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仕德(天津农学院,天津 300381)
浅议京剧的翻译与跨文化交流
李仕德
(天津农学院,天津 300381)
京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东方化的审美取向和综合众多艺术样式的表现手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跨文化语境下的京剧翻译是异质文化之间的互动、融合的一个过程。根据针对性、阶段性、适应性原则,只有京剧翻译者具有了跨文化意识,才能找出合理的方法,达到良好的翻译目的。翻译的“文化异化”本质上决定在译语中保留源语言的文化价值才是其追求。因此,要达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只有采取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才能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社会进步
京剧翻译;实例;异化;跨文化交流
京剧是一门将音乐、舞蹈、音乐、武术、诗词、美术甚至杂技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上世纪30年代,梅兰芳先生将这一国粹推出国门,其间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最终获得国际艺术界的赞誉,京剧从此享有“东方歌剧”的美称。在弘扬传播优秀中华文化的过程中,翻译起到了无可比拟的作用。京剧作为一种戏剧,其兼具文学性和表演性的双重性质使其译介复杂化,因为戏剧翻译不仅要涉及两种语言符号系统之间的语际转换,还要涉及语言之外的其他各种因素,要考虑戏剧的舞台性、视听性、口语性以及语言的动作性等。
跨文化交流源于美国,始于60年代,侧重于交流文化,它以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为主旨,以提高语言教学质量和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为目的。在2l世纪的今天,中外文化交流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如何依托影视媒体借助翻译的桥梁进一步诠释和传播京剧文化,是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
在京剧行当翻译中,应把文化传播的目的与翻译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在这方面,功能派针对各种翻译的薄弱环节,提出重社会文化及交际功能的翻译目的理论。该理论指出译者要将在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中的原语文化中具有特定意义的符号转换成译语文化中符号,其中必须把交际符号在意义方面达成共识。原语只是译者利用的多种信息的一种,原语不再被译者当作决策的至高无上的依据,它只是提供一种信息。因此,在翻译京剧行当时,译者可以拓宽翻译的技巧,解脱直译的羁绊,灵活选择相应的合适的译法使翻译名称能准确传达其文化蕴义,以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由京剧各种行当角色来代表,他们传递着不同的文化涵义,现有的对角色的译法良莠不齐。归结起来,存在着如下翻译问题:
(一)译名肤浅,忽视文化导向
如有的翻译版本直接根据音译用 “Qing Yi、Hua dan 、Xiao sheng"…来翻译各种行当,这种直接将中文读音移植于译语文化的翻译方法,完全干扰了译人语群体的认知与理解,达不到传播中华文化的目的,相反会使外国朋友对各种称谓产生距离感,使得翻译名称显得生涩难懂,不算是一种好的翻译方法。还有的采用直译法翻译(literal translation),忽视传达角色的文化内涵,如将红生译为“red face person”,这样外国朋友虽然能从字面意思推断红生的面部舞台妆扮,但不明白如何演员要涂成红脸,以及红色所代表的人物形象。还有的翻译采用仅局限于角色的表面形象的意译法,忽视了其文化构建,就显得肤浅。如有的译者将净行演员翻译为“painted face",仅仅由于其在舞台上形态各异的脸谱需用各种彩色图案勾勒,这种译法虽然译出了其人物形象的舞台面部特征,却显得很单薄,各种脸谱匠心独运的勾勒手法和图案纹饰在翻译中流失了。好的翻译应该让外国友人被引导对这一方面产生长久的文化印象。
(二)翻译选词不当,妨碍响理解
如武生这一行当在京剧中所表现的的是武艺高强、能征善战的男性将领和英雄人物。于是有的翻译版本用“acrobatic man”来翻译,而“acrobat”在英语里的意思应为会耍杂技的人或杂技演员,但杂技只是演员用来表现其武打能力的一种舞台表现方式,并不意味着武生这一角色就是中国文化中的杂技表演者。这种译法使接受者只看到了武生从舞台的层面所表现的角色,而不能理解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武生所传承的人物形象,因此就达不到翻译效果。又如有的译者用“clown"来翻译“丑”,这也是错误的,因为丑行在京剧中的角色表现的多是性格诙谐、给他人带来快乐,而“clown”在英语中是小丑的意思,而京剧中的丑行反映的是一种人物内在性格的幽默,而非取乐他人的手段,故用“clown”来翻译“丑”是不妥的。
(三)译者对角色的文化意义把握失衡
例如在京剧里“花旦”这一行当通常表现的都是,聪明活泼的的丫环或是开朗伶俐的的年轻女孩。于是有的翻译就用“flirtatious girl”,或“coquette female character”来翻译。而根据《大英辞典》的解释:“flirtatious”的意思是“the way that deliberately tries to attract sexual attention",而“coquette”的意思应该为“a woman who frequently tries to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men without having sincere feelings for them",这两个译名都会使外国朋友误认为花旦是西方文化里那种性感、擅于调情的角色。这显然是与中国文化传统相悖的,在中国传统的道德观里,三从四德、甚至足不出户才是女子应该遵守的,把稍微轻浮的举止都指责为败坏门风。所以这两种翻译都是不妥的,而且封建社会的中国丫环一般指20左右的年轻妇女,用“female character”没有译出她们的年龄范围,显得很不准确,这种误译的情况多是译者对角色的文化意义理解偏差造成的。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外语译制片涌人国门,越来越多的优秀国产片走向世界,京剧翻译逐渐引起译界学者的关注。研究发现,京剧翻译不同于其他文本翻译的显著特色在于其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一方面,由于屏幕空间有限,电影屏幕大小很大程度上限制译文的长短,译文字符数须控制得恰到好处,太多会占据屏幕空间而影响观众欣赏画面的效果,太少则不足以提供观众足够的情节内容和背景信息;另一方面,由于电影画面与声音具有瞬时性特征,译文也是一现即逝,不像书本可供读者前后参照,译者须确保字幕与画面变化同步协调,在闪过的瞬间为观众提供与人物口型、情景更替相吻合的信息并确保前后衔接连贯。京剧所提供的语言信息和视觉信息、听觉信息密切配合,这意味着字幕译者应利用画面和声音提供的背景信息,使其译出的文字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空间内与固有的视听信息相辅相成,共同实现信息功能。因此,在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制约下,京剧翻译文本宜选用常用词和简明句式,避免繁复冗长,文字内容应浓缩凝练,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这样才能顺利完成人物对白及相关背景的信息传递,满足观众的观赏与认知需求。
京剧翻译不是两种语言符号系统之间的简单转换,而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译者采取何种方式处理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关系将决定文化传播的效能,电影台词中许多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词语和特殊语言形式难以用另一种语言符号来体现,而字幕翻译受时空限制的特性又大大增加了译介的难度。针对这些特点人们对京剧翻译的策略、原则、方法提出了各种观点。用较为简短的语句译出原话的意义;删除,即完全略去不译。影视语言的特点在于其聆听性、综合性、瞬时性、通俗性和无注性,并就字幕翻译中人称指代、对白停顿、文化差异、双关语等问题的处理提出看法。译制片必须要解决口型与内容、语序与画面、归化与异化。
以下是影片《梅兰芳》英文字幕对上述三大问题的处理范例:
例l:要是听戏也不准时。你们怎么开锣?If you came late,could the opera begin?
锣是京剧伴奏乐队中的一种打击乐器,它声音铿锵洪亮,具有深刻的感染力,不仅使乐曲节奏鲜明强烈,而且可以增强音响效果、配合演员动作以衬托情节气氛,是京剧武场乐器中最重要的一种。京剧开场常以铿锵的锣声配以悦耳的鼓鸣拉开序幕,因此人们把剧目开演称为“开锣”。译者并没有采用“gong”---“锣”的英语意思来翻译,而是直接把原文中“开锣”略去,代指之以简明扼要的could the opera begin,这阻断了译文受众对京剧开场文化的了解,但符合了京剧翻译文本受时空限制的特点,使文字言简意赅、一目了然。
例2:这旦角往脸上贴片子为什么呀?是为了不让女人大笑Female characters paste locks of hair over their cheeks,why? It's to stop them from laughing heartily.
旦角是京剧里对女性人物的泛称,根据人物年龄、性格、身份、表演特征,大致可分为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刀马旦等。在英语里没有直接对应“旦角”的词,一直以来人们直接用音译dan来翻译,或在音译的基础上加以释义dan actress,如:青衣Qiflg Yiactress、花旦Hua Dan actress、武旦wu Dan actress。《梅兰芳》译者则采用意译Female characters完成原语到目的语的转化,简单直白而使观众瞬时领悟“旦角”的本义。
京剧的四大行当人物形象丰满各异,代表着中国封建社会不同的人物角色,有性格沉稳的帝王将相,也有居庙堂之远的江湖侠客,有闭门闺中的淑女良妻,也有武刀弄枪的铁血女英雄……需通过角色的特点灵活选用翻译方法。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旨在使读者能够准确的领会原作的精神。在语码转换过程中,我们要依靠很多因素,不仅是词汇的字面意思,而且还有信息发生的环境和情景,等等。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讲,我们可以把翻译理解为这样一种过程:它是两种文化信息间的转换,而这两种文化信息间的转换又是靠语际间的转换进行的。所以翻译既是一种跨语言的交流,同时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跨文化意识在翻译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翻译工作者必须真正意义上理解文化,精通跨文化交流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不仅做到语言意义上的等价转换,而且做到真正文化意义上的等价转换。概括说来,在翻译中的跨文化交流的因素一般提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环境文化
环境文化指的是所处地域,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中国文化发祥于黄河流域,气候属温带,这就使中华民族发展了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并养成与其相适应的生活习惯,重农轻商的观念根深蒂固。导致国家家庭化,因此发展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社会关系及严格的身份制度,以及制约人们行为的价值观念、礼制、礼貌规范。西方文化发源于希腊神话,在海洋国家中最早的发展了商品经济,商人住在城里,发展了与其相适应的截然相反的社会组织。他们首先建立了较民主的社会契约社会,及与其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及其他制约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
(二)风俗文化
风俗文化由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的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因此,我们翻译时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他们译为英语惯用语。
(三)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部份,它由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识等所形成。不同民族表现在崇尚、禁忌等文化方面的差异。中国的三大宗教,儒教、道教、佛教,深深影响着中国民众。灾祸降临时,人们拜望菩萨保佑;生意兴旺时,人们感谢财神相助;人们相信好人有好报,坏人下地狱。而欧美人多信仰基督教,相信世上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阿拉伯语被伊斯兰教染上了浓重的宗教文化色彩。在阿拉伯语中,古兰经、安拉等等都有着神圣的地位,在翻译时都需要翻译者要格外注意。
(四)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是由特定的历史渊源和社会遗产所形成的沉淀。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使各民族间形成了相互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中华文化经过五千年的发展变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成一体。而西方文化主要源自是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每个国家的历史都会启示后人,这种启示也反映在语言之中。一些典故具有浓厚的民族特性和鲜明的文化色彩,只有掌握它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并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才能贴切的传达作者的意图。
结论:
京剧的翻译实际上就是中外跨文化交流的过程,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活动。翻译工作者不仅仅要学习语言,还要要学习文化,包括价值观、习俗、思维方式、交际模式、及处世态度,才能真正掌握交际工具——语言,并使语言成为真正的交际工具。翻译者不能刻意追求词语等值,拘泥于字面意义,而要力求把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与文化的真正涵义传达出来。因此,译者应融入原作,分析作品文化内涵,了解作者思想,领会原作艺术的美妙,体会原作风格,明晰英汉文化的差异及其语言表达上的不同,这样才能增强欣赏与鉴别能力,提高翻译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译者是作者与读者的桥梁,又是两种文化的桥梁,还是通向完美艺术境界和美好世界的桥梁。翻译与文化两者是密不可分的,翻译不但要逾越语言障碍,而且要跨越文化鸿沟。语言的翻译本质上应该是是文化的翻译。
[1]李娜,刘升民.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谈翻译中的归与异化[J].安徽文学,2008,(4).
[2]毛发生.京剧术语翻译及其方法[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5).
[3]耿龙明.翻译论丛[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8).
[4]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8.
[5]郭著章.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3).
[6]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0,(5).
[7]陈生保.英汉翻译津指[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 (8).
[8]陈伟.西方人眼中的东方戏剧艺术[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
[9]谭载喜.翻译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0,(4).
[10]顾嘉祖.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J].上海翻译, 2007,(1).
Peking Opera, with its unique artistic style, oriental aesthetic orientation and expression technique of integrating many artistic styles, has proved to be the symbol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Under the context of cross-cultural, Beijing Opera translation is a process of interaction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culture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pertinence, periodicity and adaptability, only when Peking Opera translators have the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can they find the reasonable way to achieve sound translation. "Cultural dissimilation",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makes its true pursuit is to maintain the cultural valu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in target language. Therefore, to achieve efficient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alize cross-cultural construct, we have to adopt dissimilation translation as a dominant strategy to promot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and socialprogress.
Peking Opera translation,example,dissimilation,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第七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 “以人文性为特色,工具性为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项目编号:ZGWYJYJJ2014Z15
李仕德(1980-),男,汉族,天津农学院英语教师,研究方向:翻译及二语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