袅晴丝吹来闲庭院”一句中的“院”字,便会用到擞腔。在演唱该句时应当注重擞腔的力度变化,为旋律锦上添花。《牡丹亭》整出戏中擞腔是运用最多的装饰腔,且均不在腔首,是在行腔的过程中加入擞腔,以提升旋律的美感。闺门旦的唱腔大多柔和婉转,且多表现出一种温柔与娴熟。因此在演唱中我便运用符合闺门旦演唱特征的唱腔以及符合杜丽娘这一人物性格特征的唱法来完成这一角色的塑造,将心目中勇敢坚韧、楚楚动人的杜丽娘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舞台之上及观众面前。

结语

昆曲的美是多重的,既有梦幻之美,又有写意之美。昆曲的写意之美依靠于昆曲的程式化表

猜你喜欢
杜丽娘牡丹亭梦幻
《牡丹亭》梦境对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解读
论《牡丹亭》的情味
——并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
叙事策略:对照莎剧,看《牡丹亭》
异域风光恰如故,一销魂处一篇诗
异域风光恰如故,一销魂处一篇诗
梦幻鞋旅
梦幻褶皱
梦幻西游
待从头,盛情说不周
梦幻西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