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啟霞
摘 要: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启蒙运动发挥了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其方式方法和内容具有当代借鉴意义。基于对历史的考察,充分利用易班思想引领的功能,有效应对新媒体时代碎片化、快速化的阅读和学习方式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关键词: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政治教育;易班;新媒体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在发生时间上虽有先后关系,但运动过程存有交叉,其思想启蒙作用的主次关系一直是学界的争论所在,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启蒙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政治干扰,中断了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使得启蒙的任务不能完成。也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在五四前并不突出,是五四运动后才真正热起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的最初目的并不是启蒙,而是争取政治权力,所以启蒙只是手段,政治改革才是目的,这样就不存在救亡压倒启蒙的说法,更有学者认为五四和新文化运动不过是当权派权力争夺下的产物。对此,笔者认为思想启蒙运动一直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当代的启蒙任务。思想启蒙必然带有政治色彩,没有政治权力的推动思想启蒙无法完成,同时,思想启蒙的完成本身也是政治权力稳固的有力保障。因此,如何把握时代特点利用新工具和方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完成当代启蒙任务就显得迫切和重要。
1.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社会背景
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登上了帝位,中华民国形同虚设,复辟帝制意味着封建专制的回归,各派军阀不服新君,派系混战成了常态,官场中互相勾结,黑暗成风,经济上由于发展实业和对外通商,民族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但是外交上却免不了日本帝国的欺压和侵略。面对内忧外患的丧国危险,社会各阶层的表现各不相同,以军阀、当权派为主的是保守派,只顾个人利益;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改良派和激进派由于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又怀着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因而四处奔波,企图挽救中国,而以工人阶级和底层民众为主的下层群众却表现得愚昧无知、麻木不仁、自高自大和自欺欺人。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知识分子掀起了思想启蒙运动,企图用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唤醒国民。其实这也是当时知识分子唯一能做的使命,没权没力是很难撼动政治围墙的。
2.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1)报刊杂志。报刊是当时开展思想启蒙运动的主要抓手,从《新青年》到《新潮》、《每周评论》、《星期评论》、《京报》等全国性的报刊遍地开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高一涵、周作人等一大批激进知识分子都纷纷在这些报刊上发表文章,如陈独秀的《敬告青年》、李大钊的《青春》、《晨钟》,鲁迅的《阿Q正传》,胡适的《文学改良刍义》等,对中国青年的思想进行了启蒙,影响深远,毛泽东也承认当时最喜欢看的杂志就是《新青年》,与陈独秀在北大图书馆的一次谈话对他影响很大。由此可见,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通过创办报刊,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对中国青年学生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
(2)学生社团。受到启蒙的青年学生,在各大高校纷纷成立了各种社团,如互助社、新民学会、新潮社、国民杂志社等都是当时很有影响力的社团,这些社团除了在同学中扩大新思想的传播外,也致力于对下层民众的传播,他们组成平民演讲团,通过演讲的方式向劳动群众传播民主科学的新思想。除了有专门的社团组织知识分子到平民中去演讲外,也有知识分子,如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人,五四运动期间在大街上演讲,唤醒民众。所以青年社团和演讲也是当时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3)学生运动。从最初的新文学运,到各种小型的学生运动,再到影响深远的五四运动,正是这样的运动使得新思想从知识分子到学生再到普通民众中扩散发展。特别是声势浩荡的五四运动过后,不论是商人还是工人或者是最下层的民众,都用着他们的方式罢市、罢工来声援运动,从这就可以看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也许他们还没有被完全启蒙,还不知道民主与科学是什么,但是他们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都被激起了,他们敢于反抗,就是人性的回归,也是启蒙思想在一定层面上的反映。
综观整个五四新文化运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不难发现,在五四运动前,主要是以民主科学为主思想启蒙,意在立人,对愚昧国民性进行改造,树立西方的民主科学新思想。而五四运动后,各种思潮开始盛行,形成了各种思潮辩论的新局面,最终以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取胜,这当然与当时的时局,民众的诉求,以及国际的形势有关,而随着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成立,《新青年》也就成为了党的刊物,以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引导了整个社会的理论风向。
3.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首先,由最初的大众媒介《新青年》报刊开始,到全国的运动热潮,具有由小到大,层层递进的特点,采用当时影响力最大的大众媒介报刊开始,从思想最可塑的青年入手,激起青年的民族情感,培养他们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再由他们自发地去引导和教育普通群众,继而以运动这一声势浩大形式把整个启蒙运动推向高潮,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有效的。其次,这一时期的启蒙运动是在批判旧思想和与其他思潮论战的过程中实现了,因而具有论辩的特点,通过批判和论战确立了新思想的主导地位。最后,这一时期的启蒙运动最终是与社会变革相联系的,无论在哪一个时代,似乎总是这样,思想运动无法独立于社会现实,当权派掌握主流思想,因而启蒙应该是一项自上而下的运动,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带有意识形态的教育功能。
4.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启示
(1)以新媒体为抓手,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新园地。当代大学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正在式微,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和方法需要借助新媒体的新力量。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报刊杂志是有志青年自由表达思想和进行启蒙的最初发声地,这个方法因其简便和直接有效在当时产生较大影响,现今大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大部分来源于电子媒体,因此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有意识的重点打造几个在学生当中有影响力的红色宣传平台,占领学生思想引领的主流阵地。易班,作为教育部主推的专门服务于高校师生的网络互动社区,集合了论坛、博客、网盘、学习资源免费共享、话题讨论、班级管理等功能,是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因此,可充分利用易班平台,开设专门的栏目,打造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红色宣传阵地。
(2)以学生社团为起点,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局新风尚。当前高校学生社團多以文化娱乐和兴趣爱好为主,社团规模和影响力都有局限,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第二课堂,除了文化娱乐、兴趣爱好外,我们也应积极鼓励学生成立科技创新、公益宣传、文化学习等社团类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团建设,以社团活动传播正能量,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新风尚。
[参考文献]
[1]李德芬.思想政治教育与近现代社会变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崔玉婷.“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潮述评[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3]张博颖.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公民道德的启蒙意义[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34(5).
[4]陈锐.从思想到行动——略论五四运动与启蒙[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1).
[5]岳谦厚.“五四”前后中国学生运动之考察[J].社会科学评论,2009(1).
(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