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语文有效课堂的“三大意识”

2016-11-19 09:56窦银强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预设文本课堂

窦银强

一、要有“文本意识”,才能有效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师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解读语文教材文本,这是备课最关键的前提。

所谓“预设”是指教师在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所谓“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中,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有出色的、出人意料的回答或理解或者对文本理解有困惑、有错误甚至与文本内容看似毫不相干的胡思乱想。这些出色的、出人意料的回答或理解,对文本理解有困惑、有错误甚至与文本内容看似毫不相干的胡思乱想,就是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最具价值的问题。

教师课前充分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然而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课堂上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教师可以而且应该调整预设,给学生对新知识、能力的生成腾出空间,机智地驾驭课堂,让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

“预设与生成”是矛盾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没有预设,课堂就是胡乱无序的盲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就像布鲁姆说的:“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英国作家史密斯说:“伦理学在玫瑰丛中,身入其境,芳香扑鼻”。教师备课,首先要“身入其境”,仔细阅读、理解、分析教材,教师自己先读懂教材文本,品味教材文本“芳香扑鼻”之处,在对教材文本有较深入的领悟的过程中,运用新课程理念去思考教学过程、教学重难点、教学手段与方式,学生学习困惑处后,才能动手备课.

例一:《纪念刘和珍君》中,学生无法理解“我实在无话可说”一句含义,并且对文章多次反复这样说有何作用感到困惑?

第一步:结合学生的困惑,要求学生回到文本。扣住文本本身,筛选困惑处的关键词语、修饰、限制形容性的词语:“我独在礼堂外徘徊……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思考:作者是怎样写的?)

第二步:引导学生解惑。在文本中联系作者所处的特定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理解“我实在无话可说”的前因后果,抓前后的中心句,过渡句等,特别是文本的小结语:“一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第三步:整合筛选文本信息、生成新的思维能力。①作者为刘和珍等青年被屠杀而痛苦;②为纪念,为反击段政府残暴、反动文人无耻而动笔。(思考: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情感,表现手法,主旨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教材文本,要落实20字备课新观念: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积累整合,发现创新。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像学生一样思考,课堂的学与教才更“有效”。正如学习散文,要通过散的“形”(结构)分析入手,从而扣往散文的“神”(主旨),如抒情散文的物+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再指导学生去分析文中意象,品味语言,了解写作背景,通过联想和想象去体会散文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就能较好地把握备课的基调。

学生阅读文本中的困惑之处,正是“生成”的源泉,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有的放矢地用力,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课堂上更有效的督促学生阅懂文本,去品味文本中的精妙之处,嚼其味,品其香,悟其理,抒其情。

二、要有“主体协同意识”,才能有效处理“教案与学案的关系

新课标强调教材选文仅是例子,是完成一定阶段语文学习目标、任务的载体。所以要理解文本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教学过程中的“举一反三”是教师的教案“预设”,但更要看重和处置“生成”状态,合理处置“师生主体协同”的关系,才是有效课堂的具体体现。

有效的“教案”要有全局观,即从整体上明确本册文本在整个高中阶段中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其次把握单元教学目标在本册文本的作用,最后才落实到本篇文本在单元中所承担的教学重点。最后才能确定课堂教与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合作的具体步骤。

例二: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的教学要求是“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我国现当代文章,外国文章,中外文学作品和我国古代散文,着重培养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一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外国诗歌,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趣味,从不能欣赏到能欣赏,是第一单元的重点。“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诗的佳妙处,就不能真切欣赏任何一派诗的佳妙”,就不能形成“文艺上的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①。如第二课在第一单元中欣赏的重点是:

课题:《再别康桥》——《雨巷》——《大堰河——我的保姆》

内容:眷恋、母校;哀怨、婉转;赞美、保姆

语言:轻柔、明丽;反讽、象征;赞颂、生存力

不同诗派的诗,由于所咏对象的不同,思想感情的变化也有所不同,所要突出的主旨、意趣也有所不同,所运用的语言和语气语调也不同,教师就是让学生通过对单元内的几首诗歌比较欣赏才能陶冶情操,纯净心灵,在潜移默化中生成新的审美情趣、文化修养。

其次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解读文本,勾画重难点,课堂上师生主要是共同解决这些的重难点,这样教学过程才能高效,教与学目标才能清晰简要。通过对每篇文本重难点的逐一解决,每篇文本在单元教学目标要求中所承担的任务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能力体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得到有效开发,而学生的主动参与,将会使“学案”与“教案”相协调,建构高效的学习课堂。

例三:“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高中三年共要求掌握120个实词、15个虚词,在第5单元中要求掌握18个词语,而在《烛之武退秦师》(必修)课文中,则应着重落实“若、说、辞、鄙、微、之”6个词语在课文中及在相关文言典型语句中的用法及含义。这些记忆性的知识是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记忆、掌握的。

(1)课堂上结合文本的,确定文本必须掌握的那几个文言实词后,就要结合具体内容去思考、辨别,让知识“活”起来,在教与学“互动”的过程中举一反三、由此推彼。同时一篇文本或一堂课的教学方式应依据课文内容而选择1—2种学习方式作为主要手段,其它方式辅之。真正体现出学生“读与思”为经,“写与改错”为纬;教师引导、点拨的“师生互动”课堂得以落实。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健康审美情趣的养成教育得以落实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例四:对文本中最能体现主旨、情感、特色等词语或语句,教师要反复嚼其味。如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必修)第一单元中的《荷塘月色》(朱自清),用“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层层”刻画它的深,用“曲曲折折”表荷塘的广,用“蓊蓊郁郁”极写树木的繁,润饰强化形象,节奏明朗。②引导学生在反复的品读中感受其音韵美、节奏美、荷塘美。

对课文最能体现文本主旨、写作意图的关键语句,要反复阅读以析其义。如写马克思逝世,用“停止思想”,而不用“停止呼吸”或“心脏停止跳动”,这是为什么?分析后可以看出用“停止思想”的第一层意思是作者以无限痛惜之情委婉说明马克思逝世。第二层意思是突出强调马克思是在人类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伟大思想家。

(2)教案预设要考虑到课堂的提问、讨论等师生互动等问题的“量与度”,要有问题意识。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问可提,问题要让学生能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富有启发性,问题设置宜小(切入点)宜少(一篇课文5个左右,一堂课3次左右)、宜深(层次性)、易领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同时选择多媒体课件配合学生活动,鼓励学生质疑,提出自己有个性的见解,独到的看法,不要人为地设置标准答案。

三、要有“问题意识”,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地分层教学”

要根据学生不同层次,实行有针对性地备课,将教师的教案“预设”,与课堂“生成”情态有机结合起来,课堂上有效关注或调整“非预设”状态,是对教师的“预设”起到一个有效的补充,达到“师生互动”的和谐统一。

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和认知、理解水平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结合文本、结合课堂、结合学生学习实际,选择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教与学的层次性,教学过程所运用的教学手段及方式,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巧妙地设疑、布疑、激疑和质疑,科学的释疑、解疑,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得,有所悟。所以教师的“预设”要服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非预设”状态,随时调整,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例五:阅读诗歌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①让学生先整体阅读,理解诗歌意象与情感(把握诗歌的内容)“读”懂内容。一读找意象,二读品语言,三读悟情趣。反复阅读是理解内容的前提,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会读”。

②逐字逐句含英咀华,感受与共鸣(把握诗歌的情感)。一悟诗歌的情趣,情感;二悟诗歌的时代,背景,创作风格与主旨;三悟意境。让学生在所体现的情感的过程中“会析”。

③结合诗歌相关鉴赏知识去分析声律之美(鉴赏写作手法),情与景交融、想象、联想、节奏等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通过横向、纵向比较,或不同时代、风格、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的过程中“生成”新的阅读能力。

依据教学的任务,看学生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哪些地方感到困惑,进行梳理再补充到“预设”之中,对学生感到难度较大的一些问题,可在以后的教学中逐一予以解决,对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作难度大一些的鉴赏题,让中等学生完成基本的题,让一些有余力的学生去作一些研究探索。

教师备课时,如果能认真从以上几方面去思考,那么就能常备常新,常教常悟,教学技艺方能日臻完善。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常学常新,语文课堂教学才能逐渐变得高效起来。

注释

①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②王纪人主编:《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0年版。

③孙春成:《语文研究性学习学与教的融合策略》,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通联:四川泸州老窖天府中学]

猜你喜欢
预设文本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