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拓展阅读的有效教学策略

2016-11-19 06:52胡海兰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延安课文文本

胡海兰

当前,文本拓展几乎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如何开展高效的课堂阅读拓展教学?

让课前拓展成为课堂教学的基石

课前拓展性阅读的目的在于为学生进行课堂阅读打好基础。课前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关信息、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能量。文本拓展要为学生的课堂阅读服务,应该着眼于学生学习的疑难之处,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课前搜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重组与运用。

例如《延安,我把你追寻》这一课,上课伊始,教师投影出示延安外景图片,请学生介绍有关延安的情况,随后出示地图,让学生了解陕甘宁指的是哪些地区。之后,投影出示学生收集到有关延安生活情况的图片,学生不仅知道了当时延安生活的艰苦,还了解了当时延安遭到敌人封锁的处境。学生们通过课前拓展,以及教师的组织交流,对延安精神有了一定的理解。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花费了一定的时间梳理学生课前阅读和收集的材料,珍视学生收集的资料,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延安精神”这一难点,使课前阅读真正成为教学的基石。

让课中拓展成为课堂教学的宝石

课中拓展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适时、适度地进行文本的拓展,从语文教学的本真出发,真正为学习语文服务。

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节课谈“碰壁”这一教学片断中,学生提出“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涵义很深,理解有困难。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了指导:“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些词句的原意会被转化,如这个句子中,如果对当时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不了解,理解起来就会有难度,所以,我们除了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词句来揣摩人物的特点外,还可以结合一定的社会环境来理解。”这时,教师出示了拓展阅读资料:上个世纪20年代“白色恐怖”的社会环境,以及在极端情况下鲁迅先生进行文学创作的不畏艰难的决心。通过学生、教师、拓展性阅读材料间的对话,学生自己解决了提出的问题。教师根据预设,以疑难为联结点选择阅读材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得课中拓展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颗璀璨的宝石。

让课后拓展成为课堂教学的巨石

通过课后拓展性阅读,让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进行反馈、交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少年闰土》一课,在对文本的学习之后,教师抓住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进行拓展。教师问:“小说中说‘我回到阔别三十多年的故乡,母亲说已经将‘我到家的消息告诉了闰土,闰土就要来了。阔别三十年的一对好朋友就要见面了,根据你对本文理解,猜猜他们见面后会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有的说他们一定会拥抱在一起,有的说他们一定会紧紧握住双手,流着眼泪激动地说不出话,还有的说他们会到洒馆里边喝边亲热地聊天,聊他们小时候的趣事……这时,教师请看过《故乡》的学生说这个情景,一学生说闰土再见到“我”时根本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样又是拥抱,又是流泪、喝酒之类的,而是恭敬地叫“我”老爷。学生们都表现出愕然的神情,这时,教师追问:“这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美好?是什么改变了闰土?大家想知道吗?”学生齐声答:“想!”于是,教师及时而又自然地向学生推荐了课外书《故乡》。这几个问题紧紧围绕这个话题展开,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并且教师在课文教学结束后巧妙地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课后阅读名篇的兴趣。

总之,教材不是孤立的文本,教学需要拓展,但是,拓展一定要立足文本,拓展的时机、拓展的内容、拓展的宽度和深度等都要围绕文本来展开,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

编辑 肖佳晓

猜你喜欢
延安课文文本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走进延安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