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军庆
职业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一个概念,主要用来描述个体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由于得不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心理、生理上的疲惫状态。在当前快节奏的社会生态中,作为社会人的教师,面临来自社会、生活和职业的多重压力,教师职业倦怠在一定程度上是客观存在的。
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表现
现代研究表明,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四个维度:情感疲劳、处世消极、工作胜任感降低、个人成就感丧失。教师职业倦怠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活力,表现为工作中难以提起兴致,打不起精神,容易身心疲劳。职业倦怠感强的教师往往容易出现工作态度消极,进而对工作本身产生厌倦和不满情绪,例如,可能会经常迟到或早退,对教育事业缺乏追求感和成就感,不愿意投入精力去研究教学、提升自己。长期处于职业倦怠状态中,也容易使教师工作状态低迷,久而久之则导致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能力产生怀疑,这时,工作过程中的无能、无助等消极感受强度增加,教师会感觉自己不能胜任工作,觉得自己的工作毫无意义,进而丧失个人成就感和对工作的价值认同。
另外,职业倦怠也可能威胁到教师的身心健康。职业倦怠会影响教师个体的人际互动,教师可能会因小事而情绪波动,表现失常,影响到师生之间、同事之间甚至家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紧张,人际交往障碍,教师自身也可能因此而陷入自责、困惑之中。可以说,职业倦怠不仅严重影响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负面影响较大,应当引起重视。
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可能因素
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和发展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第一,职业压力。教师工作的主要特点是单调、重复和繁琐。调查显示,中小学教师每日备课、上课以及批改作业、组织学生活动所用的时间,已经远远超出了8小时,更不要说素有“救火队长”“保姆”之称的班主任老师,他们不仅要做好教学工作,还要处理好班级管理、学生个体之间的各种冲突矛盾、心理疏导、学业指导等众多事务,工作时间更是难以计数。
第二,管理刻板。教师的职业疲惫也与学校的管理有关。当前学校教育管理中检查多、评比多、会议多,而提供给教师学习与发展的机会过少。教育行政层面、学校层面更多的是给教师提各种统一的、标准化要求,而很少关注教师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教师作为一种专业职务,需要一定的自主发展时间和空间,当前学校师资的不足与高度紧张的教学工作安排,特别是一些骨干教师身兼数职,给不少教师带来压力,进而导致身心疲惫。
第三,社会比较。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当今时代,随着社会和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教师面临更多的社会责任和职业要求,在双重压力下,教师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积极适应,就可能产生抵触、焦虑等不良情绪,进而带来职业倦怠。再加上教师待遇与社会其他专业技术职务人群相比偏低,教师个体的经济压力较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职业认同危机。
第四,性格因素。教师个体的认识偏差与个体的人格特征也是导致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教师不现实的理想和期待、较低的自我价值与判断、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科学认识等都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当教师发觉自己对工作的投入与从工作中所得不相匹配时,就可能丧失成就感,那些忙于工作、生活单调、性格内向、行为孤僻的教师更是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
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教师职业倦怠还存在明显的群体差异。一项针对海淀区教师心理健康测评的结果显示,不同教师群体之间的职业倦怠表现存在明显差异,如男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压力感小于女教师;新教师(教龄0-3年)比老教师(教龄10-20年)更少发生职业倦怠;处于领导岗位的教师,其爱岗敬业程度更高,其压力程度和职业倦怠感更低;教学负担重(周课时数在20节以上)的教师其压力感和职业倦怠感相对偏高;另外,班主任的压力程度明显高于其他教师,班主任群体的职业倦怠感更强,更需要相关部门给予更多关注。
预防与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区域策略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心理健康监测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系统高度重视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开展教师心理健康监测,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学校等不同层面为教师减压,帮助教师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更好地教书育人。针对部分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海淀区从区域、学校和教师个人层面加强了指导和帮扶,探索出了一些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具体策略和方法,在预防和消除教师职业倦怠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
1.给教师创造更大的自主空间,加强对教师的多元支持,减轻教师压力
监测结果显示,教师群体的压力程度相对较高。过高的压力容易让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降低教师幸福感水平。为减轻教师压力,在海淀区两委一室的指导下,海淀区各学校在保证教师的自主空间、减少对教师工作的干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让教师能够更加自主地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教师各方面的支持,一方面让教师能够方便地获得必要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为压力过大的教师提供缓解压力渠道,如在学校中提供专供宣泄压力的场所等。另外,为增强教师之间相互帮助和支持的力度,在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时也适当增大团体绩效的比重,培养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
为帮助教师较好地应对压力,海淀区还组织了心理志愿者服务队,定期为学校教师组织应对压力的培训或者交流活动,帮助教师学习自我解压方法。如北航实验学校中学部针对班主任压力较大的情况,每年都会定期对班主任群体进行心理培训,内容有“快乐生活,健康工作”“体验心理活动,走进学生心灵”等,教给教师减压技巧,帮助教师自我解压。还有一些学校如知春里中学、二十中学等针对教师工作特点,每年都会为教师购买分发一些关于压力应对和心理调适方面的书籍,让教师自主学习相关知识,积极主动应对和解决自身压力。
2.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提升教师社会支持水平,增强职业认同感
职业认同感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职业认同有利于教师克服工作困难,更好应对工作生活压力。在研究职业认同、压力程度和职业倦怠三者关系时发现,较高的职业认同感有助于减轻教师的压力程度,也有助于降低教师职业倦怠水平。为此,学校可以通过塑造一种充满关怀、相互合作的校园文化氛围,让教师在面对各种问题时,随时随地能够获得来自同事和领导的支持和帮助。在关心关怀中,教师会具有更强的归属感和职业认同度,从而会有更强的职业价值体验,减轻职业倦怠感受。
为此,海淀区中小学学校近年来大力实施了校园文化建设,为教师创设积极的心理环境氛围。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一方面需要教育行政部门采取多项措施,减少行政内耗,给学校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和保护,适当减轻学校的工作负担,特别是来自社会机构、教育评价机构、教育管理机构的一些不合理任务与评价方式。另一方面,需要帮助校领导提升校园文化建设能力,在校园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网络,形成师生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关系融洽、彼此支持的氛围。另外,尤其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学校文化建设要着重强调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不仅要强调教师在业务上的相互合作,也要注重教师在彼此生活方面的相互关心。如近年来海淀区教育工会利用学校活动场所在全区设立33个教职工俱乐部,利用闲暇时间组织教师开展文体活动,为全区广大教职工提供了一个融洽而稳定的结交朋友、放松身心、交流经验、增进友谊的平台,丰富教职工的文化生活。
3.建构教师心理健康的监测与促进机制,从制度层面为教师心理健康提供综合保障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方面,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受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教师的个性特征、家庭和生活状况、工作状况都关系着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教师心理健康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随着教师自身和工作任务、人际氛围的变化而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因此,有必要建立常规的教师心理健康监测平台,使每个教师均能对自身的心理状态有持续的客观认识。
为此,海淀区确立了教师心理健康监测机制,并指定心理促进服务机构,为提升全区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教师职业认同、降低教师职业倦怠提供专业服务,从制度层面保证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总之,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有很多,解决也要从多方面入手。需要充分发挥区域、学校和教师个人力量,整体考虑教师群体的工作特点和发展需要,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机制与途径,服务区域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