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斌
如何正确选择音乐记谱法
■赵斌
近年来,五线谱普及进入了幼儿园、小学及国家、省市级民族乐团等。笔者自小学习民族器乐,使用的是简谱,后进入音乐学院才使用五线谱进行学习。目前,本人已经有了多年的实践经验,对记谱法的使用有了些个人的见解。
音乐是流动的艺术,转瞬即逝。为了留住音乐,传承音乐,人民开始寻找能够留住音乐的办法,于是各种记谱法被发明使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音乐风格产生了不同的记谱方法,直至今日还在延续使用的记谱法,如五线谱、简谱、工尺谱、六线谱(吉他)、鼓谱(架子鼓)等。可以说乐谱是传播音乐的重要载体。
中国传统音乐的记谱法最早是运用的是工尺谱,但只有音高没有音长,古琴谱至今在用工尺谱,但也在不断运用五线谱与简谱记谱,以寻求发展方向,可以说五线谱和简谱是现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出现的最多的记谱法,但是两种记谱法该如何选择呢?哪种记谱法更适合记录中国的传统音乐呢?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论哪种记谱法只要适合记谱的都可以使用,也需要找更适合的方法来发展本民族的音乐。
1713年五线谱进入中国,《律吕正义》续篇中有记载。简谱目前最早的记载是1903年,按照时间上看五线谱最早进入中国,而笔者自小学习民族器乐却是使用简谱。这说明音乐前辈们,在音乐的传承中已经有了选择,可是为什么近几年五线谱的发展如此迅速呢?本人认为主要是以下几点原因:
一、方便交流。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文化也逐渐地被世界所重视,因此中国音乐也经常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示。而国外音乐家们使用五线谱,由于记谱法的不同,在文化交流上出现了障碍,因此,有些国家级演出团体率先使用五线谱,以方便交流。
二、人才配备原因。乐团的指挥目前都是西洋乐音乐理论体系毕业的(中国传统音乐目前还没有系统的音乐理论体系),器乐用的是钢琴,理论是以钢琴等西洋交响乐乐器法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使用的都是五线谱,因此几乎所有的指挥只能看五线谱或只习惯看五线谱。另外现在学校音乐教师的配备要求首先就是要会钢琴,会唱歌,因此教师们在教授学生音乐的时候也是多使用五线谱。而且音乐学院的教育都是以五线谱为标准记谱,视简谱为业余记谱法。这样,所有的作曲者都是以五线谱为标准记谱法,这也对五线谱的推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现代技术的原因。打谱软件的发明,让作曲家们不需要再一个个的音用手写出来了,把合成器连上电脑,弹什么就直接在打谱软件上面记录什么,非常方便,节约了体力,节约了时间,而且还可以通过软件进行各种的修改,如出分谱,出总谱预览等,可以说打谱软件的问世是压倒简谱的最重要的原因。方便的简谱记录软件到现在都没有。
可是,五线谱真的适合记录中国的音乐吗?我是否定的,五线谱使用后发现了大量的问题,因为五线谱记谱跟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是相悖的。
中国的传统音乐都是单声部为主的。自然泛音的音程和声音乐几乎没有,简谱很方便记载单声部的音乐,这与中国的传统音乐非常吻合。
中国传统器乐演奏基本都是单声部作品,或叫线条音乐,如二胡、笛子、唢呐等,有别于国外的和声音乐,近现代也有发展和声器乐,但还是在线条音乐的基础上产生的小变化,不能完全叫和声音乐,简谱记谱更适合线条音乐的记录,方便、实用。
三、中国的审美观点决定的。中国人的美术审美首先就是平面的,而国外首先是立体的,中国人对音乐的态度一样,首先是旋律线条是否好听,然后才能听到音程、和声等,简单的例子就是国外在中国流行的音乐,首先是旋律线条好听的,而不是和声变化复杂、丰满的。而记录旋律线条还是简谱更方便。
四、首调概念是中国音乐的最大因素。中国人基本上都是用首调唱名法演奏或聆听音乐,其主音是根据调性游移的,每个具体的音在不同的调性时唱名都是要变动的。这也和简谱记谱法的记录方式是一致的。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戏曲。而且中国传统音乐一般情况下是不转调的,譬如一段锡剧唱什么调是看演员的嗓子,嗓子亮,高一个调也可以唱,但旋律不变,如果用五线谱的固定调概念,那就完全找不到主音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国音乐是以首调概念为主,而五线谱使用是以固定调为主。中国的传统音乐具有我国特有的文化特点,在中国的文化历史条件下,又带有可以辨认的历史信息,因而使得音乐本体的考证成为可能。所以在打谱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在保存传统风格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适应音乐的规律,一味地“与世界相接轨”,将古香古色的原汁换掉,势必会导致中国音乐“原生态”的退化,中国音乐失去了自己的根。在中国传统音乐中还是要使用简谱记谱,可以使用五线谱中的优势对简谱进行补充,而不是替代。记谱的目的是为了音乐文化的传承,选择适合自己本民族音乐记载的方法是最为重要的,这点和汉字传承一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