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君
论滑稽戏的传承与发展
■姚君
从艺十多年来,我对滑稽戏喜爱有加,从中尝尽了酸甜苦辣,长期的探索追求与实践让我在舞台上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在把笑声带给观众的同时,我也日趋成熟,我将对这门艺术的追求将永不停步。今日提笔想浅析一下我对滑稽戏的理解。
滑稽戏是上海一带的汉族戏剧剧种之一,起源于苏州,现在主要流行于上海及其周边吴语地区,多以上海话作为表现语言,同时大量模仿吴语太湖片方言,偶尔也有对北方话、粤语等其他方言的模仿,表演形式上类似于北方的相声和小品。滑稽戏的形成与发展同文明戏、独脚戏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文明戏又称新剧、中国早期话剧,二十世纪初曾在上海一带流行,演出时无正式剧本,多采用幕表制,可即兴发挥,文明戏中角色有滑稽一行,与小生、悲旦、泼旦、老生合称为“四庭柱一正梁”。滑稽戏刚从文明戏派生出来时,其表演艺术及角色分行乃文明戏体列,仅仅改由大滑稽行的演员领衔,剧中安排较多笑料,后独脚戏与文明戏合流,形成了一个有说有唱、着重于制造笑料的特殊戏剧表演艺术。从中不乏出现领军人物和各种滑稽流派,像王无能、江笑笑、刘春山、以及鲍乐乐、赵希希、陆奇奇、朱翔飞、程笑亭、范哈哈、笑咪咪、笑嘻嘻、姚慕双、周柏春、袁一灵、杨华生、文彬彬等。其中不少人成为后来滑稽戏的著名艺术家。
1942年,江笑笑发起和组织杨天笑、赵宝山、仲心笑等采用文明戏的体制,发挥滑稽的表演手法,演出了第一个有故事情节和扮演人物的正本大戏《一碗饭》,滑稽戏也从此诞生了。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化,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滑稽戏也很快作出反映,从题材内容到表现手法都越来越丰富多彩,出现了《我肯嫁给她》《路灯下的宝贝》《酸甜苦辣》《小小得月楼》《阿混新传》《毛脚媳妇》《土裁缝与洋小姐》《多情的小和尚》《店堂里的笑声》《GPT不正常》《快活的黄帽子》《一二三起步走》《龙子龙孙》等。由此可见滑稽戏不乏精品佳作,滑稽本身的艺术成就不同程度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滑稽戏的基本功讲究说、学、做、唱。南腔北调,九腔十八调,演员在掌握这四门功课的同时,尤其对人物塑造更为重要,滑稽戏演员要口齿伶俐,反应敏捷,能讲一口漂亮的各地方言,如上海话、宁波话、绍兴话、杭州话、苏州话、无锡话、南京话、扬州话、山东话、四川话、广东话等,而且往往以会讲混杂的方言为妙,如广东上海话、北京四川话等。滑稽戏演员有时还根据剧情的需要说英语、日语等外国语言等等。滑稽戏的表演风格与其他戏剧演员在塑造角色及表演风格上基本一致,正所谓艺术是相通的。但是滑稽戏演员在表演上特别注重语言节奏和心理节奏,尤其是喜剧人物的噱头要在人物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一张一使有机结合,使人忍俊不禁。
例如我在滑稽戏《阴差阳错》中饰演的“宝宝”。因为“宝宝”是个智障青年,所以我选用滑稽戏表演中特有的“呆派”表演风格,在语言上形体上都慢半拍,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都像逼出来一样,而对手却是像“小辣椒”那样的快节奏,两人一搭一档,一问一答,再加上表演上的适度夸张,强烈的反差效果,得到了满堂彩。我在独脚戏《山东人打电话》中,把各地的方言都集中浓缩在故事中,同样一个漂亮两字,每个地方的说法都不一样,北京人说“美丽”,上海人说“赞个”,无锡人说 “标志”,苏北人说 “乖乖好看的没得命喽”。可见滑稽戏的语言尤为重要,各地的方言使用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喜剧效果。
一位优秀的滑稽戏演员不但要会多种戏曲唱腔、常用民间曲调或流行歌曲,而且还要会各种流派唱腔。我在学堂学艺时,老师对我的唱腔尤为注重,考虑到我生了一副天生的好嗓子,想把我打造成为像王永生一样的说唱演员。于是我查阅了大量的学习资料,从袁一灵的 《金陵塔》、王永生的《人》《风》《路》、龚佰康的《满园春色》到顾竹君的《流派杂唱》。2001年我以一曲《毛脚女婿》参加了由上海举办的首届“江浙沪滑稽新秀大奖赛”,获得了说唱组“银奖”的殊荣。我知道自己与纵横向的优秀滑稽演员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于是我潜心苦练基本功,提升自我文化素养,虚心向老一辈的艺术家学习,从他们身上吸取养分来丰富自己的滑稽戏表演,说学做唱。我首先在“说”上下功夫,学习各种方言,并学说了独脚戏《十三个人打麻将》《山东人打电话》《爸爸去哪儿》和《骗你没商量》。不断的舞台实践使老百姓得到欢笑的同时,我也像经历了一场场严格的考试。“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也就是说要想在滑稽舞台有一席之地,必须经受无数次的洗礼。
近几年来,滑稽戏有点青黄不接,年轻演员的培养跟不上,新的好的剧本难产,这些都成了不容忽视的问题。再者,现在的年轻人,像我一样喜欢看滑稽戏的很少了,更多人选择走进电影院看美国大片,这是一种悲哀。我深深地希望媒体,社会各界能给滑稽戏更多的宣传,更多发展空间,鼓励年轻人走进戏院,感受古老的华美的戏曲艺术。其实作为新生代的滑稽人在不断创新的同时,传承尤为重要,老前辈的艺术精华在我们这代人身上要不断繁衍,特别是滑稽戏特有的传统套路及手段——“吃进吐出”“自作聪明”“举一反三”“弄巧成拙”“铺三抖四”,不但要熟练应用,而且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归根结底,当掌握了所有技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演员之后,我们比拼的是什么?那就是“文化”,曾经有人说过“演戏演到最后拼的就是文化和修养,从你登台说的第一句话起,就可以判断出这个演员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和专业素质,判断出他是否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是否热爱自己的表演事业,甚至能判断出这个演员未来是否有前途。”这一点让我体会很深,演员的个人修养从哪里来?从小的教育是很重要,但后天的自我完善更为重要。一个演员是否具有较高文化修养和优秀品格,从他们扮演的角色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虚伪的人再装腔作势也表演不出真诚,一个俗不可耐的人再修饰也表演不出高雅,演戏是需要一定的思想深度、艺术修养和表演技巧来实现的,只有有修养的演员才能诠释好角色,塑造好人物。
演员不仅需要有广博的学识和对历史、文学、各门类艺术、心理学、社会学有所了解,同时还需要不断地观察和体验生活、揣摩生活,积累各种生活素材,来充实完善自我,其中尤其是对其他兄弟剧种的探索和研究,虽说表演形式不同,但艺术是相通的,可以相互借鉴和取长补短的。要清楚地认识到语言艺术的内在实质,那些最美妙的语言,就是在学习、工作、研究自己的创作中体会得来的,这样表演才会成功。所以说,作为新生代的滑稽戏演员,肩上的担子还很重,传承和发展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