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圣魏良辅的水磨腔

2016-11-20 07:48陈铭
剧影月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水磨曲调昆曲

■陈铭

曲圣魏良辅的水磨腔

■陈铭

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团排演的大戏《曲圣魏良辅》将一位尘封在历史尘埃里的昆曲伟人魏良辅推到了大众面前。这位号称 “昆曲之祖”、“曲圣”的大艺术家、昆曲音乐的创始人,尽管长期不为外界所知,但他的辛勤、创意和伟大功绩,可称不世之功。

众所周知,昆曲是一门历史悠久,很早就具备了严格规制,并且在明代就得到了广泛流传的剧种。不夸张地说,昆曲可以算作明代的“流行音乐”,不仅响彻街头巷尾,当时的高官文人们还引为雅事。但凡得以流行的剧种,都需要一个通行的标准,这样才有助于更为广阔地流传。元代时中国传统戏剧发展就已经非常昌盛,各地都逐渐产生了自己的地方剧种,粗略形成了 “南北”二派。这时,改变各地曲调唱腔杂乱,形成一个基本的艺术标准,不仅是时代的外在要求,也成为了昆曲自身发展的必然。就在这个时候,“曲圣”魏良辅诞生了。

魏良辅创制“水磨腔”,奠定昆曲音乐和唱腔的统一标准,最值得注意的就是他的博采众长。福建莆田人余澹心在《寄畅园闻歌记》中说:“良辅初习北音,绌于北人王友山,退而缕心南曲,足迹不下楼十年。当是时,南曲率平直无意致,良辅转喉神调,度为新声。”这说明魏良辅绝非拘泥于自己最初的学艺种类,也不拘泥于自己的地方属性。作为学习“北曲”出身的人,他并没有将“北曲”作为一个统一标准,相反,则是苦心又学习南曲十年,这样的精神令人敬服!不仅如此,不满足于仅仅结合南北二腔的魏良辅,还在友人的协助下广泛采取各地的地方戏曲,并将他觉得优秀动听的元素,融会贯通到了他的“水磨腔”中。据研究,被魏良辅参考、引入的曲调,就有海盐腔、余姚腔以及江南民歌小调数种之多。

除了唱腔,魏良辅在昆曲音乐上的开创贡献更令人叹服。在多年南曲以箫、管为主的配乐传统之下,魏良辅对昆曲音乐几乎做了革命性的改革。他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这些多姿多彩的乐器一起引入乐队之中,将本来二三人的乐队扩大了编制,丰富了层次,并且亲自创编各种乐器的声部曲调。除了加法,魏良辅还果断用他的艺术修养和经验,为昆曲作出了独具特色的“减法”:尽管戏曲经常需要烘托宏大的气氛,表现生离死别的重大场景,但是魏良辅果断的将锣鼓在昆曲乐队的作用加以一定的弱化。也许正是出自水磨腔本身婉转悠扬的风格,以及传统思想中对于情感表达含蓄的需求。这一个精彩的减法,不仅使得昆曲音乐在地方戏曲中独具一格,同时还为后来的昆曲表演者,提出了更加精致、更加有韵味的表演要求:拒绝直接的、没有层次的、宣泄式的音乐烘托,而用变化、层次和韵味悠长地表现恢宏的、情感冲突剧烈的场面,这正是昆曲长生不衰的魅力之一。

十年辛苦不寻常,魏良辅创制的“水磨调”迅速传遍了整个中国,使得昆曲真正成为了无论何时何地,都具有统一的,能被立刻体验到的特色,从而在各地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魏良辅被尊为“昆曲之祖”、“曲圣”也就水到渠成了。可是,令人惊异的是,历史上对于魏良辅的记载也就从此终结,我们并不清楚他之后的生平。而魏良辅本人的名声,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被消磨。昆曲发展越盛,乃至唱遍全球成为联合国名录记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是如果不是昆曲人的努力推广,魏良辅的“首创之功”其名不彰。究其原因,也许是在传统的封建社会思维里,如昆曲、音乐、小说这一类的流行艺术,都仅是“玩物”而已,不为当时的社会主流高度评价,以至于大量的名家才人,都淹没在时间和历史的洪流中,就如同被后世不断争议的“四大名著”作者的生平一样,湮没而少人知晓,不得不说是一件很惋惜的事情。

昆曲经过几百年的流传发展,在魏良辅的基础上,已经发展出更多的流派,更多精彩的剧目和曲调,也被当代观众所证明其具有无限的生命力,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正是在这样的盛景之下,更要铭记作为首创的“曲圣”的功绩,除昆曲音乐的韵律之外,他博采众长、没有偏见的观念,敢于创新,辛勤不辍的精神,是我们需要把握的,一路流传下来的伟大传统,更是昆曲具有永恒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猜你喜欢
水磨曲调昆曲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心情如曲调般平衡缤纷
《红楼梦》的当代昆曲改编与经典化
洮渭水磨概述
撞色雅痞,撞色乐章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水磨地区蕨类植物多样性调查分析
爱在昆曲里,化成一片旧时月色
清代洮河流域水利利用探析
晋祠水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