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让珠
初中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人文性很强的学科,不仅承担着识字、阅读、写作等教育职能,还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德育素质的重要载体。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语文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多是以智力教育、应试教育为导向,从而限制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系统培养与发展。基于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困境,笔者建议加强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应用,即将课本知识向现实生活所靠拢,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和加工教学素材,有效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意识和人文素质。
一、整合语文教材中的生活化教学内容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有的语文教师不具备生活化教学意识,所以在平时也不重视生活化教学内容的整理和生活教学素材的发掘,使得初中语文教学过分地依赖教材,没有实现语文课程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有效联系。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知识应用意识的培养。同时,有的初中语文教师多是要求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重复性记忆和机械性记忆,缺乏基于语文知识的人文教育活动,忽略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没有将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和学习潜能充分激发出来,从而限制了初中语文教学成效。
对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平时要善于对学生身边生活事件、生活现象等生活化教学素材的搜集,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知识就在身边,所学语文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非常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例如,朱自清的《春》、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文章的教学,作者多是借景抒情,所以语文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应当让学生多加强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户外景色的联想,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提高语文课程的学习效率。
二、积极创设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情境
情境化教学是当前教育界研究的一个重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导入生活情境教学策略,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将所学语文知识与个人的现实生活经历进行充分的结合。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直观的理解和体验,营造出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程的趣味性,感受到语文课程的学习价值,促进学生积极学习情感的树立。此外,语文教师通过生活化语文教学情境的积极创设,可以很好地满足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加深对语文课程内容的理解,乃至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一个细心的初中语文教师会发现,在初中语文教材体系中,很多教学内容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也有很多教材内容能够向学生的现实生活所考虑,关键是教师要有生活化教学意识,在平时注重对语文教材内容的整合与发掘,从而更好的执行生活化教学策略。例如,在《海燕》的语文教学中,作者主要是对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的描述,描绘了海燕面临狂风暴雨和波涛翻腾的大海时的壮丽场景,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但是学生对于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海面上飞翔”这一生活情境比较陌生,也很难进行有针对性的想象,所以也就很难进行知识理解和情感体验。此时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技术优势,在语文课堂上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营造出对应的教学情境,先让学生尽可能的接近和理解暴风雨来临前的“海燕”这一形象,然后再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就会容易得多。
三、注重语文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必然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时,要突破教材和教室的限制,要对教材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拓展,在课外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中创设一些“寓教于乐”的生活化教学活动,让学生可以边做、边玩、边学。这样可以促进初中语文教学向学生现实生活的延伸,丰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人文素质和德育素质的有效培养。
例如,在初中语文《故乡》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完成可以结合学生的家乡开展教学活动,一方面要对课文中作者对故乡的情感进行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与学生家乡的实际联系,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家乡的美丽,不要因为“眼前没有风景”而错失了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欣赏。在教学之后,语文教师可还以让学生利用周末在家乡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然后写一篇作文或者日记等,让学生将自己生活中所见所闻都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样更容易实现“一举多得”的教育效果。
总之,基于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面临的各种困境,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导入,符合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记忆知识和应用知识,让初中语文课堂变得不再枯燥与乏味,对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效率的提升都会大有帮助。因此,每个初中语文教师都应当反思自身的生活化教学素质,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加强对于生活化教学理论的学习和应用。
★作者单位:甘肃静宁县威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