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控制对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影响

2016-11-19 07:57肖婕婷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22期
关键词:初中生

肖婕婷

〔摘要〕研究选取了广东省广州市多所普通中学共867名初中学生,采用相关量表让他们进行自我报告,之后进行数据分析验证理论模型,结果如下:父母行为控制越多,青少年的内外化问题越少;父母心理控制越多,青少年内化问题越多。可见,父母的行为控制对青少年发展起积极作用,父母心理控制对青少年发展则起消极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过程中,也不能忽略对家长进行教育观念的辅导。

〔关键词〕 初中生;内化问题;外化问题;行为控制;心理控制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22-0012-04

一、问题提出

青春期是儿童向成人过渡的必经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形成的初始阶段,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之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不仅受到生理因素的影响,也与环境因素存在紧密联系。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是指青少年由于个人行为变化无法顺利适应多变的环境,致使他们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等各个方面,可能发生生理上或者精神上的困扰。青少年遭受到困扰挫折后,如果冲突超过容忍的程度,引起严重不安或焦虑,就会采取防卫机制,进而可能形成不良适应。这便可能产生一般的问题行为,严重的可能发展成为反社会甚至犯罪行为。

心理学者武志红[1]在他的书中这样写道:“叛逆的孩子,父母要他向东,他就非要向西。父母要他学好,他就非要学坏。他以为,这样就可以摆脱父母的控制,做回自己。但实际上,他仍然是父母意志的产物,只不过方向看似相反而已。真正要摆脱父母的控制,他不必非得与父母对着干,只需要静下来,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寻找自己真正的渴望就可以了。”可见,父母对子女的管教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良好的教养方式能够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相反,若教育方式出现问题,则会阻碍子女的发展,导致子女可能表现出叛逆的情绪,做出不良或不健康的行为等。武志红在书中提到了“父母的控制”,这一直是许多发展心理学家关注的重点,它指的是父母对青少年的行为和活动进行监督和规定,是父母对子女管教方式的一种。西方学者在20世纪初,尤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了多种父母控制模式,对父母控制模式的研究进行总结,近十年来,许多西方研究者以父母的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为依据,即根据父母是侧重控制儿童的心理还是外部行为,把父母控制分为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模式[2-4],也可以理解为根据父母控制的内容上进行划分。到了21世纪有研究者将心理控制定义为“父母试图通过消极地控制儿童的心理世界来控制其活动,从而破坏了儿童的心理发展”,将行为控制定义为“父母对子女的管理、规定和限制”[5]。本文将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数据分析法来研究父母的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对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产生的作用,问题行为既包括外化问题,如打架、抽烟、喝酒、逃学,也包括内化问题,如焦虑、恐惧、寂寞等。本研究旨在对父母控制方式进行探索,并提出建议,希望能够为减少子女不良行为方面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选取广州市多所普通中学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67份,有效回收率为96.3%。其中,男生484名,平均年龄为13.13±0.86岁,女生383名,平均年龄为13.02±0.84岁。

(二)研究工具

1. 背景资料问卷

该部分为自行设计。用于收集被试的年龄、年级、性别、与谁同住、是否独生子女、出生地、父母受教育水平等个人信息进行等级评定。由被试根据自身家庭情况做出选择,在编码时对这些选择分别赋予1~4的分值。

2. 父母控制量表

(1)父母行为控制量表

采用Barber,Olsen和Shagle[2]以及Barber[4]编制的父母行为控制量表。本量表进行了严格的翻译和回译过程,包括9个项目,如:“父母知道我晚上去哪儿”,要求被试在五点量表上对内容进行评定,“从不”计1分,“偶尔”计2分,“有时”计3分,“经常”计4分,“总是”计5分,量表分数为各项目分数之和,量表分数越高表示父母对子女的行为控制程度越强。本研究采用的是问卷的总分标准分,本次测量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1。

(2)父母心理控制量表

采用Barber,Olsen和Shagle[2]编制的父母心理控制量表,翻译及回译过程同上。包括10个项目,如:“父母总是试图改变我”,要求被试在五点量表上对内容进行评定,计分方式同上,量表分数为各项目分数之和,量表分数越高表示父母对子女的心理控制程度越强。本研究采用的是问卷的总分标准分,本次测量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5。

3. 青少年问题行为问卷

(1)青少年外化行为问题问卷:

在参考学生态度和行为问卷以及监控未来问卷[6]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青少年的常见问题行为改编而成。问卷包括15个项目,如:“是否吸烟?”,要求被试在五点量表上对过去一年来自己该行为的发生频率进行评定,采用5点计分,分别计1~5分,量表分数为各项目分数之和,分数越高表示出现的外化问题行为越多。本研究采用的是问卷的总分标准分,本次测量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9。

(2)青少年内化问题行为问卷:

采用Achenbach[7]编制的青少年自评量表中的焦虑抑郁分量表,共16个项目。要求报告现在或近六个月出现每种问题的情况。采用三点计分,分别计1~3分,量表分数为各项目分数之和,分数越高表示出现的内化问题行为越多。本研究采用的是问卷的总分标准分,本次测量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8。

三、结果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层次回归的方法分析父母控制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主效应以及交互效应。表1和表2分别列出了以外化问题、内化问题作为结果变量的两个模型。由表1可知,在父母控制的主效应上,父母的行为控制负向预测青少年外化问题,心理控制对外化问题的预测作用不显著;行为控制与心理控制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即,父母行为控制越多,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越少。

由表2可知,在父母控制的主效应上,父母行为控制负向预测青少年内化问题,心理控制正向预测内化问题;行为控制与心理控制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即父母行为控制越多,青少年的内化问题越少;父母心理控制越多,青少年内化问题越多。

图1显示由数据验证出的模型,符合理论依据和设想。

四、结果讨论

本研究发现,父母的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对青少年的外化、内化问题行为存在独特的预测作用:即父母行为控制越多,青少年的内外化问题越少;父母心理控制越多,青少年内化问题越多。可见,若要减少青少年的外化问题,可以通过加强父母的行为控制达到效果;若要减少青少年的内化问题,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加强父母的行为控制,二是减弱父母的心理控制。

社会联结理论认为,父母控制是减少青少年受社会上不良影响而误入歧途的重要方法。其认为,随着青少年与社会联结关系的减弱,他们出现违法犯罪和问题行为的可能性就会有所增加。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们普遍认同父母心理控制对青少年起消极作用,而行为控制对青少年起积极作用的观点。父母对青少年的行为控制属于社会联结的一个重要部分,受到父母行为控制的青少年将会减少接触有违法犯罪或问题行为同伴的机会,进而减少产生这些不良行为的可能性。虽然各研究者对父母控制的定义和具体测量工具不同,但都认为父母的行为控制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起到保护作用,可以有效减少青少年抽烟、酗酒、吸毒、危险行为和意外怀孕等。心理控制与行为控制有所不同,它是父母企图控制青少年内心、精神世界的方法,它一方面破坏了依恋关系和亲子情感的良好联结,另一方面让子女产生不自由的束缚感从而心生逆反。

另外,本研究结果得出父母行为控制可以减少青少年的内化问题,可能是因为行为控制可以通过减少青少年消极的外化问题行为,从而减轻青少年的心理压力,内化问题减少。作为探索结论,今后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来验证。

五、对教育的建议

本研究的结论再次证明教养方式对子女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教养方式能够减少子女的问题行为,不良的教养方式会增加子女的问题行为。良好教养方式下的青少年,即使做了错事也不会受到父母过度严厉的对待,而多会得到父母理性的教育和引导。为此,本研究给予以下几点建议:

(一)父母多采用温暖、关怀、民主的态度对待子女,在他们出现错误的时候,适当地给予批评指正,在他们表现良好的时候,给予鼓励和赞同。青少年所感知到的父母支持越充分越投入,他们的不良行为就越少。某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父母只给予子女丰富的或者超出基本需要的物质支持,但在情感沟通却非常缺乏或淡漠,即情感上的支持不充分时,子女的问题行为反而会增加。

(二)父母对子女的行为控制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对子女纵容或漠视是不可取的方式,只有监管和掌握子女的生活、学习状况,才有可能更好地对子女进行教育和帮助。但父母控制并不是在任何范围都是良性的,父母对子女心理层面的控制是消极的。父母千万不可幻想完全掌控子女的人生,或者为他们布置好一切道路强迫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还是应该多听取和尊重孩子的意见,帮助他们进行分析,给予适当的引导,最终让他们自愿做出选择。因此应该提倡家长学习相关心理学知识,一旦发现问题行为,冷静处理,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摸索出正确的对待孩子的教导方法,逐步做到对孩子平等民主、严慈相济[8]。

(三)在学校方面,建议学校可以通过班会、开放日、运动会、家长会或心理专题活动等方式邀请父母到学校来,与子女共同参与,增进交流和感情,使学校成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桥梁和交流平台。另外,目前有些学校采用了“短信平台”系统这一方式,老师利用此系统能够及时地告知家长学校的安排,或者子女在校的表现,寻求家长的配合,将校园、家庭和学生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互相不孤立、不独立。在有条件的基础上,这样的方式或可以推广。

参考文献

[1]武志红. 解读“疯狂”——热点话题人物的心理分析[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2]Barber B K,Olsen J E,& Shagle S C. Associations between parental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ontrol and youth internalized and externalized behaviors[J]. Child Development,1994,65:1120-1136.

[3]Steinberg L,Elmen J D,& Mounts N S. Authoritative parenting,psychosocial maturity,and academic success among adolescents[J]. Child Development,1989,60:1424-1436.

[4]Barber B K.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revisiting a neglected construct[J]. Child Development,1996,67:3296-3319.

[5]Smetana J G,& Daddis C. Domain-specific antecedents of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monitoring:The role of parenting beliefs and practices[J]. Child Development,2002,73:563-580.

[6]Jelicic H,Bobek D L,Phelps E,et al. Using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to predict contribution and risk behaviors in early adolescence:Findings from the first two waves of the 4-H study of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07,31:263-273.

[7]Achenbach T M. Manual for the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4-18 and 1991 profile[D]. Burlington,VT:University of Vermont,Department of Psychiatry,1991.

[8]赵敏,李莉.青少年问题行为的研究综述[J]. 教育探索,2010,(18):197-198.

(作者单位:广东珠海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珠海,519000)

编辑/刘 扬 王抒文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初中生
基于微课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巧设体验活动,助力大孩初中生成长
“三层七法”:提高初中生三级蛙跳能力的实践研究
巧借数学思想提升初中生解题能力
省考背景下初中生地理识记能力提高的策略探讨
巧用地图培养初中生史料实证意识——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
省考背景下初中生地理识记能力提高的策略探讨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途径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