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玲
摘要:人格的最高层次是审美人格。《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堂主要包括隐性课堂、活动课堂和教学课堂。教师应以隐性课堂、活动课堂和教学课堂为主阵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人格;审美人格;高中语文教育;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78-02
1.审美人格的含义
审美是人的高层次需要。欣赏美、热爱美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创造是人的社会本性之一。
审美人格是道德人格升华的产物。审美人格的最大特点是自由。
审美人格集中表现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审美人格是以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情感与理智的统一为其心理构架的基础的,具有审美人格的人认为我们生活于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他活着,是在某种意义上超功利的。
2.语文教育中学生审美人格培养的背景和内涵
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个性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去"悟",从"品诗,品文,品有字书之美味"中"悟情,悟理,悟无字书之文章"。纵观当今的语文教育,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不尽人意。具有人文性、情趣性的语文课变成了枯燥繁琐、兴味索然的文字课、语法课,成了"以题为本"只重知识的技艺训练,或是政治道德的传声筒。《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使学生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个懂得创造生活并具备创造生活能力的人;能以一颗平常心观察生活,又能以一种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的人。
3.语文课,学生审美人格培养的殿堂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总览中学语文教材,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每一篇课文都是一颗闪光的珍珠。它几乎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美的各种风姿。
语文课堂主要包括隐性课堂、活动课堂和教学课堂。教师应以隐性课堂、活动课堂和教学课堂为主阵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
3.1 以隐性课堂教育为基本点,塑造学生文明向上的人格品质。
第一,营造文明向上的课堂学习氛围。
第二,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比如,教师端庄大方的仪表,全身心投入教学的工作态度,丰富、文明且富于感染力的语言,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以平等待人的印象等,用这些在课堂中看似平淡的细微之处去影响和感化学生,使学生在无声、平淡中感受教师的品质,长此以往便会转化为自觉的行为,终身受益。
第三,营造互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当前,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严重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学生的人格成长主要取决于师生关系在内的隐性课堂。师生关系紧张会伤害学生自尊,影响他们自由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发展"。因此,在"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下,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要做到"三尊重",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要为学生提供较多"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学思想,积极创设生动活泼、宽松自如、民主协商的教学氛围,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3.2 以活动课堂为平台,引发学生完善自我人格。人格教育是强化与内化的统一,需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教師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育活动,通过这种方式来剖析自身人格的弱点,提出人格自我改造和完善的设想和措施;还可以指导学生针对自身人格弱点有选择地参加实践活动,磨砺自己,从知行统一角度来重塑、完善自身人格,如举办新闻采风、影视作品评析、学生佳作评点、生活聚焦讨论、名句名篇背诵比赛、诗词改编为歌曲等活动。这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为重点,发展个性为主线的健康有益的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更多地关注自己的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在寻找自我闪光点和自我价值的同时,剖析自身人格弱点,树立起自信心,不断完善自我人格。
3.3 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中心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创造性人格。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培养,即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要为文,先做人",这是文道统一原则的本质要求,也是传统语文教育思想的精华。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人"的培养,显示语文教育的魅力和价值呢?
3.3.1 回归语文人文性、文学性的真面目,让学生在审美教育中健全人格。语文教学是学生接触和构建人文精神最好的课堂,所谓语文的"人文教育",简单地说,就是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
首先,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它们或热情纯真,或优美典雅,或令人振奋,或启人思索,使学生在欣赏、赞佩的同时,触发了某些思想,陶冶了某些情感,从而能潜移默化地构建学生健全美好的人格。如 《项脊轩志》一课,其语言平淡无奇,叙写亦朴实无华,表面看起来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把人们生活中的"母子情"、"夫妻情"的情感体验讲给学生听,启发他们去体会作者的情感,那充满人间至爱的亲情、爱情便会从作者平淡朴实的文字中奔涌而出,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其次,在审美教育中应触发学生的灵感思维与艺术再现。审美鉴赏的心理结构大体上分为三步:感知——想象——情感。即首先让学生进行语言材料的感知,从语言材料中获取新的信息,这些新的信息经过头脑加工,使之清晰化,然后调动以往的知识经验进行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引起共鸣,受到语言艺术美的熏陶,物神合一,再与心谋。作为教师必须启动学生的各个器官,指导学生运用感知、联想和想象把冷冰冰的文字,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态、有状有貌、有明有暗的各种事物,再把这些事物按照作者文笔描绘的意境,用大脑重新绘制剪接成活动的画面,这样学生接受的就不会是枯燥的文字符号,而会将自我化解成作品中的一分子,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如《沁园春 长沙》中描写诗人看到的景物:山、林、江、舸、鹰、鱼、万类。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了景物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美不胜收的特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一位胸怀天地的伟人形象便屹立在我们面前。
3.3.2 以阅读教学为渠道,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近年来,社会发展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未来社会的迅速发展,要求人能够独立地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培养"创造性"、"开拓性"人才成为当今世界教育追求的首要目标。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包含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作为核心任务。
(1)重视质疑能力的培养。创造性人格应具有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从质疑开始的,所以应首先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大多强调的是求同思维。例如阅读教学,人物的形象、文章的结构是《教参》分析的,写作的特点是《教参》归纳的,教师只是引导学生进入这一既定的思维框架,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求同。而这种求同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逐渐陷入僵化、简单化、趋同化,创造性的思维也必然随之陷于枯竭,根本没有能体现"独立个性"的意识。
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教师就必须大胆鼓励学生质疑。语文学科比其他任何学科更具有质疑的条件,更具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特征,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和特征。对学生来说,从思想上鼓励他们不盲从权威,不迷信书本,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要使学生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教师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要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教材中选的作品大多是经典名篇,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其注释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审订,无疑是要相信的,但相信不等于迷信。名家作品中也会有一些不合语法习惯、表意不明的句子,或注释不准确地条文,也有不少篇目毕竟受特殊时代和地域的局限,其思想和主旨与新时代明显不符,同时文学本身往往带有多义性,倘若以"名家之文就是名文,不会有错误"为由,便会禁锢思维,扼制发现能力。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和善于质疑,培养他们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平中见奇,一般中见特殊与特殊中见一般的能力,鼓励他们敢于怀疑权威与经典,从自我的视角来观察分析问题。
(2)重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所谓发散思维,就是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它打破了传统的单向思维定势,把学生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从而能够敏捷、灵活、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真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阅读一篇关于"荷花"和"淤泥"的散文,有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辟蹊径,对"淤泥"大加赞赏,认为如果不是淤泥勤勤恳恳地提供养料,哪里会有高洁美丽的荷花?而且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淤泥总是一声不响,从不争辩,这是多么可贵的奉献精神啊!另外,学生在学习《论语》名句时对"知足常乐""安贫乐道"等思想提出质疑,认为不安于现状才能使人不断进取,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追求富贵生活有什么不好,难道人类发展是为了追求贫穷吗?等等。这些理解虽有些以今律古,但学生提出这些新的相反的见解,实属难能可贵,应及时给予鼓励。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增强创造意识,消除创造的心理障碍,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的人格。
4.以作文教学为载体,塑造学生心灵,建造其理想人格
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还有一个渠道——通过作文教学塑造学生心灵,建造其理想人格。對学生来说,写作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在训练学生作文时,应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创造性地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引导他们在作文中不断地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精神的航向,使自己的精神健康发展。
4.1 培养学生具有博大深挚的仁爱心肠。 爱心是人一切善行的基石。一个缺乏爱心的人,他无异于一块冷冰冰的石头,冷漠待人,冷漠处事,毫无社会责任感,缺乏做人的基本素质。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应有意识在这方面拟题,如《亲情无价》、《责任》《感恩之心开出幸福花》等等,让学生明确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温暖的环境中,引导他们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成为一个真情灌注的人;让学生有意识描写生活中种种真情,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怀着感恩的心情生活,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进而引导学生尊重、热爱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切好人,如见义勇为的英雄、默默奉献的普通劳动者,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关心同情并帮助困难、弱小的人,如失学儿童、受灾的人们,让学生把自己的爱心回报他人,回报社会,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4.2 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坚定信念。现代的青少年多属于独生子女,受宠多于严教,享受多于磨难。他们长期生活在顺境里,很容易养成慵懒怠惰的生活作风,往往不思进取,怯于竞争,情感脆弱,意志软弱。鉴于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应注重强化挫折教育,激发自强意识。可以《自卑、自强、自负、自信》《品味坚强》为题,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抛弃自卑、自负,选择自强之路,树立自信心。结合新世纪要求和学生实际拟题作文,也是激发学生自强意识的有效途径。如大学生打工助学,残疾人身残志坚、顽强自学成才的事例,为学生树起自强自立的人生楷模。
综上所述,在以新课程改革为核心、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浪潮中,语文教师应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在语文教育中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有创造能力,有服务精神,有合作态度,并有世界眼光的现代中国人——即具有中国现代化素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张翼健,《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创造》.《中学语文教学》1999.3期
[2] 李兴举,《语文教学与教师审美能力浅谈》《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02期
[3] 肖纯,《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5.06期
[4] 赵伶俐,《人格与审美》.安徽教育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4月1日)
[5] 徐建平, 《高中语文教学研究》《当代创新教育 》2011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