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转型服务未来教师发展

2016-11-19 08:41罗滨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进修学校教研员研修

罗滨

近几年,国际国内教育改革节奏快、力度大,其目标都指向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强调价值观教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关注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跨领域合作交往能力的发展,强调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的开放式学习、基于主题的跨学科综合性学习和联系生活实际的学习。学生需要丰富的课程、开放的学习环境,教学管理制度需要创新,考评制度需要改革,还需要各类课程教学资源的支持,这都让校长和教师面临巨大挑战。教研部门应该提供怎样的服务?新挑战需要新思路。

基于高品质服务的教研转型

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人才培养的着力点也从比记忆、比计算转向比创新、比想象。互联网、移动终端使网络学习成为常态,学生中“数字原住民”越来越多。学生的学习从知识的消费性学习逐渐转变为创造性学习。面对这些变化,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观念,对教学内容进行二度开发,集中精力从事创造性活动,更多地帮助学生习得获取知识的方法。

海淀区基础教育名校林立、名师云集、学校需求多样,如何满足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如何为区域教育决策、学校内涵发展等提供更高品质的服务?这需要进修学校重新认识教师的发展需求,超越自我,服务转型升级,围绕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丰富进修的职能、调整内设机构、创新工作机制。

教研转型是服务理念、组织结构和工作机制的转变。主体是干部和教研员,核心是主动求新求变的过程,关键是把握学校和教师的真需求。转型需要干部团队按照外部环境的变化,对进修学校的职能定位、工作任务、工作机制、发展战略进行动态调整和创新,将旧的发展模式转变为符合当前教育改革要求的新模式。

建设多岗位胜任的教研队伍

教育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教材教法分析,更新了听评课和考试命题形式,也必将推动教研转型。教研部门是“现代化立交桥”,将国家课标与教师教学连接、将自主研修与同伴研修连接、将问题解决与教学改进连接,分类、分科、分层满足教师发展需求。教研转型,基于核心问题解决、学习评价等主题性跟进教研成为常态,建设多岗位胜任的教研队伍是关键。

1.集体研讨,建立团队共同价值追求

共同的价值追求统一思想。2012年,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成立40周年,全体教职员工共同讨论、梳理进修的历史,面向未来提炼出“进修精神”,即“责任与担当、团队与研究、拼搏与奉献、海纳百川、协同创新”。

丰富进修职能做好服务。服务学校,要基于课程育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资源建设、教师发展等方面的深入研究、系统指导和统筹推进。基于此,我们确定了进修学校五大职能,即区域的“课程指导中心、教学研究中心、质量评价中心、资源建设中心和教师发展中心”,更加体现教师为本。

2.研制标准,专业素养引领队伍建设

教研员应该是区域师德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既要有优秀教师的专业素养,又要有前瞻性、学习力等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还要有面对挑战积极解决问题的智慧和勇气。

2012年,教研员们开始研制教研员专业素养框架。通过给优秀教研员画像、汇总提炼、文献梳理、分组讨论、梳理修订、专家研讨、再分组研讨、校务会研究几个轮次的讨论,研制出包括3个维度、10项指标、20条内容的海淀区教研员专业素养框架(如图1)。

3.引进与培训,优化队伍结构,提升素养

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队伍建设,优化教研员队伍的专业结构和学历结构。

引进——调结构。为了更好地发挥五大职能,引进了课程、评价和资源等专业的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调整了教研队伍的专业结构和学历结构。引进优秀的学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提高了团队解决实践性问题的能力,丰富了教研队伍实践研究的经验层级。

培训——提素养。设立“进修书院”,统筹规划教研员培训的课程内容和形式,规划系列主题、持续跟进培训。培训的特点是:通识培训与专业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与问题解决相结合、全员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跟岗学习与经验分享相结合。

全员培训,解决教研的方向和理念问题,达成共识,共谋发展。培训主题包括学科本质与创新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面向未来的教研培训、学科核心素养与研训创新等。专题培训,解决部门教研员实际工作困难,提高履行职能的水平。培训主题如“互动式”教研活动组织、创新能力培养等。私人定制,解决教研员个性发展需求问题,例如:开发北师大“访问学者”高级研修项目,26位教研员先后带着自己的课题走进北师大做“访问学者”,聚焦学科本质和学科思想方法,进行为期一年半的研修。

提升教研有效性的机制创新

教研转型需要机制创新。

1.建立部门之间立体协作机制

进修学校建立“学科纵向贯通横向融合、学段纵向衔接横向管理、部门纵向分工横向协同”立体化工作模式。区域部门之间加强合作,例如:启动了为期三年的“学科教研基地”建设,聚焦学科建设,创新学科校本教研形式,增强教师课程意识,解决教学关键问题,培育学科名师团队,提高校本研修的品质。部门合作形成合力,教委行政推动,教研部门研制标准并进行学术指导,培训部门进行教学副校长的校本研修专题培训。目前,通过自愿申报,83个学科组已经启动。“学科教研基地”是学科名师成长的土壤,其建设的过程就是优秀学科教研团队形成的过程。

2.建立三级联动深度教研机制

探索出三级联动深度教研机制,校本教研、联片教研、区域教研优势互补。区域教研,把握方向和理念、调研需求、规划研修课程、组织实施、跟进评价等,研训融合,解决共性问题;联片教研,学院路研修中心和北部研修中心组织实施,发挥联片各学校的学科优势,建立学习共同体,关联了区域研修与校本教研;校本教研,解决本校教学难点,探索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长短学时安排等,教研员指导,解决教研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3.建立项目研究持续推进机制

项目,就是用研究的方式解决问题。坚持“团队研究”和实践取向,“促进学科能力发展的教学改进”“义务教育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研究”“基于学习者分析的教学改进”“基于学法指导的教学改进”“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研究与实践”等30余个项目,聚焦课程改革重点和难点,以项目为载体,建立研究、实践、改进和追踪机制。每个项目都由教研员牵头负责,整合高校专家和一线骨干教师资源,建立协同创新解决问题机制。项目也搭建了教育教学成果发现、培育、总结和推广的平台。

多个项目交叉并进提高了教研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研员在研究中也创造了新的经验,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4.建立教学诊断学习改进机制

整体规划,在六年级、八年级、十年级开展学业发展水平评价,进行相关影响因素调研,基于大量、客观、可靠的事实和数据,运用科学方法,使用科学工具构建教学研究的分析机制。基于实证,指导教师的教学改进、学校的教学管理改进和区域的教研改进,并给行政管理提供决策的参考依据。

5.建立资源共研、共建、共享机制

满足教师共性与个性需求,需要丰富的、形式多样的、可选择的教师学习资源。海淀区进修学校牵头,与高校、出版社、各地市区教研部门16家单位成立“教师教育资源联盟”,强强联合,建立联合攻关的机制,实现了教师教育资源的共研、共建、共享。为“十三五”教师培训奠定了基础,为按需施训、满足教师发展的“私人定制”奠定了基础。

教研转型,助力未来教师发展,要关注教育改革前沿和学校实践经验,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学术引领性,体现教师众筹学习、支持移动研修。要用中西医结合方式了解学生、了解教师,创新教研方式,解决关键问题,引导教师有效教研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只有这样,教师的热情才能被激发,才能使教师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参与,从个体研修到群体协作,从而提升区域教育质量。

猜你喜欢
进修学校教研员研修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让“示范性”名副其实——创建省示范性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思考与实践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武汉市东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风采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上)
北镇市教师进修学校
为教研员“下水”击掌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