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 敏
当代世界电影技术革新亮点:高帧频
严 敏
每一种新技术的开发都为电影提供新的美学和艺术可能性。当下,在形形色色的大制作和超级英雄电影的合围和各种各样的新媒体抢播影片的夹击之下,世界电影的求生之道,除了在美学上坚持现实主义的总方向和在艺术上力求创意化之外,也要在技术上不断革新。高帧频比纯3D的制作成本低,却富于立体效果,且影像更显真实,让观众有沉浸的体验。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堪称高帧频技术的范本,受到全球瞩目,将“掀起一个时代的电影制作革命”。
高帧频 全新体验 制作革命
眼下,全世界电影人和影迷们的目光都聚焦于李安的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故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原名:比利・林恩的漫长中场休息)。该片作为美国秋季档的压轴大戏,定于11月11日在北美公映,而纽约电影节抢先于10月14日作全球首映。综合各大媒体的评论,这部创新地运用3D主体、4K高清、HFR高帧频拍摄的反战主题大片,整个拍摄方式、技术和美学都“翻开了影史新的一页”,“从而重新定义电影”。例如美国娱乐界“圣经”——《娱乐周刊》点赞其“将掀起一个时代的电影制作革命”。《好莱坞报道》称该片“拓宽了电影的边界”,更是预测其有望入围第8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视效等12个奖项。
应当指出的是,《比》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是高帧频,原来它采用了每秒120个画格——远远快于传统的每秒24个画格。如此“挑战极限”,让观众“从未这样清晰地观看电影”,并获有“最强的视觉体验”。
所谓帧频(frame rate)是利用人眼的视觉滞留0.1秒的时间,让胶片上的不动影像在银幕上产生运动感。早期电影的拍摄和放映帧频定为每秒24个画格(24fps-frames per second)。为了节约成本,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并未提速。后来有些影片在拍摄和放映时将帧频提升到26fps以上,例如两部宽胶片托德-AO系统的影片《俄克拉荷马州!》(1955)和《环球旅行80天》(1956)的帧频场均达到60fps。此两片的视效设计是道格拉斯・特朗伯尔。这位身兼导演的视效先驱者多年来一直认为影片应该用高帧频拍摄,在上世纪70年代曾开发出一种叫“肖斯康系统”的方法,让65mm影片以60fps放映,为此他荣获奥斯卡戈登・索耶奖(技术贡献奖)。但是这位电影特效发明家由于好莱坞未广泛推广他的理念和方法而改行当上主题公园的乘骑式游玩设计者,因为这种游玩需要高帧频。IMAX出现后,为求得高清晰度,也开始采用48fps的高帧频。后来Digital CinemaInitiatives倡导电影界采用高帧频。
不过批评声也随之而起,一些影评人抱怨:采用高帧频会失去“电影样子”,而3D高帧频看上去颇似电子游戏、家庭影院或者剧场演出,更遑论设备成本高。
最近hfrmovies.com公布了已经摄制和未来摄制的高帧频影片名单:《霍比特人:意外旅程》《霍比特人:荒芜之地》《X战警:未来的过去日子》《霍比特人:再次往返》(以上均为48fps)《阿凡达2》《阿凡达3》《天使之战》(以上均为60fps);另外还有《动物农庄》(48fps)以及道・特朗伯尔执导的一部科幻片(120fps)等。现在华纳兄弟、米高梅、新线等大公司都不惜投入巨资和人力来开发高帧频并摄制这类影片。
在这股HFR电影热潮中异军突起的正是浸润人文气质而擅拍文艺片的李安。不论是《卧虎藏龙》的得意武侠、《理智与情感》的西方经典,还是《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幻灭反战,他的电影总是毫不滞泥地穿梭于迥异题材;不论是真刀实抢的竹林对打、3D奇幻的少年漂流,还是高清晰的120fps,李安的电影总是毫不停顿地创新出各种视效,改写武侠电影、科幻电影、3D电影、正剧电影等的标准。《比》获得众口一声的赞誉后,他继续前进,运用高帧频技术去拍摄歌舞爱情片等。据他透露,下一部作品将是拳击片《拳魂》——摄影机对准拳王阿里和乔・弗雷泽1975年的“马尼拉震撼”大决战,仍然沿用《比》的制作技术规格,“至少我们知道我们能够制作3D高帧频电影,就是要花更多的钱”。
近10年来,欧美电影界不时发出“电影死亡”的悲叹。在形形色色的大制作和超级英雄电影的合围和各种各样新媒体抢播热门影片的夹击下,小制作文艺片寸步难行,影院人数寥寥无几。拿什么来拯救电影,把观众拉回影院呢?好莱坞提出3D,在《阿凡达》等“促销”下电影业绩确有起色。现又提出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这些新技术契合了现今是体验经济时代大众的审美需求。但是3D等在技术上尚不完善,加上又是沿用传统的24fps帧频,观众在看银幕上影像、特别是快速运动的影像时,总觉得它们被分裂开来,久观之会眩晕或不舒服。而高帧频,比如48fps,能够改善3D的画质。彼得・杰克逊就此在脸书上解释道:“帧频提高,(摄影机)快门速度要求缩短,影像更新就快,这样左、右眼的光学不一样性也减少。每秒钟内所见的影像数量成倍增加,既给予画面奇妙的沉浸式感觉,又让观众减少视疲劳。“许多实验也都证明了道・特朗伯尔的预言“高帧频能够带来强烈的真实感和沉浸感,同时大大减缓视线的模糊”。
在处理技术上,高帧频并非拍摄和放映时加快帧频那么简单。开拍前首先要选定什么样的帧频最适合所拍摄的题材内容。现有48、60、72、96、120fps等多个帧频。然后依此再确定快门速度和快门角度。360°的快门角度意味着曝光时间100﹪为帧时间,270°是75﹪曝光时间为帧时间,90°是25﹪曝光时间为帧时间。像《霍比特人》系列就采用48fps、270°快门角度、每帧1/64秒拍摄。其画质明显优于传统的用24fps、90°快门速度、每帧1/48秒拍摄的。进入后期制作,高帧频也有一系列技术要求,好在有许多现成的软件可以帮助处理,如RedCineX、DaVinci Resolve9等。不过李安的《比》拍摄日期才47天,后期却花去450天。
电影艺术的完善受惠于电影技术,每一种新技术的开发都为电影提供新的美学和艺术可能性,从而使电影更加接近于其美学目标——“高度真实感和沉浸感”。观看高帧频3D电影,会让你不再是看2D电影时的“观影”,而能“身临其境”地接触影像,进而参与剧情,获得“体验型”审美。卡梅隆、杰克逊等都认为高帧频3D能够给观众一种“优质体验”(a premium experience)。李安在接受《每日银幕》记者采访时表示:“高帧频革新的不只是画质,更是根本改变了观众与影像的关系,观看《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时,你的感觉是正在注视着真人,而不是那个人的影像。这种真实感与我们过去看惯的视物方式差别迥异,你的大脑也因之会全然不同的反应。”他又指出,“这绝对是全新的观影体验”。不过并非所有专业人士都看好这一革命性的突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就表示不喜欢高帧频,理由是那会使电影失去电影的质感而更像真实的世界或者高清的电视节目。他说:“看电影是为了远离现实而不是复制现实,我们已经因数字拍摄丧失了电影原有的样子。我想念胶片,我觉得画面颗粒亦是一种艺术。”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纽约电影节首映后评价不一,如《综艺》称该片引以为豪的视觉效果并未发挥到极致,虽能拍出人脸的毛孔却只能让观众看着假碧昂丝的背影。《Thewrap》则称“120帧虽让人物清晰立体,但背景失焦,人物仿佛从杂交的亮光纸剪下来般,导致整体影像仿佛是录像带拍出来。对于质疑声,李安坦承它是一部“虚拟实境”电影,目前在技术上仅处于婴儿般程度,用来抛砖引玉。
迄今为止,高帧频电影尽管数量不多,但已经有叫好又叫座的佳例。其一是《霍比特人》系列。2003年《指环王》系列以20亿美元票房画下句号,那时是用胶片摄制三部曲的。9年后进入全数字且3D当道的时代,崇拜特朗伯尔且敢于技术革新的杰克逊,在拍《霍比特人》时率先尝试48fps的高帧频摄影和放映方式来挑战观众的观影感受。该系列耗资10亿美元,票房总收14亿美元。其第1集首映时观众的感觉好像是忽然戴上度数非常合适而视物非常清楚的眼镜,连远方的人物和风景的细节都清晰无比,3D效果也更加层次分明。
杰克逊孩提时看了用“肖斯康”拍摄的宽胶片电影后,就一直对画面的高清晰感兴趣,也一直谈论高帧频。他同《霍》的摄影师安・莱斯尼一拍即合,先是采购适合搞帧频的Red's Epic等摄影设备和Series2放映设备。开拍前试验了多个帧频,最后确定48fps,还确定270°的快门角度。拍摄过程中,同步录音也用48fps频率,布景、服饰,甚至人物头发等都力求精细化,这样拍出来的影像果然有真实的美感。专家们看了样片后认为:高帧频拍摄之下,银幕上不少影像都纤毫毕现,如树上的木纹、剑柄的铭文、发须的丝缕,一切显得超乎寻常,似有一种奇幻的色彩。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堪称高帧频电影的范本,因为它不是《霍》之类的魔幻片或科幻片,而是有思想深度且现实题材的正剧片,拍摄难度相当大。正如李安在上述采访中所说:“我之前拍过12部影片,应该算是颇有经验的导演,但这部影片让我深感谦卑。”前所未见的拍摄方式,必然产生各种无前例可寻的疑难杂症,“每个我们意外找出的答案总会引发10个新的疑问。拍摄过程极为痛苦,本身就是一场生存戏。”
据台湾地区媒体载,李安身为全新拍片技术(专业用语叫沉浸式数字immersive digital)的“领航员”,等于每天都必须与未知的挑战搏斗,许多在平常电影被视为基础的摄影技巧都成为他在未知疆域中须克服的艰巨难题。他说,即使像拍摄中变换焦距这样基本的决定也是他每天要应付的难解课题。因为拍摄现场的设备无法及时放映高帧频影像,“我们根本无法看到我们拍出来的成果”。《比》片采用高分辨率的高帧频,让每个画面都有着真实世界般的细节,“眼睛接受的庞大信息量让你不禁质疑自以为通晓的电影制作原理”。不仅是李安在拍摄时如履薄冰,首次在120帧频规格下拍戏的演员们也陷入天所适从的困境,甚至连灯光怎么打都必须重新摸索。
《比》片改编自本・芳订的同名小说,编剧是以《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获奥斯卡奖最佳改编剧本的西蒙・比佛尤。原著2012年出版,获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剧情讲述美军一支特种部队在伊拉克牺牲了多名士兵。死里逃生的林恩回国后被奉为“国家英雄”,展开为期2周的“胜利秀”,包括在“超级碗”橄榄球决赛的中场亮相,但在如此热闹的“展演”中,林恩却感到困惑和迷茫。影片探讨战争和生死的沉重意义。每一个镜头均从片名主角的视角出发,通过闪回和闪前展现烽火硝烟的伊拉克战场到橄榄球决赛沸腾的夜晚。林恩和他的姐姐出现在那场比赛的中场休息时刻,他竟受到数万观众的欢呼。“把战争交锋和中场表演并列在一起,一定是非常刺激的”,用高清晰和高帧频呈现,“与平时肉眼所见的体验毫无二致”。
由于用高帧频拍摄出来的画面非常清晰,李安要求演员都“不准化妆”,本色演出。因为一旦化妆,观众会觉得都是假的。为了让表演者有“好气色”——所谓“素脸出镜”,他们都被要求好好“食补”,像克・史都华拍戏前李安特给她3个月的“保养期”。像冯・迪索在镜头里下巴冒痘都被看得一清二楚。“超级碗”中场秀里400多名临时演员的细微表情动作也个个被捕捉到。
另外,电影院的放映设备也需要更新。全球现有1万多家能以120帧频放映2D电影或以60帧频放映3D电影的电影院,但真正能以120帧频放映3D电影的屈指可数。而符合《比》放映规格的仅5家,其中上海和北京各有1家,另外还有纽约、洛杉矶、台北的3家。对此,可以依照目前影院的各种放映规格,制作120帧、60帧、24帧等不同版本。李安预言:“高帧频电影终究将是电影制作的常态。”所以影院升级刻不容缓。
“电影已跨入数字时代,我们需要新的电影标准。希望能借着《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界定出新的电影标准。”李安一向态度谦恭,这次居然期待全球电影工业一起迈向下个世代。事实上,他凭此片可以领先电影业界15年。
严敏,中国世界电影学会会员,外国电影资深影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