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继新
邱学华,不但在小学数学界,而且在整个教育界,都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60年前,他从“尝试”的“朦胧”中走来,到后来逐步对尝试教学法与尝试教育理论的构建进行了探索,走出了一条曲折却又灿烂的创新路。其在教学与教育改革之中的执着探索,留给我们的不只是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还有其“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改革精神,以及内蕴于其心中的挥之不去的教育情结。
所以,在采访邱学华的时候,他留给笔者的印象不只是一个教师、专家、学者,还是一个有历史担当、人格追求与创新品质的大写的人。
邱学华的整个生命丰富至极,很难在本文有限的篇幅中完整地呈现出来,所以,笔者只是在其几个相对重要的生命节点上,截取了某些生活与精神的片段,以让大家初步了知他的步履之“道”。尽管如此,相信读者仍然可以从中读出邱学华对教育的巨大贡献,以及他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世界,进而去触摸其走向大成功的生命之“道”。
附小任教初搞尝试
1951年,16岁的邱学华到江苏省武进县郑陆桥塾村中心小学任代课教师,第二年便转为正式教师,并被校长提拔为教导主任。3年后,年仅20岁的邱学华走上了校长的岗位。
1956年,邱学华考取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
1960年大学毕业的时候,邱学华的同学大部分被分配到边疆工作,而时任党总支书记张波认为邱学华德才兼备,将他留校当了助教。
刚一毕业,邱学华就在著名算术教学权威沈百英教授的直接指导下,开始为大学生上教学法的课。
在大学里搞科研有两条路径:一是关起门来查资料、文献,然后再撰写研究成果;二是不但学习理论,更深入到基层,从一线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观点。第一条路径简单易行,容易出成果。第二条路径困难辛苦,没有数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是不可能搞出成果来的。不过,如果真正坚持下来,也许会有一个突破与超越。
邱学华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后一条路径。
他请求教育系领导让他到附属小学搞教学改革。
如愿以偿之后,他干脆将铺盖一卷,住进了附小。除在大学每周上三节课之外,其他时间他全部“泡”在了附小里。他不但担任小学算术教学任务,还兼任了附小的教导处副主任。
正是因为天天在教学实践之中,邱学华发现了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厌学、效率低下的问题。尽管在教育界早已有人提出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上课要以学生为主”等理念,可是学生为什么还是“主”不起来?为此,邱学华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主要问题出在“先讲后练”的传统教学模式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出题,学生做题。学生完全处在被动的位置上,怎能“主”起来呢?
于是,邱学华萌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否反其道而行之,把“先讲后练”改成“先练后讲”呢?上课先让学生做题,然后教师再讲。这是尝试教学法的雏形。
当这些想法落实到课堂上的时候,学生很快有了积极性。他们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成了主动探索的主人,学习效率大大提升,考试成绩也越来越好。
邱学华将自己的设想讲给教师们听,邀请教师们到自己的课堂上观摩听课。于是,教师们开始向邱学华学习,让课堂也有了新景象。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他学校的教师也陆续来听邱学华的课,向他请教进行课堂改革的问题。当他的改革经验与实践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的时候,他在上海小学数学界也就有了一定的名气。
邱学华认为,当时在课堂教学上的尝试与改革,其实就是今天尝试教学的序曲与前奏。没有当时的尝试,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尝试教学法。
1963年,邱学华破格进华东师大红专研修班,成为重点培养对象,于是,他开始着手小学算术课本史的研究。在沈百英教授的推荐下,他去杭州拜访俞子夷先生。俞先生是中国小学算术教育界前辈,曾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就有西湖边俞子夷先生家里,邱学华以学生的身份,向他虚心求教。俞子夷为这个远道而来求知若渴的年轻人而感动,将其一生的研究成果和盘托出。邱学华一边谦恭地听着,一边迅速地用笔记录。而俞子夷的文章,邱学华则于晚间一一抄录下来。
三天时间,紧张而又兴奋。两万多字的笔录文稿,成了老人给予邱学华最珍贵的精神馈赠。
农村中学自研教学
1965年,正当邱学华执着于课堂教学的时候,席卷全国的“四清”运动中止了他的改革路,他随学校工作队到安徽定县搞“四清”运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华东师大工作队回到了上海。因为出身不好,邱学华无权参加这场“波澜壮阔”的运动。他也因此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与研究小学数学之中。
1970年,邱学华决定离开华东师大,主动要求调到妻子下放的江苏溧阳农村工作。
邱学华到溧阳县教育局报到,局长问他:“这里没有大学,你到哪里工作?”他说:“我到中学。”他希望能到妻子下放的茶亭公社中学任教,以便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家庭。局长答应了他的要求。
邱学华到中学报到,校长问他:“这里不是大学,你教什么?”他说:“我教数学。”其实,他心里明白,教中学数学自己是不合格的,这只不过是一个别无选择的选择,因为他自己只有初中数学的水平,而且多年不用,不少内容已经忘却了。
不过,没有什么能难倒邱学华,他一边自学,一边教学。先自学例题,看懂了再像学生一样认真做练习题,并体会与琢磨做题时有什么困难,如何突破这些困难。
教初中数学尚可应付,可教高中数学,就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书上的不少题做不出来,如何去教学生?自尊心很强的邱学华,又不好意思向别的教师请教,那样会让人们笑话:“一个大学教师连课本上的题目都不会做!”因此,他就一边查阅参考书,一边思考解题的思路,直到彻底明白为止。
邱学华在想,为什么不把自己这种自学的方法教给学生呢?当年在华东师大附小搞的“先练后讲”的实验,为什么现在不在自己班上实施呢?
于是,他让学生先自看例题,再尝试着做题,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他再进行讲解。这种“先练后讲”的新教法深受学生的欢迎,学生由此喜欢上了邱学华的课。结果,他这个“不合格”的中学数学教师所教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居然在全县处于领先的位置。
邱学华在华东师大附小教学期间,就与小学数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即使在溧阳农村教中学,他对小学数学的研究依然情有独钟。所以,完成中学教学任务之后,他就挤时间到附近的农村小学搞三算结合数学实验。
在一般人看来,从一所大都市的大学,来到贫穷的农村,一定是痛苦至极的。可邱学华不这么认为,他在这里找到了感情的归依,一家人其乐融融,这种幸福感在上海是绝对不可能体验到的。
在溧阳农村的9年,邱学华亲自实践的“先练后讲”的教学方法,为“文化大革命”后尝试教学法的诞生做好了准备,也让他的数学教学研究走向更深的层次。
常州师范生命转折
一、调任常州师范学校
1979年,邱学华全家回到家乡常州,他被分配到常州师范学校负责教师培训工作。这正是邱学华梦寐以求的事情,因为他很想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更多的教师分享,让他们走上教学改革之路。
1980年,全市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班开班,地点就设在常州教师进修学院。连续三期,邱学华既是组织者,也是最受欢迎的主讲人。
参加培训的学员都是常州市各县(区)的数学教研员和骨干教师,邱学华决定依托培训班的学员开展“先练后讲”新教法的教学实验。
邱学华认为,培训固然重要,“实战”更加必要。不到教学一线亲自“作战”,培训的理念就很难落到实处。为此,他没日没夜地行走在各个实验学校,传播他的改革理念,与实验班教师共同研究教学改革的方略。
邱学华与实验班的教师共同制订实验方案,教师们上课的时候,他就认真听课,并作实验记录,有时他还亲自上示范课。然后,再与教师们共同研究,让教师们明白什么样的课才是最有效的课,必须让学生大胆尝试与主动参与。于是,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并形成了热烈积极的学习氛围。
正是在持续不断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邱学华归纳梳理出了这种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操作模式,大致分为五步:第一步,出示尝试题;第二步,自学课本;第三步,尝试练习;第四步,学生讨论;第五步,教师讲解。这五步教学流程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不同情况,可以灵活应用。
有了教学模式,再加上邱学华的直接指导,教师们很快进入尝试教学的状态中。
一年后,实验班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在一次“三步应用题”测试中,学生自学课本后做尝试题时,实验班的正确率达到88?郾2%,而普通班只有54%。期末考试成绩,实验班平均96?郾5分,而普通班只有80?郾6分。
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学生能在尝试中学习”不只是一个理念,而且已经化为现实。
二、三本专著正式出版
那个时代,真正有知识的人少之又少,有知识又有教学实践经验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而邱学华,则是凤毛麟角之中的佼佼者。
当时,各出版社急需出版中小学教师与学生使用的图书,而这方面的作者资源又奇缺。于是,很多出版社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邱学华。
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写出有水平的教学方面的著作,对于邱学华来说,当有水到渠成之势。1979年,他的五本著作相继出版,“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积累,到这个时候井喷出来。其中一本《小学生计算错误的研究》第1版就印了80万册。
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也盯上了邱学华,希望他能到高校一展宏图。他也希望再次回到高校,尤其是华东师范大学,去圆那个未圆的梦想。
但邱学华没有走,他决定留下来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尽力。
在有些人看来,他也许失去了一个大鹏展翅的良机。可是,这也许正是后来成就他尝试教学大业的一个正确抉择。
大学未必成就大业,小学也未必不能铸造辉煌。而邱学华,似乎是专为小学数学研究而来的。他对小学数学的研究,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甚至成了他生命的维系。
三、访问日本提升自信
1980年,是邱学华生命中的一个转折。
邱学华怎么也没有想到,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赴日本考察代表团名单里,竟然有他的名字。
他成了“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批出国的教师。
整个江苏省,只有三位教师榜上有名,另外两个是南京师大附中校长胡伯良和南通师范二附小李吉林。代表团所有成员中,只有邱学华一个是非党人士。
这支江苏省基础教育界的精英队伍,在团长徐航副厅长的率领下,高高兴兴地抵达日本。
让邱学华意想不到的是,代表团所到之处,都因他们的到来,升起了五星红旗。那一刻,从来没有过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多少年来的自卑心理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无比的自信。用他自己的话说,那绝对是一次凤凰涅槃,精神再生。
这次出访,对于邱学华尝试教学法的研究,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而对于他的生命传奇,也是一个绝好的节点。
(未完待续)
链接:
邱学华,江苏常州人,1935年7月生。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小学荣誉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6岁当农村小学代课教师,1956年进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深造。毕业后留校任“小学数学教学法”教师,后任中学教师、常州师范学校校长、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现特聘为常州大学尝试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常州市湖塘实验中学名誉校长,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鲁东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继续为基础教育及理论建设工作。著作、编著和主编图书282本,主要有《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论》《尝试教学新论》《尝试教学理论研究》《尝试教育研究》《尝试教学策略》《邱学华怎样教小学数学》《中国小学数学四十年》《邱学华小学数学教育文集》《儿童学习数学的奥秘》《小学数学课外阅读》《解应用题的钥匙》等,在国内外教育杂志上发表近700篇文章。1989年获首届优秀教育理论著作奖,1999年获全国第二届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2014年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邱学华对尝试教学研究执着坚持长达半个多世纪,沿着“先练后讲教法→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理论→尝试教育理论”,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教育理论建设的成功道路。邱学华认为,一项教育理论的价值在于有更多教师应用,使更多学生受益,把教育科研成果转化成一种生产力。因此他不辞辛苦奔走于全国各地,特别是边远山区农村。尝试教学法的应用范围已遍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港澳台地区,使用教师有80多万,受教学生达3000多万。有国外专家评论:这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教改实验。尝试教学法已走出国门,受到许多国家的关注。
(责任编辑:黄常棋)