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莫小平(1967-),男,布依族,贵州都匀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教授,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生处处长,研究方向:数学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核心和灵魂。大力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对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必须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公民精神教育,同时要发挥“两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关键词:民族精神;必要性;现实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264-03
一、何谓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历史上,不少的思想家对民族精神进行了深刻的研究。早在18世纪,德意志思想家赫尔德就提出了“民族精神”词语,在《论语言的起源》这本书中,赫尔德认为语言之兴起是出于自然,而非超自然的力量;认为不同的民族文化与该民族的兴衰有着重要的联系;主张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种表现于艺术与文学的“民族精神”。黑格尔继承了赫尔德关于民族精神的有关思想,从其世界的历史都是精神的历史,精神的本质是自由等基本理念出发,阐发了“民族精神”概念。他指出,“世界精神”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和任何其他阶段不同,所以都有它的一定的特殊的原则。在历史当中,这种原则便是‘精神的特性—一种特别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便是在这种特性的限度内,具体地表现出来,表示它的意识和意志的每一方面一一它整个的现实。”[1](p64)黑格尔对于民族精神解释基于他的“绝对精神”的理论体系,充满了唯心主义的堂奥。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思想理念,将民族精神问题放到社会历史实践中加以考察,把民族精神理论研究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本文所讲的民族精神一般是指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一般有以下三点内涵:一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关于爱国主义列宁指出,“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2](p608)它同为国奉献、对国家尽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爱国主义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品德。中华民族的历史之所以悠久和伟大,正是由于千百年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是起了基础性作用的结果。二是生生不息的自强进取精神。《易经》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道运行,一往无前,生生不息,作为君子也应当效仿天道,做到自强不息。具备这种精神品质,一个人就能够面对敢于人生的各种困难和挫折,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奋勇向前。三是以人为本的宽厚包容精神。《易经》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行健。”意谓: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二、民族地区大学生民族精神现状分析
大学生是祖国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他们能否弘扬民族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关于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思想道德状况,从整体来看,主流是好的。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思想健康,充满活力,热爱祖国的民族文化,有较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愿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奉献自己的力量。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加之西方各种价值思潮的冲击,少数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迷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抽象性。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最深刻的体现之一。在总体上说,大学生都是热爱自己的祖国的,他们坚决拥护国家统一,对一切分裂祖国的行为和他国干涉我国内政的活动是反对的,对中华民族近代史上遭受的屈辱表示痛惜。他们也关心国家的现实,对国家在科技方面的落后、社会的腐败现象、社会上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有相当多的关注。然而,他们的爱国情感大多体现在言语上,付诸行动的少:在学习上,不少学生缺乏年轻时的周恩来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发愤学习的宏伟志向与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在毕业选择职业时,不少学生与年轻时的马克思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不同,往往是局限在狭隘的利益主义圈子里,在新的就业机制条件下往往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名利观和苦乐观,选择服务祖国人民又能使自身价值得到充分实现的职业。这些情形说明不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具体,在实际行动中难以落实到位,不能把中华民族的复兴同自己个人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其二、不能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的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了形成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古往今来,所有的民族和国家都会看重自己的历史,善待自己民族的历史遗产。历史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财富,它不但有助于提升该民族素质,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而且会资政育人,有助于人们察往知来,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但是,有少数大学生,具有历史虚无主义思想的苗头,把五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斥责为封建性的糟粕。
其三、缺乏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艰苦创业是中华民族精神表现之一,正是因为具有了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气质,中华民族历程曲折坎坷,总能应对挑战,不断发展和壮大。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较高的改革开放时期,从小就缺乏艰苦奋斗等方面的锻炼。因而,少数大学生,没有养成顽强的毅力和吃苦的精神,经受不住各种困难和挫折的考验。集中表现在毕业择业时,不少大学生谋求在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里,报酬较好单位工作,不愿为了国家,集体的利益到条件艰苦的边远的地区工作,这些现象,反映了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畏难情绪和缺乏艰苦创业精神。
其四、个别少数民族大学生,还存在着民族认同的迷失的问题。现阶段,我们讲的民族认同,一般是指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民族地区大学生民族认同迷乱的表现是过分对自己所属的本民族(族群)身份的认同,而对中华民族身份的认同与国家认同较为淡薄。”[3](p63)在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各种因素的的作用,有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以民族(族群)身份进行划线,作为选择交往的对象。“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对属于本民族的学生感到亲切与熟悉,更加容易产生信任感,进而产生原始的归属感,会使得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在强化的同时,会相对冲淡国家认同意识。”[3](p63)
三、培育民族地区大学生民族精神意义
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包括硬实力、软实力,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中的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支撑。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生产力的主体,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息息相关。因此,大力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对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提出和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思想。2012年11月,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他说“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4](p12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社会整合功能,是中华民族发展和稳定的精神基础。人们常说,人心散则国必弱,人心齐则国必兴。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能够使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关系,把自己的个人利益与民族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在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进程中,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使个人利益服从民族利益的需要。
其次,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应对当今国际上综合国力竞争新态势的需要。现阶段,国际上综合国力的竞争非常激烈。综合国力,主要是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它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实力的总和。透过现象看本质,国际上综合国力之争实质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的竞争。高等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阶段,不仅要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重视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帮助他们自觉地把自己的成长同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高度重视弘扬与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再次,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5](p18)现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具有历史必然性。江泽民曾深刻地指出:“世界多极化的深入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展开了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6](p345)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在全球化背景下维护自己的文化独立和文化安全,有效防止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必须在大学生中间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不断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的先进性。
四、培育民族地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措施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7](p560)大学生是继往开来的新一代,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完成小康目标的承担者,因此必须。
首先要加强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我们之所以是我们,乃是由于我们有历史,……构成我们现在的,那个有共同性和永久性的成分,与我们的历史性也是不可分离地结合着的。”[8](p7)“西方每一个伟大时代的出现都是重新接触和研究古代文化的结果。当古代文化被遗忘之时,整个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就是野蛮。就如一件东西脱离了根本,它就会毫无方向地飘荡,这也就是我们是去古代文化之后的景象。”[9](p109)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民族的复兴必然包含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弘扬。高等学校应该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传统美德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深化大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其次,要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培养大学生的公民精神。在世界文化的视野下,用比较的、历史的眼光、可以更清晰地诊释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特质,该种文化把社会诠释为伦理共体,而西方近代文化则把社会解释为契约共同体。西方近代文化的这种属性与现代化的大工业文明有着深刻的契合,这就是西方文化的精华之所在。关于公民文化的内涵,香港学者余振华教授指出:“公民文化的特质在于第一,公民具有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关注政治系统的输入与输出,尤其是输入功能取向的具备;第二,公民具有较强的政治认同感和效能感;第三,公民政治活动的频率较高,但这种活动的主要特征是高理性基础上的高参与。”[10](p133)培养大学生的公民精神就是要倡导的理性的爱国主义而非狭隘的民族主义,要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权利意识。
最后,发挥两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把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落到实处。一是高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搞好“两课”教学的意义。良好“两课”教育对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两课”教师是学生思想教育的生力军;课堂教学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二是要发挥“两课”教师的主导性,在讲清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联系当代社会生活以及大学生思想实际,引发学生从现实问题入手,进行理性思考。三是当代大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老师的教育下认清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把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与祖国前途命运有机结合起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
(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研究》研究成果(课题号12ZC031)。
参考文献:
[1]王造时译.[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2]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郑萍.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教育探析[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5).
[4]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5]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2011.
[7]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贺麟,王太庆译.[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9]邹进译.[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
[10]黄湘莲.公民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重构[J].中州学刊,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