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如
上一期我谈到希望可以多一些对作品的分析感受。这次桫椤与王小王的对话有进步,不仅涉及作家自己的作品还谈到了同代其他一些作家的作品。这是一个扩大对话比较视野的好开端。王小王既是小说家又是文学期刊编辑,完全有足够的编辑经验,同时又有创作体会可做深入的讨论。当然如果能够扩展到上一代作家作品和下一代作家作品的比较,则更丰富,也许会更有趣,从而避免过于沉闷的文学话题讨论。
当今文坛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乃至八十年代作家同台竞技。文学观念上的差异,必然也带来了审美评判标准的难以一致。
其实,细读大解的写作经历,我们不难体会五十年代作家的文学写作大都有个由外向内转的过程,也就是由“反映社会生活”转向表达“内心”的叙述伦理发展过程。而六七十年代的作家则无须这样的转向,他们的文学写作仿佛天生就是为了表达“内心”。
不过在熟练地表达“内心”的同时,又要兼顾“反映社会生活”,是否也需要经过“由内向外的”转换。而这样的转换是否也会产生一定的写作难度。
记得此前石一枫和杨晓帆的对话谈及二十世纪和十九世纪小说,他认为相比较而言,狄更斯的小说更难。我以为这是一种清醒的认识,也是一种文学写作自觉。
近日,读《上海文学》上王蒙和日本池田大作的对话,池田大作一再提及白居易的写作伦理观念,让我感触颇深。文学必须具有什么样的社会影响力,理当是每一个写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