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丽娜
[摘要]本文介绍了贝多芬的生平和为音乐作出的贡献,概述了贝多芬三十二首奏鸣曲的三个主要时期,就贝多芬晚期三首奏鸣曲:Op109,Op110,Op111从结构到创作情感进行了一些分析,给出一些自己对这三首作品的看法和-/&识,以及笔者在弹奏过程中得到的体会和感悟。
[关键词]贝多芬;风格;曲式;情绪。
贝多芬简介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r、1770-1827)出生于波恩,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最后一位代表人物,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之为“维也纳三杰”,他在短暂的五十七年生命里,为人类留下了无价的音乐宝藏,因此,世人尊称他为“乐圣”。
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主题,通过深刻的哲理与感人的艺术形象相结合的方式创作了一系列的不朽之作,表现在他所有伟大的音乐作品中,最能贯穿他一生的作品是1792年创作的《第一号钢琴奏鸣曲》到1822年创作的《第三十二号钢琴奏鸣曲》,他的钢琴奏鸣曲被世人誉为一部“贝多芬自传史”,同时也详细叙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这32首钢琴奏鸣曲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被称为音乐圣经上的“新约全书”,与巴赫的十二平均律“旧约全书”齐名,是钢琴艺术发展的高峰。
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按时代划分为:
早期:1800年以前。早期作品受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风格轻快流畅,代表作品如:Op.10 No.3(“悲怆”第三乐章)等。
中期:1801-1804年,中期作品明显的显现出自己的风格,在这些作品中能体会到他内心充满矛盾,与命运抗争、热烈昂首等情绪。大部分作品都是创作于这一时期,代表作品如:Op.57(“热情”)等。
晚期:1814年以后,晚期作品是在完全失聪以后所作,技术成熟,思想深刻、复杂、宁静。最能表现这一时期特征的是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Op109、Op110、Op111。在贝多芬的最后三首奏鸣曲中,凝聚了他所有作品的各种特征,与早中期有着完全不同的宁静致远。
本文将分析和探究贝多芬晚期三首作品Op109、Op110、Op111。
1、Op109(E大调)
第三十号作品109(E大调),类似幻想曲的奏鸣曲。这首奏鸣曲流露出前所未有的浪漫抒情的特点,是贝多芬晚年突出的作品。它以最美好的如歌的抒情美形式表现了无比丰富的内容,体现了与命运斗争时极其顽强的诗意天性,梦幻般的寂静和高雅的氛围笼罩全曲,人们称其为“巨人式的奏鸣曲”。用贝多芬本人的话说,是“无可比拟的,是精神,是把地球上高贵、杰出的人连接在一起的精神,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将其摧毁的作品。”
本首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十分自由,这几乎是贝多芬奏鸣曲中唯一的例子。它的形式是加以自由处理的奏鸣曲式快板。主部陈述以连绵不断的十六分音符进行作为背景,很压缩,共8个2/4拍的小节,结束的属和弦并没有解决到主和弦,而立即过渡到升c小调的减七和弦。副部紧接着出现,副部具有即兴的性质,精巧奇异的节奏变化和力度变化,表现出作者思想的不稳定性。
第二乐章的性格刚毅坚决,形式简练,既严正又有伸缩感,第一主题以很强的力度开始,给人一种非常积极的感觉。第二主题在b小调上用第一主题素材构成。展开部是以第一主题为主展开。再现部里,第二主题被移至e小调,并以极为短暂的尾奏,由弱渐强而结束。
最精彩的就是整部作品的第三乐章,优美的行板和六个变奏组成的第三乐章,是整首奏鸣曲的构思基础,乐章写得非常自由,完美紧凑、精炼,和富于诗意的曲调一下子就能够抓住听者的心,主题是在温和表情底下蕴藏有感动,同时又洋溢着深厚的感情,这是一支无比优美的旋律。其深刻的内容在六首变奏的创作上别具一格,具有贝多芬创作晚期精美细腻钢琴风格的优秀典范。
这首奏鸣曲是笔者非常喜欢的,在弹奏的过程中笔者深感作者在创作这首作品时安静陈思的、充满了深沉的感情,这种情绪有时又被一些刚强压抑的乐段打断,但很快又恢复平静。可见作者创作思想的进展,音乐的结论是静思的,是心平气和的奇美幻想,是情绪强烈矛盾和混乱后的平静,整个奏鸣曲建立在柔和而严谨的气氛中。本首作品在钢琴的音色上出现了多种变化,开始的是浪漫色彩音色,中间出现左手八度和右手主题时情绪激动,这时的音色变得强悍坚定,最后一段的音色大体可以用浪漫时期的作品的音色,因为是变奏曲的形式,有些变奏会有颗粒感很强的音色,颤音的地方很多,演奏的时候出现一些共鸣效果,有背景音乐的感觉,因为这首奏鸣曲的特别,音色的丰富,使它的效果也非常独特精彩。
2、Op110(降A大调)
这是首经常在独奏会上演奏的作品,作品安静,富于情感而,堪称是作曲家自由地处理奏鸣曲式的典范,它以哲理性和洞察力的锋芒,深刻地表露了贝多芬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对人生目标的意识——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实现。
作品中第一乐章第一乐句看似是引子,采用了四声部的写法和圣咏式的声部排列法。它的进行是平静和严整的,毫无华彩因素,正像作者指出的那样十分如歌和富有表情。第二乐句采用了主调的写法,独奏的旋律声部出现在简单的(十六分音符)伴奏音型的背景上。第二乐章就它的音乐性质,完全可以被当做是谐谑曲,但可能因为是2拍子的原由,没有被作者创作为谐谑曲,这个乐章的音乐具有俏皮的,稍微粗鲁的幽默感,演奏时要注意力度的对比,像通常人们演奏的那种过分的粗鲁是行不通的。第三乐章和奏鸣曲作品106号的赋格类同,开始有一段自由的即兴性的前奏,刚开始三个安详沉思的小节,深情但又十分纯朴。
这首奏鸣曲的构思与创作真切的体现了作者深邃的思维和在平静中酝酿的激情澎湃,晚年的贝多芬虽然饱受生活与疾病的折磨,但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创作毅力和激情,相反的带给后人更多的思考与心灵的震撼。在弹奏过程中应该深刻体会作者想要表现的所有内容和情绪。
3、Op111(e小调)
第三十二号作品Op111(e小调),这首奏鸣曲作为三十二首奏鸣曲的终点,好似一座宏伟教堂上刺破蓝天的十字尖顶。作者天性的两个对立面:激昂强烈的热情,刚毅有力的因素在晚年表现得特别深刻明哲,洞察沉思的处世态度,仿佛在其中得到了辩证统一。在这部作品中,又出现了贝多芬典型的悲怆性,以及对创作的不屈不挠的精神,看破人世间的一切是非痛苦,并且想要挣脱这一切。在这首作品中,作者采用两乐章的奏鸣曲式,在主题思想上具有淡泊、宁静和超脱的性质,具有抽象性,他继承并发扬了古典和浪漫主义音乐中的那些最丰富最深刻的东西,达到他创作上的一个新境界。
在第一乐章开始的下行减七度跳跃,乃是第一乐章赖以发育的胚胎。在引子里,以弱起拍子的短音符(三十二分音符)开始,并且趋向于强拍上的长音符(双附点八分音符)。主题和副部都具有即兴性。再现部中,副部的陈述与呈示部比较起来要发展扩大得多,它具有即兴的华彩部性质。
第二乐章采用主题与变奏的形式创作完成。这种变奏曲是贝多芬晚期作品所固有的那种诚挚沉思、明哲深刻的情绪的优秀典范。然而这种情绪没有贯彻整个乐章,力度和速度步步上升,造成了宏亮的音响,赋予音乐激昂振奋的情绪。
通过上述对贝多芬人生中最后三首奏鸣曲所表达的思想境界的粗浅分析,我感受到,在孤独,凄凉的晚年生活中,他的创作也最终一步步走向了它内心的最深处,他的晚期音乐作品完全是一个内心世界的流露,像是心灵在歌唱,在呜咽。尽管如此,他那种至高精神最终还是从坚强的击缒和冰冷的金属琴弦构成的机械装置上产生,并对西方音乐中乐器之王的发展影响深远而无量。
记得我在刚接触到贝多芬奏鸣曲作品109的时候,老师告诉我说:“不能在45岁以前弹奏这首曲子。”正是因为缺少生活的历练和对社会的阅历,所以年轻的我们很难理解贝多芬在晚年时所达到的精神境界。
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好像对他一生消逝的岁月作了总结性的回顾。在这里我们既可以看见他不熄的热情之火和顽强的抗争之力,同时又看见一种疲惫、一种松弛,一束从远方投来的另一个世界的灰暗的光线。
贝多芬的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没有任何人可以完全理解他音乐的真正含义。通过学习与弹奏他的奏鸣曲使我得到对生活的感悟,尤其他的三首晚期奏鸣曲,更是引发了我许多想法。在分析这三首奏鸣曲的时候,我试着站在贝多芬当时所创作的情况下发现,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忍受得了那么大的精神压力,而贝多芬不但能够坚持下来,还创作出了那样宏伟的作品。作为一个晚辈,一名走在学琴道路上的我,在贝多芬的作品中,还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学习和探索,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以后在弹奏和学习贝多芬晚期奏鸣曲时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